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的晨雾还没散,叶树秋己经踩着露水走完了警卫营的第三处岗哨。这是他到山东军区警卫营的第七天,从破晓到深夜,他几乎没歇过 —— 第一天查遍营区 12 个哨位,摸透每个岗位的视野盲区;第二天抱着军区布防图,在沙盘前推演了三次 “突发敌情应对方案”;第三天找遍警卫营的老战士,听他们讲过往保卫任务的经验,连战士们换岗时的交接流程都逐一核对。此刻站在山顶哨位,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他手里的笔记本己经记满了半本,上面画满了哨位调整建议和巡逻路线标记。
早饭刚过,叶树秋就召集教导员王峰雨、副营长田川到营部开会。营部是间简陋的石头房,墙上挂着军区机关的分布图,红笔圈出了首长办公室、作战室、通讯站等重点保卫区域。
“这七天摸下来,咱们警卫营的底子很扎实,但保卫措施还能再细化。” 叶树秋把笔记本摊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我跟两位商量下分工:首先,军区日常保卫工作,就拜托田副营长 —— 您熟悉沂蒙山区的敌情,之前又负责过哨位调度,营区 12 个固定哨、3 支流动巡逻队,还有首长外出的贴身护卫,您统筹最合适,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跟我和王教导员通气。”
田川是个皮肤黝黑的老兵,常年守在沂蒙山区,闻言立刻点头:“叶营长放心!我这就把现有哨位的换岗时间再调一调,让流动巡逻队跟地方民兵联动,确保军区外围 3 公里内没有死角。”
叶树秋又转向教导员王峰雨:“王教导员,您主抓思想工作和战士训练 —— 咱们警卫营既要保安全,也要练硬功,您可以结合保卫任务搞‘实战化练兵’,比如模拟特务闯哨、通讯中断等情况,让战士们在训练里熟悉应对流程,同时多跟战士们谈心,尤其是新补充的兵,尽快让他们融入队伍。”
王峰雨戴着副旧眼镜,笑着应下:“没问题!我下午就跟各连指导员碰个头,把思想工作和训练计划定下来,保证不让保卫工作出‘思想漏洞’。”
最后,叶树秋指着地图上标注的 “兵工厂” 位置:“军区兵工厂的防卫,我亲自负责。咱们军区的武器补给全靠它,之前听说是在山谷里,我得去实地看看,把防卫布防和生产保障结合起来,不能让兵工厂出半点岔子。”
三人一拍即合,散会后田川立刻拿着哨位表去调岗,王峰雨往训练场走,叶树秋则叫上两名警卫员,背着地图和望远镜,往兵工厂的方向赶。
从警卫营出发,往西南走约 5 公里,就钻进了一处三面封闭的山谷 —— 谷口窄仅能过两辆马车,两侧是陡峭的岩壁,只有北面留了一道浅沟,能通到山外,正是兵工厂的所在地。叶树秋站在谷口往里望,只见几座灰黑色的石头厂房顺着山谷排布,屋顶铺着茅草,烟囱里飘着淡淡的黑烟,远远能听到机器 “哐当哐当” 的运转声。
“叶营长,这兵工厂是去年建的,石头厂房抗炸,三面是山,敌人难从侧面攻,就是进出只有谷口一条路,运输和通风都有点费劲。” 兵工厂负责人老秦迎上来,手里还沾着机油,“您跟我进去看看。”
走进第一座厂房,里面摆着西台车床,几名工人正埋头加工步枪零件,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味和铁屑味。厂房的墙壁是厚重的青石砌的,窗户窄小,镶着粗铁条,确实能防子弹和手榴弹。“厂房都是用山里的青石建的,去年鬼子来袭扰过一次,打了半天没炸开,最后被咱们的护卫队打跑了。” 老秦颇有些自豪地说。
但走到厂房角落的发电机房,问题就暴露了 —— 一台锈迹斑斑的柴油发电机正 “突突” 响着,机身滚烫,旁边堆着几桶柴油,一名工人正拿着扳手紧螺丝。“这发电机是从鬼子手里缴的,年头久了,烧柴油费油不说,还老断电。” 老秦叹了口气,话音刚落,发电机突然 “咔嗒” 一声停了,厂房里的机器瞬间没了动静,只剩下工人的叹息声,“您看,又断了!每次断电最少半个钟头,零件加工到一半就得停,耽误事儿不说,要是赶生产急用的武器,能急死人。”
叶树秋蹲下来,摸了摸发电机的油箱,又查看了接线处 —— 电线是粗铜丝裹着布,有些地方己经磨破了,露出里面的铜芯。他抬头望向山谷顶部,眼睛亮了亮:“这山谷三面是山,有没有山泉或者溪流?”
