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2章拜访陈老师,确定方向

第12章拜访陈老师,确定方向(1 / 1)

第二天清晨,西安的天刚亮透,巷子里就飘起了胡辣汤的香气。叶树秋换上熨得平整的学生制服,背着帆布包往西安师范走。沿街的铺子大多开了门,卖甑糕的老汉推着木车,甑糕上裹着厚厚的红枣和糯米,热气腾腾;剃头匠在街角支起镜子,铜盆里的水映着晨光;偶尔有穿着短打的脚夫扛着货箱走过,嘴里哼着秦腔小调,调子粗犷却透着股鲜活劲儿,和洛阳的温婉截然不同。

走到巷尾,西安师范的青砖拱门就映入眼帘,门楣上 “西安师范学校” 六个鎏金大字虽被岁月磨得有些黯淡,却依旧透着庄重。门口的老保安正拿着扫帚扫地,见叶树秋过来,停下手里的活:“小伙子找哪位?”

“我找陈老师,昨天跟他约好的。” 叶树秋递上之前陈老师写的纸条,老保安扫了一眼,笑着指了指教学楼:“陈先生在二楼最东边的办公室,这会儿准在改作业呢,你上去吧,轻点儿走,别吵着其他老师。”

叶树秋顺着水泥楼梯往上走,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粉笔在黑板上摩擦的 “沙沙” 声偶尔传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轻轻敲了三下门,里面立刻传来熟悉的声音:“进来吧。”

推开门时,陈老师正坐在书桌前批注作业,晨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勾勒出温和的轮廓。他约莫五十岁上下,头发己有些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简单的乌木簪子绾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额前,被晨光染成浅金色。脸上架着一副圆框老花镜,镜腿处缠着半圈蓝布 —— 想来是用得久了,边角有些磨损,特意修补过,透着股过日子的细致。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领口和袖口都浆洗得平整,没有一丝褶皱,衣襟上别着一支黄铜钢笔,笔帽磨得发亮,是常年握在手里的旧物。手指关节有些粗大,指腹带着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批改作业留下的痕迹,此刻正捏着红笔,在作业本上轻轻圈画,动作缓慢却笃定。

抬头说话时,能看到他眼角的细纹顺着眼尾往下延伸,笑起来时会挤成两道温和的弧线,像被岁月揉软的褶皱。鼻梁不算高挺,却很端正,嘴唇薄而抿得整齐,说起话来声音不高,带着些陕西口音的温润,每一个字都透着耐心。偶尔摘下眼镜揉眼睛时,会露出眼底淡淡的青黑 —— 想来是为了批改学生作业,常常熬夜,却依旧在镜片后的眼睛里,藏着对学生、对教育的热忱。

起身拿联络册时,能看出他的脊背有些微驼,许是常年伏案的缘故,却依旧站得端正,走路时脚步轻缓,没有多余的动作,像一本被精心翻阅过的旧书,每一页都透着岁月沉淀的儒雅。连递册子时的动作都带着分寸 —— 双手捧着册子递过来,指尖微微弯曲,指节因用力而泛出浅红,既显尊重,也藏着对这份 “抗日联络” 的郑重。

后来去吃泡馍的路上,他走在叶树秋身侧,风掀起长衫的下摆,露出里面青色的衬裤,裤脚扎在黑布鞋里,布鞋的鞋帮有些磨损,却擦得干净。偶尔遇到学生打招呼,他会停下脚步,微微弯腰回应,老花镜滑到鼻尖也不在意,只眯着眼睛笑,眼角的细纹挤在一起,像春日里融化的冰纹,暖得让人安心。那模样,没有半点架子,倒像邻家那位总爱给孩子塞糖的老伯,却在眉宇间,藏着知识分子在乱世中不曾褪色的坚韧。

他立刻放下笔,摘下眼镜,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小叶来了?快坐,我刚泡了杯紫阳茶,你尝尝,西安本地的茶,解腻。”

叶树秋在书桌旁的木椅上坐下,接过陈老师递来的搪瓷杯,茶水泛着浅绿,入口带着淡淡的清香。他目光扫过书桌,上面摆着一摞摊开的作业本,旁边放着几本卷边的教材,最上面是本《中国近代史》,书页里夹着不少泛黄的纸条,想来是陈老师做的批注。

“客栈住着还习惯?” 陈老师先开口,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西安客栈虽贵,却是城里少有的干净地方,老板是个实在人,有啥需求跟他说,一般都会帮忙。

“挺习惯的,房间朝南,光线好,还有独立卫生间,比我之前住的都方便。” 叶树秋笑着答道,话锋一转,“陈老师,您之前说省立一中不错,能不能跟我多讲讲?比如平时上课的内容,还有学校里的情况。”

提到省立一中,陈老师的话明显多了起来:“省立一中在西安的中学里算是顶好的,师资都是从北平、上海过来的,教国文的周先生是前清的举人,讲《论语》能从早上讲到晌午,连典故里的人物生平都能说得明明白白;教数学的吴先生留过洋,上课爱用实物举例,连最头疼的几何题,经他一讲都简单了;还有教体育的李老师,以前是军人,上课除了教队列,还教学生打拳、扔手榴弹,说‘就算不当兵,也得有自保的本事’。”

