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73章 沂蒙兵工厂的烟火

第73章 沂蒙兵工厂的烟火(1 / 1)

清晨的薄雾还没漫进山谷最深处的石头房,炸药制作区的门就被轻轻推开。从李家坡跟来的老炸药匠)戴着粗布手套,弯腰钻进“配料间”——屋里摆着三个陶缸,分别装着雪白的硝酸铵(土化肥提纯后磨的细粉)、淡黄色的硫磺粒、深褐色的木炭末,墙上贴着叶树秋手画的配比表:硝酸铵54、黑火药(硫磺+木炭+硝酸钾)45、细木屑1。

“先过筛,不能有结块。”老张拿起竹编筛子,把硝酸铵粉一点点筛进瓷盆,筛下来的小颗粒用木杵在石臼里捣成粉——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结块的硝酸铵会让炸药燃烧不均,轻则威力打折,重则炸响时崩出未燃尽的颗粒。。”

配好的原料要挪到“搅拌间”。老张端着瓷盆,走到铺着油纸的木桌前,拿起特制的木勺(怕金属碰撞出火星,所有工具都是桃木做的),顺时针搅拌——手腕要稳,速度要匀,80圈不多不少,首到三种粉末揉成浅灰色的“棉絮状”。“听声儿就知道匀不匀。”老张停下勺,耳朵凑到盆边,轻轻晃了晃,“沙沙声没杂音,就成了。”

最后是“封装间”。老秦捧着一堆手榴弹外壳进来,每个壳子里要装60克炸药。小周用木勺往壳里填药,填到三分之二时,老张会过来按一按:“别填太实,留点火药燃烧的空间,也别太松,不然运输时容易塌。”填好药,小周拿起引信(棉线蘸过浓火药水,前端裹着小雷管),轻轻插进壳顶的小孔,再用木塞塞紧,最后拧上带螺纹的铁盖——整个过程,屋里只能听到木勺碰撞瓷盆的轻响,连呼吸都要放轻。

“叶营长说的对,慢就是快。”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看着桌上码好的20枚炸药,“这玩意儿是给鬼子准备的,半点马虎不得。”

中午的日头刚爬上山脊,冶炼区的两座炼钢炉就冒起了黑烟。炉前的老王(以前在铁矿当过炉工)光着膀子,正往炉里填料:下层是焦炭,中层是从山里采的铁矿石(砸碎后挑过,含铁量高的黑褐色石块),上层是从铁路截来的废钢片——“废钢加矿石,炼出来的钢又韧又硬,做枪管刚好。

旁边的小李(矿工出身,力气大)踩着风箱,“呼嗒呼嗒”的节奏让炉火越烧越旺。老王蹲在炉口,手里拿着根长铁棍,时不时伸进炉里搅动:“看火色,暗红是温炉,橘红是预热,亮白就到火候了!”他眼睛盯着炉内,突然喊:“停风!出钢!”

小李立刻停下风箱,老王用铁棍撬开炉门,通红的钢水“哗啦啦”流进特制的铁槽(用厚钢板焊的,内壁涂了耐火泥)。钢水像一条熔化的火龙,映得所有人脸上发烫,流到槽尾时,自动分成几股,注进旁边的钢坯模具——模具是砂做的,里面撒了滑石粉,方便钢坯冷却后脱模。

“以前没水力发电时,炼一炉钢得等柴油发电机供电鼓风,现在水轮一转,风箱不停,一天能多炼两炉。”老王看着冷却的钢坯,用小锤子敲了敲,“当当”的脆响说明钢质没问题,“这坯子送到机加工区,就能车枪管了。”

冶炼区的钢水刚冷却成钢坯,浇筑区的老刘就推着小车过来了。他要把一部分钢坯重新回炉,熔化成钢水,浇筑成手榴弹外壳和地雷底座——这些零件不用太精细,砂模就能搞定。

“砂模得压实,不然浇钢水时会漏。”老刘蹲在砂箱前,手里拿着木夯,把石英砂和黏土混合的砂料一点点夯进模具(用木头刻的外壳模型),夯到表面光滑,再把模型轻轻抽出来,砂箱里就留下了手榴弹外壳的凹槽。

