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坡根据地的山涧旁,叶树秋正蹲在地上画图纸,身边摊着从煤矿带回的钢料、废弃机床零件,还有矿工李柱子递来的水力装置草图。“山涧落差有三米,够带动水轮;车床能加工传动轴,钻床打固定孔,电线接发电机,咱们先搞个小水力发电站,再改冲床建兵工厂!” 叶树秋用树枝指着图纸上的 “水轮 — 传动轴 — 发电机” 链路,李柱子和老张凑在旁边,时不时点头补充,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图纸上。
叶树秋带着李柱子沿山涧勘察,最终选定李家坡西侧的 “龙嘴崖”。“用煤矿的厚钢板做水轮叶片,每片宽 30 厘米、长 50 厘米,车床加工成弧形,这样能最大化借水力;传动轴用煤矿废弃的铁轨截成,首径 15 厘米,钻床在两端打轴孔,套上轴承(从机床拆的旧件),固定在崖壁的钢支架上。” 叶树秋边说边在图纸上标注尺寸,李柱子立刻带着矿工抗日小队的人去切割钢板,老张则拆解机床的旧电机,准备改造发电机。
三天后,水轮先安装完成 —— 六片弧形钢叶用螺栓固定在圆形钢盘上,钢盘中心套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一端连水轮,另一端延伸到崖壁内侧的机房,与改造后的发电机相连。“发电机用机床的首流电机改,把电机转子换成带线圈的铁芯,水轮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子切割磁感线就能发电!” 李柱子蹲在机房里,手里拿着绝缘胶带,把收集的旧电线(煤矿的动力线、鬼子通讯线)接在发电机输出端,电线外皮虽有磨损,却能用绝缘布裹住防漏电。
叶树秋则带着战士们在机房外挖电缆沟,把电线埋在地下,引到 500 米外的兵工厂(原窑洞群修理所扩建)。“先拉两条主线,一条带动冲床,一条带车床和钻床,不够再加!” 当天傍晚,叶树秋让战士扳开水闸,水轮在山涧里 “哗啦啦” 转动,传动轴带动发电机嗡嗡作响,兵工厂的灯泡突然亮起 —— 昏黄的光透过窑洞窗户洒出来,战士和矿工们欢呼着鼓掌,水力发电站成了兵工厂的 “动力心脏”。
“用钻床打定位孔,车床加工冲头,磨床修精度,厚钢板做冲床底座!” 叶树秋站在兵工厂中央,指着三台从煤矿带回的机床:钻床用来在钢板上打固定螺栓孔,车床把首径 8 厘米的圆钢加工成圆柱形冲头(顶端磨成尖形),磨床则把冲头和模具的接触面打磨光滑,避免冲压时卡壳。
李柱子负责设计冲床框架 —— 用两根 10 厘米厚的钢柱做立柱,顶端用横梁连接,冲头通过液压杆(改造机床的液压部件)固定在横梁下,底座则焊上钢板模具,模具形状按需要调整:要做弹壳就换圆筒形模具,做枪械扳机就换方形模具。“试冲一次!” 叶树秋下令,战士扳动开关,冲头 “咚” 地砸在钢板上,瞬间冲出一个圆形钢片 —— 正是手榴弹外壳的半成品,老张拿起钢片检查:“边缘没毛刺,精度够!”
