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9章变法图强

第9章变法图强(1 / 1)

自安南凯旋已有数月,朱高煦终日闭门着书。汉王府书房内,烛火通明直至深夜,案几上奏折堆积如山,墨迹未干的宣纸散落四处,详述着变法的利弊得失。

“王爷,三更锣已响过两遍了。”王府的总管太监轻手轻脚地添了新茶,望着朱高煦泛红的眼框忧心道,“您这连日操劳,老奴看着实在心疼。”

朱高煦揉着酸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最新呈递的奏折上。这已是第十三次上书,永乐帝始终未作明确答复。他深知父皇的顾虑——变法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触动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窗外月色如水,他想起在泉州看到的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心中愈发坚定。

这日寅时,宫门初开,一骑快马疾驰至汉王府。内侍手持金令,朗声宣旨:“陛下召汉王即刻入宫议事!”

武英殿内,朱棣负手立于巨幅舆图前。晨曦通过雕花木窗,在他玄色龙袍上投下斑驳光影。殿内檀香袅袅,朱高煦跪拜行礼时,能清淅地感受到父皇审视的目光。

“老二,你连日上书言变法之事。”朱棣缓缓转身,目光如炬,“朕问你,若行政革,当如何应对反对者的反扑?”

朱高煦心知这是父皇在考量他的政治智慧。他略作思忖,从容应答:“儿臣以为,朝中阻力主要来自四类:宗室、勋贵、士绅、宗教。这四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详述之。”朱棣在龙椅上坐下,手指轻叩扶手。

“宗室与勋贵重实利。”朱高煦侃侃而谈,“儿臣建议可由朝廷组织船队下西洋,许他们按出资比例分红。以海贸之利,换取他们对土地政策的让步。譬如一艘宝船载货价值十万两,往返利润可达数倍。若组成十艘船的船队,利润何止百万?”

朱棣眼底掠过一丝赞许:“继续。”

“士绅重清誉。可将寺观侵占的田产收回,用于兴建书院、增补学田。儿臣核算过,仅江浙一带,寺观占田就不下百万亩。若将这些田地收益用于教育,必能赢得士林拥戴。”朱高煦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至于宗教势力……正可借整顿寺观田产之名,由士绅出面制衡。”

父子这番密谈持续两个时辰。当朱高煦退出武英殿时,朝阳已洒满金水桥,他望着太和殿的琉璃金顶,心潮起伏。退出武英殿时,朱高煦心中百感交集。

最初提出变法,不过是对杨荣在福建给自己找麻烦的回击。但随着在大明生活日久,他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的艰辛。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封建社会的积弊,想为百姓做点什么。

然而这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注定民主共和只是空谈。他所能做的,唯有从经济入手,把蛋糕做大,以及推行更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给广大底层百姓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翌日朝会,奉天殿内气氛肃杀。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朱高煦站在武官队列前列,能感受到文官队列投来的审视目光。

“臣有本奏。”朱高煦出列躬身,“臣观天下积弊日深,请陛下准臣在大明推行新法,以除时弊。”

话音刚落,文官队列顿时哗然。礼部尚书吕震手持玉笏疾步出列:“汉王殿下此言差矣!祖宗之法不可轻变!《礼记》有云:‘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朱高煦镇定自若:“吕尚书岂不闻《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昔年商鞅变法使秦强,王安石新法虽败,其青苗、募役之法岂无可取?我朝太祖高皇帝开创基业,又何尝不是勇于革新?”

户部尚书夏原吉紧接着反驳:“王安石变法致使党争祸国,前车之鉴犹在!且大明疆域潦阔,贸然变法,恐生变乱!”

“夏尚书可知新法败在急于求成?”朱高煦从容应对,“本王主张循序渐进,先在部分地区试行,待见成效,再行推广。”

工部尚书宋礼也出列反对:“殿下年轻,不知变法之艰。臣观史册,历代变法者多无善终。还望殿下三思!”

“宋尚书此言差矣。”朱高煦朗声道,“正因为历代变法多有挫折,才更需吸取教训。本王在泉州所见,百姓赋税沉重,官吏盘剥无度。若因循守旧,恐失天下民心。且变法非为个人名利,实为社稷长治久安。”

这场朝会辩论持续三个时辰。朱高煦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他注意到武将队列中,不少勋贵面露尤豫之色。这些沙场老将最重实利,若无切实好处,断不会支持变法。

这日晚间,朱高煦求见永乐帝。武英殿内烛火通明,朱棣正在批阅奏章。

“儿臣请旨拜访公侯府邸。”朱高煦直言来意。

朱棣放下朱笔,凝视着儿子:“你要争取武勋支持?”

“正是。海贸之利,足以动其心。”朱高煦取出一卷帐册,“儿臣细算过,若组织十艘宝船下西洋,载运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往贩南洋诸国,再购回香料、珍宝,一往一返,利润可达百万两之巨。若许勋贵们参股分红,何愁他们不支持新政?”

