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18章斗争初现

第18章斗争初现(1 / 1)

当押送福建案犯的车队驶入南京城时,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种异样的氛围中。囚车缓缓驶过洪武门,铁链碰撞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刺耳。道路两旁的百姓窃窃私语,不时有人指着囚车中那些曾经权势熏天的官员。而在那些高门大宅深处,朝臣们则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不时派人打探消息。

奉天殿内,朱棣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地翻阅着锦衣卫呈上的案卷。当他的目光扫过涉案官员名单时,突然猛地将案卷摔在龙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齐齐跳动。殿内侍立的太监们吓得跪伏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出。

“好!好一个福建官场!”朱棣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压抑的怒意,“走私白银百万两,勾结白莲教,还要另立朝廷!这就是朕的臣子!”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快步上前,躬身禀报:“陛下,据查,朝中亦有数名官员与此案有牵连。这是他们的往来书信。”他呈上一叠密信,信纸上赫然盖着各部衙门的官印,其中几封甚至还沾着暗褐色的血迹。

朱棣接过密信,越看脸色越是铁青。当他看到一封信中提到“改朝换代”的字眼时,猛地站起身:“传朕旨意,所有涉案官员,不论品级,一律押入诏狱,由锦衣卫严加审讯!”

“父皇,”太子朱高炽缓缓出列,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此案牵连甚广,儿臣以为当慎重处置。按《大明律》,重案当由三法司会审,如此方能彰显朝廷法度。”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大臣们面面相觑,这是太子首次在朝堂上对重大案件的处理提出异议。站在武官行列中的将领们则保持着肃立姿态,目光低垂,仿佛眼前这场争论与他们毫无关系。几位老将甚至微微闭目,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养神。

朱棣眯起眼睛,打量着站在丹墀下的太子:“太子有何高见?”

朱高炽躬身行礼,姿态躬敬却毫不退缩:“儿臣以为,此案既涉朝堂,当依律而行。三法司会审,既可明正典刑,又可安百官之心。”他的措辞极为谨慎,但话中暗藏的深意,在场的老臣们都心知肚明。

这时,刑部尚书崔呈秀出列:“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甚是。锦衣卫办案神速,但三法司会审更能体现朝廷对法度的重视。况且……”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此案牵涉甚广,若全由锦衣卫办理,恐生非议。”

纪纲立即反驳,声音带着几分尖锐:“崔尚书此言差矣!此案涉及谋逆,按祖制当由锦衣卫特办。况且,三法司中是否有人涉案,尚未可知!”他的目光扫过文官队列,意有所指。

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文官们交换着眼神,却无人再敢出声。这时,户部尚书夏原秀轻咳一声,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议。不若由锦衣卫负责缉捕审讯,三法司负责复核定谳。如此既可保证办案效率,又能维护法度尊严。”

朱棣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武将们依旧保持着事不关己的姿态,文官们则神情各异。最终,他缓缓开口:“准奏。但锦衣卫需在十日内完成初审。”

退朝后,朱棣独自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宫墙外渐渐暗下的天色。夕阳的馀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投下一道孤独的影子。他想起朝堂上太子的进言,目光渐深。这位马上皇帝比谁都清楚,今日这场看似寻常的争论,实则暗藏玄机。

“皇爷,晚膳准备好了。”贴身太监轻声禀报。

朱棣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他需要一个人静一静。文官集团虽然在他强势统治下禁若寒蝉,但从未放弃过争取权力的努力。今日太子的表现,更是让他看到了文官们的手腕。他们不敢直接对抗皇权,就借着维护法度的名义,通过太子之口表达诉求。

而此时在东宫,朱高炽正在书房内与几位心腹大臣议事。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殿下今日在朝堂上的进言,可谓用心良苦。”礼部侍郎杨荣低声道,“只是此举恐怕会引起陛下猜忌。”

朱高炽轻叹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孤何尝不知。只是,若任由锦衣卫独揽大权,我大明法统将荡然无存。”他抬头看向在座诸臣,“诸位应当记得洪武年间的空印案。当时太祖严惩贪腐固然大快人心,但也导致朝堂为之一空。孤实在不愿见到历史重演。”

“殿下仁德。”杨荣躬身道,“只是如今陛下圣意已决,我等还需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锦衣卫衙门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纪纲正在听取下属关于案件进展的禀报。烛光下,他的脸色阴晴不定。

“大人,已经查实,涉案的六名官员中,有三人与白莲教有直接往来。”一名千户躬敬地呈上卷宗,“这是在他们府中搜出的密信。”

纪纲快速浏览着卷宗,突然目光一凝:“这个周文渊,倒是藏得深。表面上是个清廉官员,背地里却……”他冷笑着将卷宗扔在案上,“继续查,一定要把他们的同党一网打尽!”

