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10章交趾新政

第10章交趾新政(1 / 1)

洪武号的船帆在南海的季风中猎猎作响,朱高煦独立船头,远眺着渐行渐近的交趾海岸线。他手中把玩着一截甘蔗,这是临行前特意让人从福建带来的良种。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不禁想起临行前与父皇的那番对话。

“王爷,再有半日便可抵达清化府。”水师都督陈远躬身禀报,打断了朱高煦的思绪。

朱高煦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凝视着远方逐渐清淅的海岸线。“传令各船,做好靠岸准备。让随行的工匠们整理好器具,明日到达清化港后转陆路去升龙府。”

陈瑄领命而去,朱高煦则继续伫立船头。他心中早已规划好交趾发展的蓝图,而这一切,都要从这根看似普通的甘蔗开始。作为穿越者,他深知交趾这片土地蕴藏着怎样的潜力,更明白如何将这些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船队缓缓驶入清化港,码头上早已等侯多时的交趾官员们整齐列队。朱高煦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当地官吏了解情况。在临时设的行辕内,他仔细听取了各府县的禀报,对交趾的物产、人口、赋税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次日清晨,队伍启程前往升龙府。沿途所见,让朱高煦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虽然交趾土地肥沃,但百姓生活困苦,田间劳作的农人大多面黄肌瘦。更令人忧心的是,由于连年战乱,许多良田荒芜,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抵达升龙府的第三日,朱高煦便亲自带队考察红河三角洲的土壤。时值雨季,红河水势汹涌,沿岸的冲积平原却显得格外肥沃。随行的老农抓了一把泥土在手中揉搓,又放在鼻尖细闻,惊喜道:“王爷,这沙壤土最适合种甘蔗!质地疏松,排水良好,正是甘蔗最爱的土壤。”

朱高煦蹲下身,亲手捧起一抱泥土细细端详。这土壤呈深褐色,颗粒细腻,确实十分适合耕作。“传令,划出红河沿岸万亩良田,全部改种甘蔗。着户曹立即登记土地,统计可耕面积,不得有误。

“王爷,”随行的户部主事面露难色,“这些土地大多已有主人,若是强行征用……”

“本王爷何时说过要强征?”朱高煦瞥了他一眼,“传本王令:愿种甘蔗者,每亩补贴一钱银子;收获的甘蔗,官府按市价收购。若土地主人不愿自种,可将土地租与官府,官府按年给付租金。”

此令一出,当地土司和百姓纷纷响应。不过旬日,红河沿岸便已规划出大片的甘蔗田。朱高煦又下令从福建调来优质蔗种,由随行的农官指导当地农民种植。他还特意从安南本地招募熟悉农事的老人,组成农事指导队,分赴各地传授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朱高煦在升龙城外选址兴建制糖工坊。这个工坊的设计别具匠心,分为三个局域:制糖区、酿酒区和造纸区。工坊沿河而建,方便运输,又临近甘蔗田,节省运费。朱高煦亲自参与规划设计,要求工坊布局既要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又要兼顾工人劳作便利。

“首先要改进位糖工艺。”朱高煦召集随行的制糖工匠,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内讲解新法。“本王有个新法子,叫做‘石灰—黄泥’二次精炼法。”

他取来纸笔,细细绘制工艺流程:“先将甘蔗汁添加适量石灰,去除甘蔗汁中的杂质,同时促进蔗糖结晶。得到的初级糖再经过黄泥水淋滤,彻底去除杂质。此法可得洁白如雪的上等白糖。”

工匠们听得目定口呆,一位老工匠颤声道:“王爷,这……这法子闻所未闻。若是失败,恐怕……”

“本王自有分寸。”朱高煦自信满满,“所需的高岭土,本王已命人勘探过了。凉江府、太原府等地都有优质高岭土矿,储量丰富,足够使用。”

工坊建设进展神速。朱高煦每日亲临工地督工,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他不仅指导建造,还亲自设计了一套水力驱动系统,利用红河的水流带动石碾,大大提高了榨蔗效率。在建造过程中,他还注意到当地工匠的一些独特工艺,便虚心请教,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融入工坊设计。

工坊建成当月,第一批雪白的蔗糖便试制成功。当工匠们捧着晶莹剔透的白糖呈上来时,随行的官员们都惊叹不已。

“这般成色的糖,在京师至少卖到三两银子一斤!”户部主事捧着白糖,双手微微发抖。

朱高煦却显得十分平静。“这才只是开始。”他转向工坊管事,“立即扩大生产,若是甘蔗不足可向暹罗采购。”

朱高煦的规划远不止于此。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糖蜜,他便下令兴建酒坊,利用糖蜜酿酒。“这甘蔗酒色泽金黄,口感醇厚,在西洋必定大受欢迎。”

朱高煦亲自为酒坊题名“金波坊”,取“金波玉液”之意。在酿酒工艺上,他结合了中原传统酿酒技法与西洋蒸馏技术,创造出独特风味的金波酒也就是前世的朗姆酒。

而榨蔗后的甘蔗渣则被送到新建的造纸坊。经过蒸煮、打浆、抄造等工序,变成柔软的厕纸。工匠们起初十分困惑:“王爷,这纸太过柔软,不适合书写啊。”

朱高煦笑道:“这本就不是用来写字的。”他拿起一张厕纸,仔细端详其质地,“此物可比厕筹舒适多了,定能成为达官显贵的必备之物。你们想想,京师那些王公贵族,会用什么样的价钱来买这份舒适?”