他顿了顿,又拿起桌上的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角落:“你看,上个月省立一中还组织学生去城墙边募捐,给前线的士兵筹棉衣,学生们抱着募捐箱,从早站到晚,冻得手都红了也不肯歇,都是好孩子啊。不过最近学校管得严,进校门要查户籍证明和介绍信,你要是想报名,得提前准备好,下月初招生,到时候我陪你去,跟招生办的王主任打个招呼,他是我以前的学生。”

叶树秋心里暖烘烘的,正想道谢,陈老师却突然看着他,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小叶,我问你句实话,你千里迢迢从洛阳来西安,真的只是为了读书?我看你说话做事,比同龄的学生沉稳太多,不像是只想躲在学校里的人。”

叶树秋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抬头迎上陈老师的目光,见他眼里没有质疑,只有坦诚的探寻,便深吸了口气,缓缓道:“陈老师,不瞒您说,读书只是暂时的。我孤身一人,没家没牵挂,从开封出来的时候,亲眼看见日军的飞机炸了村子,老百姓抱着孩子往山里跑,粮食被烧了,房子也塌了;在洛阳的时候,又见土匪抢粮,农户们哭得撕心裂肺。这乱世里,哪有真正的安宁?我想着先在西安摸清情况,等有机会,就去参加抗战 —— 哪怕只是给士兵送粮食、抬担架,也比躲在后方看着同胞受苦强。”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的风吹着梧桐叶 “哗啦” 响。陈老师看着叶树秋,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敬佩,他起身走到书架前,从最上层抽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到叶树秋手里:“这是西安抗日救亡会的联络册,上面有几个组织的地址和联系人,都是真心抗日的人,没有那些弯弯绕。你要是想加入,先去联络他们,就说我介绍的,他们会帮你安排。不过你要记住,前线不比后方,枪子没长眼,一定要多保重自己,活着,才能多杀几个鬼子,才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天。”

叶树秋接过小册子,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郑重地把小册子放进帆布包,对陈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陈老师。您不仅帮我了解学校,还愿意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我,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都是中国人,该互相帮衬。” 陈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快到晌午了,我带你去巷口的‘老孙家泡馍’,西安的老字号,羊肉泡馍做得地道,再配一碟糖蒜,吃着暖和。”

叶树秋跟着陈老师走出办公室,正好赶上学生下课,一群穿着蓝布校服的孩子笑着跑过,有的手里还拿着课本,嘴里念叨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满是少年人的朝气。叶树秋看着这一幕,心里更坚定了 —— 他要守护的,就是这样的笑脸,就是这乱世里,一点一点攒起来的希望。

与陈老师的一番深谈后,叶树秋心中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最终做出了三个明确的决定,每一个都紧扣 “投身抗战、守护家国” 的初心,也藏着对乱世前路的审慎规划。

第一个决定,是暂缓省立一中的报名,优先对接抗日救亡会。此前他虽有读书的打算,但与陈老师聊及前线苦难、学生募捐的场景后,便意识到 “躲在后方读书” 并非当下最优解。尤其是接过陈老师递来的抗日救亡会联络册时,指尖触到泛黄纸页上的地址与姓名,他当即决定:第二天就按册子上的信息,先去联络 “西安学生抗日宣传队”—— 这是离他最近、也最易参与的组织,既能快速融入抗日群体,也能利用自己 “学生” 的伪装身份,减少不必要的盘查。他甚至在心里盘算好见面说辞,特意记下陈老师的名字作为引荐,确保初次接触能顺利展开。

第二个决定,是重新整理储物空间的物资,为参与抗日行动做准备。此前他囤积粮食、药品、武器,多是为个人生存;交谈后,他明确了这些物资的 “公用价值”—— 将两百斤面粉、一百斤盐分装成小袋,计划交给宣传队用于救济流亡百姓;把五十瓶止血药、刀枪药单独归置,准备在前线需要时随时支援;就连那把从军统人员身上搜来的驳壳枪,也仔细擦拭干净,检查弹药,确保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他还特意留下部分菜籽与文具,想着若后续遇到流亡儿童,能为他们搭建临时 “课堂”,就像陈老师守护学生那样,在战火中留住一点希望。

第三个决定,是保持与陈老师的联系,将其作为乱世中的 “精神锚点”。陈老师的温和与坚定,让孤身一人的叶树秋感受到久违的信任与暖意。他主动提出,往后每两周来西安师范拜访一次,一方面汇报自己在抗日宣传队的情况,避免陈老师担忧;另一方面也想继续向陈老师请教 —— 无论是对时局的判断,还是与不同群体打交道的分寸,陈老师的经验都能帮他少走弯路。临走前,他还特意把从洛阳带来的一包优质茶叶留给陈老师,“您熬夜批改作业,喝点茶能提神”,这既是对陈老师帮助的感谢,也是对这份跨越年龄的情谊的珍视。

从西安师范出来时,夕阳正斜照在巷口的甑糕车上,热气与香气裹着晚风飘来。叶树秋握着口袋里的联络册,脚步比来时更坚定 —— 他不再是那个只为生存奔波的 “过客”,而是找到了方向的 “战士”,而这一切的转变,都始于与陈老师那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始于那句 “活着,才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天” 的叮嘱。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七零娇妻,兵哥的掌心宠 开局被废丹田我持天帝令杀穿诸天 杀穿修真界:从杂役开始 K线之外 宁王囚婳:孽缘情深 符针问骨 京夜欲雪 岳旗飘扬 僵尸妻,母夜叉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