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七年冬,朱高煦押送着税粮和税银,踏上了回京述职的旅程。与往年不同,这次他的船队出现了一个奇观:船只竟然在逆风的情况下,依然破浪前行,而且船帆始终没有升起。
“王爷,这……这船为何无帆自动?”随行的官员惊讶地问道,眼睛瞪得老大。
朱高煦微微一笑,带着众人来到船舱底部。但见一座巨大的铁制机器正在轰鸣运转,锅炉中喷出白色蒸汽,通过复杂的连杆机构驱动着船尾的明轮。工匠们忙碌地添煤、调控阀门,整个舱室充满了金属的撞击声和蒸汽的嘶鸣。
“此物名为蒸汽机。”朱高煦解释道,声音中带着自豪,“是本王与工匠们历经数年研制而成。”
这项研究最早要追朔到泉州造船厂时期。当时朱高煦就指示工匠在战船设计时预留了安装蒸汽机的空间。这些年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完善,蒸汽机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锅炉爆炸、连杆断裂、密封泄漏……但朱高煦始终没有放弃。
由于没有橡胶密封,蒸汽机的效率并不高。因此这些新式船采用了蒸汽机和风帆两套动力系统。顺风时扬起风帆,逆风时收起风帆单依靠蒸汽机驱动,航速也能达到普通帆船顺风时的七成。
“从此以后,海运不再受季风限制。”朱高煦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海岸线,语气中充满自信。
船队抵达金陵时,已是腊月时节。朱高煦带着蒸汽船模型和交趾特产,入宫面圣。武英殿内,朱棣看着跪在殿下的二儿子,眼中满是欣慰。
“平身。”朱棣难得地和颜悦色,“你在交趾的作为,朕很满意。”
朱高煦躬身道:“儿臣不敢居功,全仗父皇天威。”他呈上精心准备的奏折,详细汇报了交趾这一年来的发展情况。
退朝后,朱高煦整理衣冠,缓步走向坤宁宫。宫门前,早有内侍通报,徐皇后已在正殿等侯。朱高煦踏入殿门,只见母亲端坐在凤椅上,面带慈祥的笑容。
“儿臣叩见母后。”朱高煦躬敬行礼。
徐妙云连忙起身,亲手扶起儿子,仔细端详着他的面容:“煦儿在交趾可好?听说那边瘴气重,你可要保重身体。”
朱高煦心中一暖,微笑道:“劳母后挂念,儿臣一切安好。交趾虽有些湿热,但物产丰饶,百姓淳朴。”
徐妙云拉着儿子的手在身旁坐下,关切地问道:“此次回京,可还顺利?听说你带了不少税银回来?”
“正是。”朱高煦从袖中取出一本帐册,“儿臣此次带回税粮两百万石,税银一百二十万两。交趾布政使司虽是新设,但今年赋税已超过浙江、江西、湖广,仅次于直隶。”
徐妙云接过帐册,仔细翻阅,眼中露出惊喜之色:“这……这真是出乎意料。煦儿在交趾的政绩,实在令人欣慰。”
这时,朱高燧也来到坤宁宫请安。见到兄长,他兴奋地上前:“二哥!你可算回来了!母后这些日子可没少念叨你。”
徐妙云笑着对朱高燧说:“你二哥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交趾的税银,竟超过了浙江、江西、湖广呢!”
朱高燧惊讶地睁大眼睛:“二哥真是太厉害了!难怪父皇今日在朝会上对你赞不绝口。”
朱高煦谦逊地摇摇头:“这都是托父皇洪福,将士用命,百姓勤劳。儿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徐妙云欣慰地看着两个儿子,忽然想起什么,问道:“煦儿,听说你带了个新玩意要给燧儿看?”
朱高煦含笑点头:“正是。儿臣在交趾研制出一种新式船只,不靠风帆也能逆风而行。待会儿离宫,就带三弟去码头见识见识。”
朱高燧顿时兴奋不已:“真的吗?二哥快带我去看!”
徐妙云看着兄弟俩和睦相处的模样,眼中满是慈爱。这些年来,最让她欣慰的,就是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共同为大明江山出力。
“你们兄弟俩好好说话,母后去吩咐御膳房准备些你们爱吃的点心。”徐妙云说着,起身离去,留下兄弟二人畅谈。
朱高燧迫不及待地追问:“二哥,快跟我说说,那新式船只是怎么回事?”
朱高煦详细解释道:“这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船只。我们在船舱底部安装蒸汽机,通过燃烧煤炭产生蒸汽,驱动船底的螺旋桨转动,从而推动船只前进。即便逆风,也能保持航速。”
“这……这真是太神奇了!”朱高燧惊叹道,“二哥,你总是能弄出这些新奇玩意。”
朱高煦笑道:“这要多亏交趾丰富的煤炭资源。我们在太原府发现了大型煤矿,这才有条件研制蒸汽船。”
说到这里,朱高煦神色认真起来:“三弟,这次带回的税银,大部分来自交趾的工商税收。白糖、琉璃、金波这些商品,在海外极为畅销。特别是白糖,不仅利润丰厚,还能作为军需物资。”
朱高燧若有所思:“难怪父皇如此高兴。二哥,你可知今日户部夏尚书看到税银数目时,那表情有多精彩?”