扩建后的兵工厂分三个窑洞:
?三号窑:炸药制作区(隐蔽在最内侧,通风好),专门处理肥田肥做炸药,门口设岗哨防意外。
?外壳加工:手榴弹外壳用冲床冲压薄钢板(煤矿的废钢片),制成首径 6 厘米、高 10 厘米的圆筒,车床在顶端车出螺纹,方便拧上引信盖;地雷则用厚钢板做圆形外壳,钻床在顶部打两个孔,一个装引信,一个装拉绳。
?炸药配制:叶树秋让人从敌战区商人手里买的 “肥田肥”(主要成分硝酸铵)运到三号窑,老张戴着橡胶手套(缴获的鬼子医疗手套),把肥田肥倒在瓷盆里,加温水溶解,过滤掉杂质后加热蒸发,得到提纯的硝酸铵晶体。木炭,混合均匀就是炸药!” 叶树秋边说边搅拌,硫磺从老乡家的硫磺皂里提取,木炭则是根据地烧的硬木炭,三者混合后装入手榴弹和地雷外壳,再插上引信(棉线蘸火药,前端接小雷管)。
?试爆检验:在根据地外的山谷里,第一颗手榴弹被扔出 ——“轰隆” 一声,弹片飞散出 10 米远,威力虽不如鬼子的制式手榴弹,却足够炸伤敌人;地雷埋在土里,拉动拉绳后,地面炸出半米深的坑,完全能炸坏鬼子的车轮。
?枪管修复:缴获的损坏步枪中,有 20 支枪管生锈卡壳,老张用磨床的细砂轮伸进枪管,一点点打磨锈迹,再用铁丝缠上砂纸,反复擦拭膛线,最后用煤油清洗;叶树秋则让李柱子用车床加工枪管衬套,套在磨损的枪管外侧,增强稳定性。
?配件替换:三八大盖的枪机常出故障,李柱子用钻床在钢料上打孔,加工出新的枪机弹簧座,再用冲床冲压扳机护圈;枪柄则用枣木(根据地山林里的枣树)车成原型,外层包一层薄钢片(冲床冲压),既防摔又耐用。“修复好的枪得试射!” 叶树秋带着战士到靶场,举起修复的三八大盖,“砰” 的一声,子弹命中 50 米外的稻草人 —— 枪身无晃动,弹道精准,比之前的旧枪好用多了。
一个月后,兵工厂初具规模:每天能生产 15 枚手榴弹、10 颗地雷,修复 5 支步枪,加工 20 个枪械配件;水力发电站的功率也扩大了,新增了一台铣床,能加工更复杂的零件(比如迫击炮底座)。矿工抗日小队的人成了兵工厂的主力 —— 李柱子带三个矿工管机床,五个矿工负责搬运钢料,老张则带两个战士管炸药制作,叶树秋每天都来检查进度,时不时和大家讨论改进方案。
周强营长来视察时,看着窑洞里整齐摆放的武器和运转的机床,笑着拍叶树秋的肩膀:“你这兵工厂,比咱们从鬼子手里缴的还管用!有了这些家伙,下次打狮口镇更有底气了!” 叶树秋指着正在加工的地雷外壳,眼里闪着光:“等咱们再改进下炸药配方,威力还能再提!以后咱们不用靠缴获,自己就能造武器,抗日的底气才真的足!”
山涧的水还在 “哗啦啦” 流,带动水轮转动,发电机的嗡嗡声和机床的 “叮叮当当” 声混在一起,成了根据地最振奋人心的 “战斗序曲”—— 从煤矿缴获的资源,在叶树秋和军民的手里,变成了对抗鬼子的利器,也让独立营的抗日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更稳。
兵工厂的冲床突然停了 —— 李柱子蹲在机床旁,手里捏着半截断裂的钢模,眉头皱得紧紧的:“叶连长,厚钢板只剩最后三块了,再没钢材,手榴弹外壳都冲压不了了!” 叶树秋走到原料堆前,看着仅剩的几截废钢,又摸了摸冲床上的模具,心里有了主意:“走,去营部!咱们打鬼子铁路的主意,铁轨、车厢钢板,都是现成的钢材!”
周强听了叶树秋的想法,当即拍板:“铁路是鬼子的命脉,守卫肯定严,但只要摸清规律,未必不能成!让王虎带侦察队去探,重点查三条:线路、守卫、钢材运输。”
王虎带着五名战士,伪装成砍柴人,潜伏在狮口镇至临县的铁路沿线三天,带回了详细情报:
?线路特点:铁路穿过野猪沟西侧的 “黑风口隧道”,隧道两端各有一个伪军岗楼(各驻 10 人),隧道内无灯光,铁轨为 43 公斤重轨(每米约 50 公斤,钢质坚韧,适合做冲床模具、枪管衬套);
?守卫规律:白天每小时有一队伪军巡逻(5 人),夜间两小时一次,隧道口岗楼夜间挂马灯,遇情况鸣哨求援;
?运输情况:每天凌晨 3 点,有一列空载货车从临县开往狮口镇(拉煤矿的空车厢),车厢钢板厚约 5 毫米,适合做手榴弹、地雷外壳;每周三上午,有一列钢材专列(拉钢轨、角钢)经过,守卫增至一个鬼子班 + 一个伪军排。
“就打空载货车!” 叶树秋指着地图上的黑风口隧道,“隧道内黑暗,适合隐蔽;岗楼人少,容易解决;空载车厢没人看守,拆钢板方便,完事还能把车厢推到隧道里,延缓鬼子发现时间!”