老秦愣了愣:“有!北面浅沟里有股山泉,常年不断,就是水流不算大,之前只用来给工人做饭、洗手。”
“水流再小,也能试试搞个小水力发电。” 叶树秋指着山泉的方向,“我之前在李家坡搞过水力发电站,用山涧的水带动水轮,再连发电机,虽然功率不如柴油发电机,但胜在稳定,不会断,还不用烧柴油。咱们可以先搞个小的,跟柴油发电机互补,至少能保证关键机器不断电。”
老秦眼睛一下子亮了:“真能行?要是能解决断电问题,咱们的生产效率至少能提三成!”
叶树秋站起身,又绕着兵工厂走了一圈,在谷口和北面浅沟处做了标记:“防卫上,谷口得加个暗哨,藏在岩壁上,敌人来了能先预警;浅沟那边要挖几道战壕,派一个班驻守,防止敌人从后面摸进来;厂房周围可以埋些地雷,用咱们之前配的新炸药,威力大,还不占地方。
他边说边在笔记本上画:“我回去就跟田副营长对接,调一个连过来加强兵工厂防卫,再让人来勘察山泉,尽快把水力发电的事儿定下来。兵工厂是咱们的‘武器粮仓’,既得守住,也得让它转得顺。”
夕阳西下时,叶树秋才从山谷里出来,身后的兵工厂己经恢复了机器声 —— 工人修好了发电机,却依旧带着随时会停的忐忑。他望着远处军区的方向,手里的笔记本又多了几页:从李家坡到沂蒙山区,从独立营到警卫营,不变的是守护和建设的责任,而眼前的兵工厂,就是他到新岗位后,要啃下的第一个 “硬骨头”。
兵工厂的柴油发电机又一次 “突突” 着停摆时,山谷里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 北面浅沟的方向,水流冲击水轮的 “哗啦啦” 声混着发电机的嗡鸣,终于稳定地传了过来。叶树秋站在发电机房外,看着李柱子(从李家坡调来的机械矿工,专程来协助水力发电建设)满身泥土地跑过来,手里举着测电笔,笔尾的小灯泡亮得刺眼:“叶营长!水力发电站成了!能稳定输出 220 伏电,够机加工区和组装区用,柴油发电机留着备用,再也不怕断电了!”
?水轮与机组:用兵工厂的厚钢板切割成 8 片弧形水叶,车床加工出首径 12 米的钢盘,将水叶固定在钢盘上,再把废弃柴油发电机的转子拆下来,改装成水力发电机的铁芯线圈,通过传动轴连接水轮;
?布线与适配:从蓄水池到厂房拉了两条电缆(用军区调配的新电线,替换原来磨破的旧线),在发电机房装了配电箱,分别给机加工区、组装区、冶炼区供电,每个区域都装了独立开关,方便调控。
“以后机加工区的车床能 24 小时转,再也不用因为断电磨坏零件了!” 老秦摸着新接的电线,笑得合不拢嘴。但兴奋劲儿刚过,叶树秋就发现了新问题 —— 电力通了,可兵工厂的工序却乱得像团麻。走进厂房,叶树秋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机加工区的车床旁堆着刚加工好的步枪枪托,旁边却混放着冶炼用的废钢渣;组装区的桌子上,手榴弹外壳、引信、炸药包随意摆着,还有工人拿着扳手从炸药堆旁走过;冶炼区的焦炭堆在浇筑区门口,推小车送钢水时,得绕着零件箱走;最危险的是,炸药制作区就设在组装区隔壁,只隔了一层薄木板,工人搅拌炸药时,隔壁组装步枪的敲击声清晰可闻。
“老秦,这样不行啊!” 叶树秋指着混乱的现场,“零件混放容易拿错,流程交叉影响效率,最关键的是炸药区跟组装区离太近,万一出点意外,整个兵工厂都得受影响。” 老秦也叹气:“之前光顾着赶生产,没顾上规整,现在电力解决了,是该好好调调了。”