在造纸工艺上,朱高煦还做了改进。他让工匠在纸浆中添加特殊香料,使厕纸散发出淡淡清香。同时,他还命人研制不同厚度的厕纸,满足不同须求。最上等的厕纸甚至用丝绸包裹,装裱精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与此同时,朱高煦派人勘探交趾各地的矿藏。在凉江府发现了优质石英矿后,他立即招募琉璃工匠,兴建玻璃工坊。首批生产的玻璃器皿晶莹剔透,引得当地土司争相购买。朱高煦并不满足于此,他指导工匠尝试制作彩色玻璃,并在玻璃器皿上雕刻精美花纹,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艺术价值。

“王爷真是点石成金啊!”升龙府知府赞叹道,“这些原本无人问津的石头、沙子,在王爷手中都变成了宝贝。”

随着各类产品陆续投产,朱高煦开始布局销售网络。他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永乐帝,详细陈述发展计划:

“儿臣在交趾试制出新糖,洁白如雪,甘甜无比。此物不仅是调味佳品,火药之中参入少许更能使之威力倍增。糖水能快速恢复士卒体力,儿臣建议国库储备若干,以备军需。另,此糖产量颇丰,若仅在京师发卖,其利必受损。不如分售各地藩王、勋贵,借其销售网络营销全国,则利国利民……”

随信附上的,还有十斤精制白糖、一箱荔枝罐头和一套玻璃酒具。朱高煦特意命人用新制的玻璃罐封装荔枝,以展示交趾的工业成果。在罐头的制作上,他采用了先进的密封工艺,确保荔枝罐头能够保存四个月不变质。

永乐帝见到这些新品,龙颜大悦。他特意在早朝时展示这些产品,群臣无不称奇。杨士奇等人虽然心中不快,但见皇帝欣喜,也不敢多言。

永乐帝采纳了朱高煦的建议,将白糖专卖权分授各地藩王。秦王朱尚炳在西安开设糖铺,周王朱橚在开封经营罐头生意,各地勋贵也纷纷添加。一时间,“交趾白糖”风靡大明,藩王勋贵赚得盆满钵满。

朱高煦并未满足于国内市场。他组织船队,将金波酒、水果罐头和精美厕纸运往西洋。这些新奇商品在阿拉伯和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换回大量金银。在海外贸易中,朱高煦还很有远见地要求商人们收集西洋各国的情报,特别是他们的工艺技术和市场须求。

“王爷,这厕纸在阿拉伯卖到了半两银子一刀!”负责海外贸易的官员兴奋地禀报,“那些阿拉伯商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柔软的纸。”

朱高煦微笑不语。他深知,这些奢侈品在西洋市场的利润,将是他推行改革的坚实后盾。随着贸易规模扩大,他在清化府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他还制定了详细的贸易条例,规范商人行为,维护大明商誉。

商贸繁荣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朱高煦开始推行改革,他首先从商税入手,制定了清晰的税则,本地商户十税一,海外商船十税三。由于生意红火,商人们并无太多怨言。在税收管理上,他引入了先进的记帐方法,确保税收帐目清淅可查。

接着,他利用税收收入兴修水利、开办学堂。红河沿岸新修的水渠使稻田产量倍增,城内学堂书声琅琅。交趾百姓的生活明显改善,对朱高煦的爱戴与日俱增。在教育方面,他特别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开设了工艺学堂,传授各种手工业技术。

然而,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土地改革时,阻力开始出现。这日,升龙府几位最大的地主联名上书,反对清丈田亩。他们在奏折中写道:“王爷新政,惠及工商,然田亩之事关乎祖制,还望三思。”

朱高煦将奏折掷于案上,冷笑一声:“终于来了。”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工商改革可以共赢,土地改革却要触动根本利益。

但他早已布下后手。次日,他召集这些地主,开门见山道:“诸位反对清丈田亩,无非是怕利益受损。但本王可以告诉你们,海贸的利润,远比田租丰厚。若你们愿意配合改革,本王可许你们参与海贸,利润分成。”

地主们面面相觑,最终多数人表示愿意配合。朱高煦趁热打铁,推行“官督商办”模式,由官府统筹规划,商人具体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他还特意设立了一个由官府、地主、商人共同组成的议事会,定期商讨重大事务,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夜幕降临,朱高煦站在布政使司的望楼上,俯瞰着渐趋繁华的升龙城。万家灯火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交趾正在崛起。而这条改革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他必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鞭打碎大圣梦,灵官我是老实人 燎原与星光 柯南之我在酒厂抓卧底 修仙:雷系天灵根,你叫我魔修? 在威士忌组里寻找卧底是不是搞错 四合院:阎解成的老六文豪生活 小智与传说宝可梦的新冒险之旅 病娇男主惹人爱 监控之外:那位消失的访客 凤羽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