小李推着小铁勺(装着刚熔好的钢水)过来,老刘接过勺子,手腕微倾,钢水缓缓流进砂模的浇口:“慢着倒,让空气慢慢排出去,不然壳子会有气泡,炸的时候容易碎成小块。”钢水流满砂模,老刘立刻用湿砂堵住浇口,防止热量流失。

等钢水冷却半小时,老刘用小撬棍撬开砂箱,暗红色的手榴弹外壳就露出来了——表面沾着砂粒,边缘还有多余的“飞边”。他拿起小锤子,“叮叮当当”敲掉飞边,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这壳子送到机加工区,钻个引信孔,就能装炸药了。”

水力发电机的“嗡嗡”声在机加工区最响,六台车床、三台钻床、两台磨床一字排开,李柱子正站在车床前,加工步枪枪管。。

“老叶,你看这膛线咋样?”李柱子停下车床,拿起一根刚磨好的枪管,对着光看。枪管内壁刻着六条螺旋膛线,是用磨床的细砂轮一点点磨出来的——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自制的“膛线规”(木头上刻着凹槽,对应膛线宽度)比对,磨一会儿就用规量一下,确保每条膛线深浅一致。

旁边的钻床上,小郑正在给手榴弹外壳钻引信孔。他左手扶着外壳,右手摇着钻床手柄,钻头“滋滋”钻进钢壳:“孔要钻正,不然引信插进去会歪,炸的时候威力会偏。”钻好孔,他还用磨头把孔的边缘磨光滑,防止划破引信的棉线。

“以前柴油发电机老断电,车到一半就得停,现在水力发电稳,一天能车10根枪管,比以前多了3根。”李柱子擦了擦车床旁的铁屑盒,里面的铁屑己经堆了半盒,“这些铁屑别扔,送到冶炼区回炉,还能再炼钢。”

组装区是兵工厂的“心脏”,西张长桌上摆满了零件:左边的桌子弹匣、枪托、枪管整齐码放,是组装步枪的;右边的桌上,手榴弹外壳、引信、炸药包排成一排;最里面的桌前,几个工人正给地雷装压发装置。

叶树秋蹲在步枪组装桌前,看着老吴(老战士出身,组装经验丰富)组装三八大盖:先把枪管插进枪托的凹槽,用螺栓固定;再装上弹仓,扣上扳机护圈;最后调试枪机——拉一下枪栓,“咔嚓”一声,子弹能顺畅上膛,再扣动扳机,“啪”的空响说明击发正常。“每支枪都要试三次,确保枪机不卡壳,扳机力度刚好。”老吴边说边在枪托上刻了个“吴”字,“这是我的记号,出了问题我负责。”

手榴弹组装更讲究配合:小周把装了炸药的外壳递给老秦,老秦接过,插上引信,拧上铁盖,再用铁丝把引信固定好;旁边的小王负责称重,每个手榴弹必须重500克(外壳200克+炸药60克+引信40克),差5克都要重新调整。“上次有个手榴弹轻了10克,拆开一看,是炸药填少了,现在每次填药都要称两次。”小王笑着说。

傍晚时分,第一批武器组装完成:20支步枪、50枚手榴弹、30颗地雷。战士们推着小车来领武器,拿起步枪掂了掂,拉了拉枪栓,笑着说:“这枪比缴获的鬼子枪还顺手!”叶树秋看着战士们的笑脸,又望向窗外——水力发电机的水轮还在转,冶炼区的窑火还没灭,兵工厂的烟火里,藏着沂蒙山区抗日的希望,藏着打跑鬼子的底气。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涅盘归:废柴嫡女搅风云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纭纭出生在五十年代 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 错失系统的我,捡到了舰娘 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 天上掉下个炼丹炉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抗战:我,神枪手,团长当祖宗供 官场:权利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