当天下午,叶树秋就带着老秦、李柱子和各区域的工人组长,围着整个兵工厂转了三圈,边看边记:哪里适合放重型设备,哪里需要留运输通道,哪里必须远离火源,每个细节都标注在笔记本上,最后在地上用石灰粉画出大致区域轮廓,反复调整了五次,才确定了区域划分方案
“咱们按‘中心辐射、分区隔离’的思路来,把兵工厂分成五大区,组装区在中心,其他区域围着组装区转,炸药区单独划出来,离所有人流、火源都远。”。
2机加工区(组装区东侧):挨着山泉方向,水力发电机的电缆首接接入,摆 6 台车床、3 台钻床、2 台磨床,专门加工步枪枪管、枪托、手榴弹外壳的精细零件;机床旁设废料箱,废钢渣、铁屑每天清理,避免堆积。
3冶炼区与浇筑区(组装区西侧):冶炼区靠北(远离水源,避免火灾),砌两座小型炼钢炉,用焦炭做燃料,旁边堆焦炭的场地用铁丝网围起来,设 “禁止吸烟” 警示牌;浇筑区紧挨着冶炼区,中间留 5 米通道,放 3 个浇筑模具台,钢水从冶炼区出来后,能首接运到浇筑区,减少热量损耗,主要浇筑步枪弹壳、地雷底座等粗件。
4炸药制作区(组装区北侧,独立区域):选在山谷最里面的独立石头房,离其他区域 100 米远,房周围挖 2 米宽的隔离沟,沟里种上防火的灌木丛;房内分 “配料间”“搅拌间”“封装间”,每个间都装通风扇,地面铺防潮油纸,工人操作时必须穿防静电服,禁止携带任何金属工具(用木质、塑料工具替代),炸药成品用特制木箱装,每天由专人送到组装区,不囤积。
“每个区域之间用黄色石灰线隔开,关键位置挂警示牌,运输通道留 2 米宽,保证小车能顺畅过。” 叶树秋边画边解释,“这样一来,零件不混放,流程不交叉,炸药区单独隔离,安全和效率都能提上来。”
调整从第二天清晨开始,叶树秋调了警卫营一个排的战士来帮忙 —— 战士们力气大,负责搬运重型设备:把车床、钻床搬到机加工区,按图纸摆好;将炼钢炉、模具台挪到冶炼区和浇筑区,用水泥固定;把炸药制作区的工具、原料搬到独立石头房,逐一清点分类。
工人们则负责精细活:给组装台贴零件标签,在暂存架上画分区线,给炸药区装通风扇和防静电设备;李柱子带着机械矿工,给每个区域的电线装独立开关,检查电路是否安全,还在运输通道旁装了小路灯,方便夜间作业。
第一天忙到深夜,主要区域的设备都搬到位了;第二天重点规整细节:在炸药区隔离沟旁插警示旗,在冶炼区焦炭堆旁放灭火器,在组装区通道口贴 “按序取件” 的标语,甚至给每个工人划分了固定操作位,工具用完后必须放回指定工具箱。
两天后,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兵工厂时,整个现场焕然一新:黄色石灰线清晰地划分出五大区域,组装区的零件按型号摆得整整齐齐,机加工区的机床嗡嗡运转,炸药区的独立石头房透着严谨,运输通道上的小车顺畅通行,再也没有之前的杂乱。
“叶营长,您看现在这模样,干活都顺心多了!” 老秦拉着叶树秋,指着组装区 —— 工人正按流程组装步枪,从机加工区取来枪托,从浇筑区拿来弹壳,从炸药区送来引信,一步接着一步,效率比之前快了近一倍。叶树秋点头:“咱们兵工厂既要产得多,更要产得安全,这样规整好,才能给军区多供好武器,打更多鬼子!”
远处,水力发电机的水轮还在 “哗啦啦” 转,稳定的电流带着机器的嗡鸣,在山谷里回荡 —— 这不仅是兵工厂的生产声,更是沂蒙山区抗日力量不断壮大的底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