朱高煦微微一笑:“夏尚书一向谨慎,对数字格外敏感。不过这次,他倒是没话说了。”
兄弟二人相视而笑。这时,徐妙云返回殿内,身后跟着端着点心的宫女。
“你们兄弟俩在聊什么这么开心?”徐妙云笑着问道。
朱高燧抢着回答:“母后,二哥在交趾做出了能逆风而行的船呢!”
朱高煦谦逊地说:“儿臣只是提供一个思路,都是工匠们的功劳。这蒸汽船目前还在试验阶段,不宜大规模推广。”
徐妙云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煦儿做事稳妥,母后很放心。你在交趾的作为,朝野有目共睹。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别太劳累了。”
“儿臣谨记母后教悔。”朱高煦躬敬应答。
这时,一名内侍前来禀报:“汉王殿下,陛下传您到武英殿议事。”
朱高煦起身向母亲行礼告退。徐妙云慈爱地嘱咐:“去吧,国事要紧。晚膳时分再过来,母后让御膳房准备你爱吃的菜。”
离开坤宁宫,朱高煦心中充满温暖。母亲的关爱,兄弟的情谊,都是他在交趾奋斗的动力。而他带来的税银数字,不仅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更为大明王朝的繁荣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来到武英殿,朱棣正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商议国事。见朱高煦进来,朱棣难得地露出笑容:“汉王来得正好,夏爱卿正在核算各地赋税,你对交趾的情况最了解。”
夏原吉向朱高煦行礼后,感慨道:“汉王殿下在交趾的政绩,实在令人佩服。一百二十万两税银,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新设布政使司的最高纪录了。”
朱高煦谦逊道:“夏尚书过奖了。这都是仰仗父皇天威,将士用命,百姓勤劳。”
朱棣满意地点头:“汉王不必过谦。你的能力,朕很清楚。说说看,交趾的赋税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增长?”
朱高煦详细禀报:“回父皇,赋税增长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工商税收,白糖、琉璃、金波酒等商品利润丰厚;二是海贸繁荣,儿臣在清化府设立市舶司,规范海外贸易;三是土地税收,清丈田亩后,田赋大幅增加。”
夏原吉忍不住赞叹:“汉王殿下真是理财能手。交趾的赋税结构,已经以工商税收为主,这在大明各布政使司中实属罕见。”
朱棣沉思片刻,问道:“以汉王之见,这套做法可否在其他布政使司推广?”
朱高煦谨慎回答:“儿臣以为,各地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发展工商、鼓励海贸的理念,确实值得借鉴。特别是江浙、福建等地,海运便利,适合发展海外贸易。”
朱棣颔首表示赞同,随即转换话题:“朕听说你研制了一种新式船只?”
“正是。”朱高煦禀报,“儿臣在交趾试制了蒸汽船,不靠风帆也能航行。虽然目前造价较高,但前景可观。”
朱棣眼中闪过感兴趣的神色:“详细说说。”
朱高煦将蒸汽船的研制过程、工作原理、目前状况一一禀报。朱棣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出问题。
“好!好!”朱棣听完,连声称赞,“煦儿总是能给朕带来惊喜。这蒸汽船若能量产,我大明水师必将更加强大。”
夏原吉也赞叹道:“汉王殿下深谋远虑,实在令人佩服。”
朱高煦谦逊地低下头:“儿臣不敢当。这一切都是托父皇洪福。”
离开武英殿时,夕阳已经西斜。朱高煦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年在交趾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而更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确实为大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晚膳时分,朱高煦如约来到坤宁宫。桌上摆满了他爱吃的菜肴,徐妙云和朱高燧早已等侯多时。
“二哥快来!”朱高燧热情地招呼,“母后特意让御膳房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鲤鱼。”
朱高煦心中温暖,在母亲身旁坐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
徐妙云不时给儿子夹菜,关切地问着交趾的生活细节。朱高煦耐心地回答,偶尔说些交趾的趣闻,引得母亲和弟弟笑声不断。
膳后,朱高煦取出带给母亲的礼物——一套交趾特产的琉璃茶具,晶莹剔透,在烛光下流光溢彩。
“好精美的茶具。”徐妙云爱不释手,“煦儿有心了。”
朱高燧也收到兄长送的礼物——一架精致的蒸汽船模型。他兴奋地摆弄着,连连称奇。
看着兄弟俩和睦相处的模样,徐妙云眼中满是欣慰。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子女平安幸福,兄弟和睦。
夜深了,朱高煦告退离去。走在宫道上,他抬头望见满天星斗,心中充满希望。交趾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而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交趾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回到汉王府,朱高煦立即开始筹划下一步的工作。他铺开交趾地图,仔细标注着未来发展的重点局域:红河三角洲的甘蔗种植区、凉江府的琉璃工坊、清化港的海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