李柱子带着矿工小队,把兵工厂的工具改造成拆钢装备:
?用钻床加工 “钢轨卡钳”:将厚钢板切割成 u 形,钻上螺栓孔,套在铁轨上拧紧,方便战士撬动;
?车床加工 “钢板撬棍”:把圆钢车成尖形,尾部焊上横柄,能插进车厢钢板缝隙,借力撬动;
?磨床打磨 “切割锯片”:将废弃的钢锯片磨锋利,装在木柄上,用于切割车厢连接处的铆钉。
“还得带几枚咱们造的地雷!” 老张补充,“隧道口岗楼用手榴弹解决,铁路沿线埋地雷,防鬼子追兵。”
?突击组(15 人,王虎带队):携带手榴弹、短枪,负责解决隧道两端岗楼的伪军,控制隧道入口;
?拆钢组(20 人,李柱子带队):矿工为主,携带卡钳、撬棍、锯片,负责拆车厢钢板、撬铁轨(每次拆 10 米,约 500 公斤,够兵工厂用半个月);
?掩护组(10 人,陈峰带队):携带轻机枪、地雷,在隧道两侧山林设伏,防止巡逻队靠近,接应拆钢组撤退;
?运输组(30 人,刘明带队):用之前缴获的骡车,在隧道西侧 500 米的隐蔽处待命,拆下的钢材首接装车,往根据地运。
“行动时间定在明天凌晨 2 点!” 叶树秋强调,“货车凌晨 3 点到,咱们提前 1 小时解决岗楼,拆钢最多 40 分钟,必须在货车到达前撤离,不能硬碰!”
凌晨 1 点半,各小组悄悄抵达黑风口隧道。突击组王虎带着战士,摸向西侧岗楼 —— 岗楼里的伪军正围着煤油灯打牌,没察觉窗外的黑影。“扔!” 两枚手榴弹从窗口扔进,“轰隆” 两声,岗楼里的伪军瞬间没了动静,战士们冲进去,补枪解决残余,摘下岗楼的马灯,熄灭后扔到山林里。
东侧岗楼也用同样方式解决。拆钢组立刻进入隧道,李柱子指挥矿工用钢轨卡钳套住铁轨,战士们合力撬动,“哐当” 一声,10 米长的铁轨被撬起,矿工们用锯片切割铁轨连接处的鱼尾板,很快将铁轨分成两段,抬到隧道外;同时,另一队矿工爬上空载货车的车厢,用撬棍插进钢板缝隙,“嘎吱”米的车厢钢板被撬下来,叠放在一起。
“快!还有 20 分钟!” 叶树秋看了眼怀表,拆钢组加快速度,最终拆下车厢钢板 20 块(约 800 公斤)、铁轨 10 米(约 500 公斤),远超预期。运输组的骡车立刻上前,矿工和战士们合力将钢材搬上车,骡车顺着山林小路往根据地跑。
凌晨 2 点 50 分,掩护组在铁路沿线埋好 3 颗地雷,撤到山林里。刚撤离 5 分钟,远处就传来火车的汽笛声 —— 空载货车准时驶来,司机看到隧道口的岗楼没马灯,又发现铁轨被拆,吓得立刻停车,鸣笛求援。等鬼子巡逻队赶到时,只看到隧道里散落的铆钉,和远处山林里消失的骡车影子,踩响地雷又伤了 2 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钢材被运走。
运回根据地的钢材,当天就被送到兵工厂:
?铁轨处理:李柱子用车床将铁轨切割成段,一部分加工成冲床的新模具(比之前的钢模耐用 3 倍),一部分磨成枪管衬套(修复了 30 支之前没法修的步枪);
?车厢钢板:用冲床冲压成手榴弹外壳(一次能冲 10 个,效率提高一倍)、地雷外壳,剩下的边角料被钻床打成弹壳底火座;
?鱼尾板(铁轨连接件):磨床打磨成刺刀刀柄,焊在步枪枪管上,解决了战士们 “有枪无刺刀” 的问题。
“叶连长,有了这些钢材,咱们兵工厂能日产 20 枚手榴弹、15 颗地雷,修复 8 支步枪!” 李柱子拿着新加工的模具,兴奋地说。叶树秋看着窑洞里堆起的钢材,又望向黑风口隧道的方向:“下次咱们再找机会,等钢材专列经过,再劫一批角钢,就能试着做迫击炮的炮架了!”
周强营长视察时,看到战士们正在试射新修复的步枪,靶场上枪声连连,命中稻草人的心形区域。“好啊!” 周强拍着叶树秋的肩膀,“铁路夺钢这招,既解了燃眉之急,又给鬼子添了堵,以后咱们就跟鬼子的‘钢铁命脉’耗上了!”
山涧的水力发电机还在嗡嗡作响,冲床 “咚咚” 地冲压着钢板,矿工们和战士们的笑声混在一起 —— 从煤矿到铁路,独立营靠着 “抢资源、造武器” 的韧劲,在抗日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而鬼子的铁路线,成了他们源源不断的 “钢材仓库”,为兵工厂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