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39章圣子天启

第39章圣子天启(1 / 1)

太庙献俘大典当日,应天府中旌旗蔽日。自承天门至太庙的御道上,五城兵马司的军士们肃立两侧,玄甲映着秋日的朝阳。太庙前广场上,卤簿仪仗陈列有序,金瓜斧钺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

寅时三刻,钟鼓齐鸣。朱棣身着十二章衮服,乘玉辂驾临太庙。文武百官着朝服分立丹墀两侧,整个广场鸦雀无声。

首先被押解入场的是沙哈鲁与兀鲁伯。二人身着素服,颈系白绫,由锦衣卫押送至庙前石阶下跪候。随后入场的巴耶塞特一世却是一脸困惑。

这位奥斯曼君主换上了像征王室的紫金长袍,这是尚衣监与针工局这些时日按照亲王的规制和奥斯曼的传统赶制出来的。仅有两名礼官在侧引导。他望着庄严肃穆的仪仗,竟误以为这是为他举行的欢迎仪式,还微微颔首向两侧的仪仗示意。

当司礼监高声宣念献俘诏书时,通事官并未详细翻译内容。巴耶塞特只听懂了些许“远人来朝”“四海宾服”等词,更加确信这是欢迎仪式。他甚至整了整衣冠,准备接受大明皇帝的接见。

最令人震撼的是十六名力士抬着的帖木儿棺椁。楠木棺椁上复盖着明黄绸缎,但特意留出一角,露出帖木儿已经干枯的遗容。当棺椁经过时,百官无不倒吸凉气。

朱棣在赞礼官的唱导下,依次向太庙列祖列宗行告捷礼。每进行一项仪式,百官便齐声山呼“万岁”。巴耶塞特也随着声浪躬身行礼,俨然以贵宾自居。

整个典礼持续了两个时辰。当最后一声钟响消散在秋空中,朱棣缓缓起身,接受百官朝贺。

这场盛大的献俘典礼,不仅彰显了大明的国威,更向西域诸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大明王朝,不容侵犯。

这场因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反而更凸显了大明“怀柔远人”的气度。而巴耶塞特自始至终的从容举止,也成了这场献俘大典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幕。

直至典礼结束,礼官示意俘虏们退场时,沙哈鲁与兀鲁伯被锦衣卫押解着往会同馆方向而去。巴耶塞特正欲跟随,却被一位紫衣太监含笑拦住:“陛下有旨,请贵客赴谨身殿午宴。”

谨身殿内,朱棣已端坐主位,汉王朱高煦与太子朱高炽分坐两侧。令巴耶塞特意外的是,通晓波斯语的傅安也在席间作陪。宴席布置极尽精致,鎏金银盘盛着炙鹿肉,青玉碗盏装着樱桃酪,皆是按亲王规格准备。

“尊使请坐。”朱棣举杯示意,傅安流畅地转译道,“今日小宴,不必拘礼。”

巴耶塞特饮罢御酒,尤豫片刻后放下酒杯:“陛下,奥斯曼愿永世称臣,只求天朝发兵助我复位。”他紧盯着朱棣,“若能成事,愿以岁币三十万枚金币为贡。”

傅安翻译时声音微颤。朱棣把玩着青玉酒盏,缓缓道:“东西相隔万里,中间隔着帖木儿旧部。大军远征,恐难以为继。”

巴耶塞特眼中闪过释然,随即又道:“那请陛下许我归国,只需五百精骑护送……”

“五百人如何能敌一国之兵?”朱高煦突然开口,目光如电。

巴耶塞特从容应对:“我在国内尚有旧部,只需天朝旌旗为凭。”他话锋一转,“况且殿下以八千破三十万之威,足以震慑诸国。”

朱棣与朱高煦对视一眼,终是颔首:“朕便派使团五百人护送你归国。至于复位之事,且看你自己的造化。”

宴罢,巴耶塞特走出宫门时长舒一口气。他望着远处监牢的方向,不禁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那个叫朱高煦的皇子,仅用八千人就全歼了帖木儿三十万大军。若这样的军队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

他整了整尚衣监特制的紫金长袍,在夕阳中走向会同馆。这一刻,他已然明白,与东方巨龙打交道,需要的是智慧而非武力。

巴耶塞特离去后,谨身殿内烛火摇曳。朱棣轻抚着腰间玉带,目光深邃地望向两个儿子:“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奥斯曼国王?”他在“国王”二字上略作停顿,心中暗忖:区区西域小邦之主,也配称帝?