接下来的十馀日,朱高煦马不停蹄地周旋于勋贵府邸。在英国公府花厅,他展开南洋海图:“胡椒在苏门答腊每斤不过三分银,运至京师可售三钱。若组成船队,获利何止十倍?小侄愿以汉王府产业作保,首航若亏,由小侄一力承担。”

成国公府书房内,他指着精算帐册:“一艘宝船造价八千两,满载而归可获利五万。诸位叔伯若愿出资,按股分红。且海运之利,长远可观,不似田租岁有定额。”

这些沙场老将个个都是人精。朱高煦不得不详述航海细节,甚至承诺首航由皇室承担主要风险。他在每处府邸都待上整日,细细解说海贸利润,分析海路风险,终于渐渐打动这些勋贵。

在获得多数武勋默许后,朝堂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这日朝会,杨荣出列奏道:“臣等商议,汉王变法之心可嘉,然大明疆域潦阔,贸然推行恐生变故。不若先在交趾布政使司试行新法,若见成效,再推广全国。”

表面上看,文臣同意了朱高煦变法在交趾试行,但这些文臣肚子里都琢磨着坏水。一来因为交趾刚刚被大明拿下,内部反抗不断。这个时候最稳妥的方式是维持现状,贸然变革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叛乱,到时候丢了交趾,正好以此为理由断了朱高煦变法的念想。

二来打下交趾就要派人去治理,然而那里十分偏远又充斥着毒瘴,去那做官等同流放,若是朱高煦在交趾率先变法,那么首先就要想办法在那创建一套官僚体系,正好解决了文臣尤其是吏部的烦恼。

三是接连两场大胜给朱高煦带来了空前的声望,甚至民间有人觉得朱棣应该封朱高煦天策上将,这种论调严重影响到了文官选定的代言人太子朱高炽的政治地位。

但是朱高煦不同旁人,他是皇帝的儿子,又深受皇帝喜爱,平时又谨小慎微,几乎不犯错,想找他麻烦都找不到理由。所以文官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借机让朱高煦远离政治中心。

朱高煦心中冷笑,对这些算计心知肚明。但他也清楚,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若坚持在全国推行,势必引发更大反弹。

“臣以为此议甚妥。”朱高煦躬身道,“交趾新定,正可试行新政。只是当地百废待兴,当以发展经济为先。待民生安定,再行新政不迟。”

朱棣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准奏。汉王,朕命你总督交趾军政,以三年为期,先发展经济,再推行新政。赐你尚方宝剑,准你临机专断之权。”

退朝时,杨荣皮笑肉不笑地凑近:“听闻交趾瘴疠横行,汉王殿下保重。”

“有劳杨尚书挂心。”朱高煦淡然回礼,“本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回到王府,朱高燧早已急得团团转:“二哥!这分明是调虎离山之计!我随你同去!”

朱高煦按着弟弟肩膀坐下:“三弟,京师更需要你。海贸初兴,需你在此坐镇。况且……”他压低声音,“我在外推行新政,朝中岂能无人策应?你要替我留意朝中动向,特别是文官集团的举动。”

朱高燧恍然大悟:“二哥是要我在此为你稳住阵脚?”

“正是。”朱高煦取出一本密册,“这是与各家的海贸契约,你需按月核对帐目。朝中动向,更要时时留意。若有变故,立即六百里加急报我。”

临行前夜,兄弟二人在书房对饮至三更。朱高燧酩酊大醉时,抱着酒坛哽咽:“二哥…此去凶险…若有不测……”

“痴儿。”朱高煦轻抚弟弟后背,取出《交趾新政纲要》,“交趾之策,当以发展经济为先。民生安定,则万变可施。我已在安南考察数月,知其地沃野千里,若得开发,必成粮仓。且其地临海,正可发展海贸。待经济繁荣,民心归附,再行新政,则事半功倍。”

次日启程,永乐帝亲至码头相送。江风猎猎,朱高煦玄甲白袍,跪接圣旨:“儿臣此去,愿以交趾为天下先,试行新法,三年之内,定教此地物阜民丰。”

当船队驶过长江口时,朱高煦独立船头。他展开交趾地图,心中已有成算:先开通海运,发展工商业;再兴修水利,改善农耕;待经济繁荣,民心安定,再行新政。这一战略,正合“经济发展能掩盖内部矛盾”的现代治理智慧。

海天相接处,乌云翻涌。朱高煦知道,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系着万民福祉。船队渐行渐远,他的身影在朝阳下拉得很长。这一去,是龙潭虎穴,也是建功立业的良机。而他选择的经济先行之策,正是最稳妥的破局之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一等功拿到手软:我办案领导放心 他是谁?三界均查无此人! 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 穿越生化危机一不小心成为拖油瓶 我,小狱卒,隐藏身份世间无敌 穿成恶毒婆婆后送孙子考状元 仙侠:户房小吏的日常 穿越成皇:艺术生的帝王之路 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 抓住小狐妖,看你往哪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