朱高炽沉吟道:“儿臣观此人言语不实。张口便是三十万金币岁贡,即便按一枚一两算,也是三十万两黄金。西域再富庶,年年如此进贡也难以为继。”他微微摇头,“恐怕是试探之词。”

朱高煦接话道:“更可疑的是他请兵之举。两国相距万里,且不说劳师远征并不现实,就算明军真就克服万难踏上了奥斯曼的土地,他难道就不怕请神容易送神难么?这不似一国之主该有的考量。”

兄弟二人相视一眼,齐声道:“儿臣以为,巴耶塞特是在试探父皇的心意。”

朱棣闻言,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你们能想到这一层,朕心甚慰。”他起身走到殿中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手指轻轻划过西域的广阔疆域,“巴耶塞特回国与否,本就在朕一念之间。他带着大明军队回国,或带着大明使团回国,于朕而言并无分别。”

烛光将朱棣的身影投在舆图上,恰好笼罩住整个西域。“重要的是,”他转身凝视两个儿子,“要让西域诸国明白,大明既能送他回去,也能……”话未说完,但殿中三人都心领神会。

殿外传来三更鼓声,朱棣挥了挥手:“今日就到这里。派使团护送这位&039;国王&039;回国。”他在最后两个字上加重语气,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一个月后,护送巴耶塞特回国的使团从应天府出发。当使节团的旌旗在晨光中缓缓西行时,南京城的百姓们夹道相送,都想一睹这位异国君主的风采。

使团行进的速度不快,每日约六十里。巴耶塞特坐在特制的四轮马车里,通过纱窗观察着这个东方帝国。途经扬州时,运河上千帆竞发的盛况让他惊叹;过徐州时,绵延数十里的商队更令他咋舌。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当时以为只是传奇故事,如今亲眼所见,方知东方繁华远超想象。

行至嘉峪关那日,正值暮春。巴耶塞特站在关城上,望着绵延至天际的长城,不禁感慨:“如此雄关,难怪帖木儿三十万大军也难越雷池半步。”随行的通译将这话转达给使团正使、礼部右侍郎陈诚,后者只是微微一笑。

出关后,景象骤变。黄沙漫天,使团不得不改用骆驼代步。巴耶塞特注意到,明军士卒在沙漠中依然保持着严整的队形,每晚扎营时必先掘井立栅,警戒丝毫不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用了整整二十天,期间多次遭遇沙暴,但有惊无险。

进入帖木儿帝国疆域后,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沿途所见,尽是割据势力的兵马。但每当明使亮出旌节,高呼“大明使节过境”,各方势力无不退避三舍。在撒马尔罕城外,一支企图劫掠的马匪见到明军旗帜,竟吓得落荒而逃。巴耶塞特暗忖:帖木儿生前何等威风,死后帝国竟衰败至此。

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赫拉特。当地总督亲自出迎,宴请使团时忍不住打听:“听闻汉王殿下以八千破三十万,不知是否确有其事?”陈诚捋须微笑:“天兵所向,自然所向披靡。”这话通过通译转达后,满座皆惊。

使团抵达奥斯曼边境时已是深秋。巴耶塞特归国的消息像野火般传遍西域,沿途不断有旧部前来投奔。等队伍到达布尔萨时,已聚起上万兵马。

与此同时,关于明军的神奇战绩开始在欧洲引发宗教界的震动。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内,枢机主教贝萨里翁正在烛光下翻阅《启示录》。当他读到“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这段经文时,突然拍案而起:“瘟疫骑士!那位明朝的汉王能够操控瘟疫,这不正是天启四骑士中的瘟疫骑士吗?”

这个惊人的发现在欧洲神学界引发了激烈辩论。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指出:“如果朱高煦是瘟疫骑士,那么明朝皇帝自称&039;天子&039;,是否意味着他就是圣经中预言的圣子?”这个大胆的假设让整个欧洲的神学家们陷入了深思。

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总主教在一次布道中公开表示:“东方皇帝既是&039;天子&039;,或许就是上帝之子在东方显现。正如三位一体奥秘难测,圣子在东方以天子之名显现也并非不可能。”这番言论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神秘主义者开始将明朝与伊甸园联系起来。方济各会修士乔万尼在游历东方后写道:“明朝的繁荣富庶,正是圣经中描述的乐园景象。也许东方就是失落的伊甸园,而明朝皇帝就是上帝派来管理乐园的圣子。”

这些宗教解读甚至影响到了欧洲王室。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特意召见牛津大学的神学家,要求他们研究“东方圣子说”的合理性。而在阿维尼翁教廷,教皇额我略十二世则暗中派出使团,希望与东方创建联系。

与此同时,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面对着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局面,也开始思考:如果东方皇帝真是圣子化身,或许可以通过与明朝结盟来挽救危在旦夕的帝国。

这些宗教解读随着商船传回东方时,明朝的士大夫们却是一笑置之。礼部官员在奏折中写道:“西夷不解圣人之道,妄以鬼神附会,实乃夏虫语冰。”然而,这些来自远西的宗教解读,却在无形中为后来东西方的交流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轨迹,就这样因为一支使团的西行和随之而来的宗教解读,悄然转向。而关于“瘟疫骑士”与“东方圣子”的传说,将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持续影响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认知,甚至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欧洲的宗教思想变革……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讲述秦史后,祖龙奉我为神明 洪荒:我帝俊,当什么天帝至尊呐 穿到80年代,我带着全家起飞 额藏荒古:我的蛮纹能进化 在求生游戏里捡了个男朋友 大明养生小帝姬 名义:有了氪金系统的赵德汉 开局红警基地,我爆兵百万 别慌,我和高考状元儿子一起穿越 快穿之统爹带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