“可是大人,”千户尤豫道,“三法司那边已经开始过问此案,我们是否……”

“不必理会!”纪纲斩钉截铁地说,“陛下既然让我们主办此案,就要办得干净利落。至于三法司……”他冷哼一声,“等我们查个水落石出,他们自然无话可说。”

这场朝堂之争很快就在京城掀起了波澜。次日清晨,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的府邸前,就聚集了一批官员。他们大多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个个面带忧色。

“顾大人,锦衣卫如此专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一位年轻的给事中激动地说。

顾佐捋着胡须,神色凝重:“诸位稍安勿躁。陛下圣明,自有决断。我等身为言官,当以劝谏为主,不可意气用事。”

然而在私下里,顾佐却另有一番打算。当晚,他秘密拜访了太子少师杨士奇。两人在书房中密谈至深夜。

“杨公,如今朝局危如累卵啊。”顾佐忧心忡忡地说,“锦衣卫权势日盛,长此以往,恐怕……”

杨士奇轻轻摇头:“顾兄过虑了。陛下虽然倚重锦衣卫,但也深知制衡之道。前几日朝堂之上,不是已经采取了折中之策吗?”

“可是……”顾佐欲言又止。

“我明白你的担忧。”杨士奇意味深长地说,“但有些事情,急不得。太子殿下在朝堂上的表现,已经是一个信号。”

就在文官集团暗中串联的同时,锦衣卫的行动也越来越迅疾。三天之内,又有两名官员被投入诏狱。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这天深夜,朱棣突然召太子入宫。乾清宫内,烛火通明,父子二人对坐而谈。

“炽儿,”朱棣缓缓开口,“近日朝中议论纷纷,你可有所闻?”

朱高炽心中一震,躬敬答道:“儿臣确有所闻。只是以为,锦衣卫办案虽然迅捷,但也当依律而行。”

“律?”朱棣目光如炬,“你可知道,建文年间,就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

“父皇明鉴。”朱高炽抬起头,目光坚定,“但治国之道,刚柔并济。过刚易折,过柔则废。儿臣只是希望能在雷霆手段之外,留存几分雨露恩泽。”

朱棣凝视着太子,良久不语。烛火噼啪作响,在殿内投下摇曳的影子。最终,他轻叹一声:“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太子离去后,朱棣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满天星斗,陷入了沉思。他何尝不知道太子说得有理,但作为帝王,他更清楚权力的重要性。文官集团今日可以借太子之口谏言,明日就可能形成更大的势力。

次日早朝,气氛更加微妙。当纪纲奏报又抓获两名涉案官员时,都察院的一位御史突然出列:“陛下,臣有本奏!”

“讲。“朱棣淡淡道。

“锦衣卫办案神速,固然可嘉。然则连日来,已有十馀名官员下狱,朝野震动。臣恐长此以往,将伤国本啊!”

纪纲立即反驳:“李御史此言差矣!除恶务尽,方能安天下。莫非御史是要为那些贪官污吏开脱?”

“下官不敢!”李御史梗着脖子,“只是以为,办案当以证据服人,不可滥施刑罚!”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文官们纷纷出列,表面上是在讨论办案方式,实则是在争夺话语权。武将们依旧保持沉默,但一些老将的眉头已经微微蹙起。

这时,兵部尚书金忠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尽快结案,以安民心。至于办案细节,可容后再议。”

这番话看似中立,实则是在缓和局势。朱棣会意,当即下旨:“此案由锦衣卫继续查办,三法司协同审理。十日之内,必须结案!”

退朝后,朱棣特意留下了太子。“炽儿,”他注视着太子,“今日朝堂之上,你可看出了什么?”

朱高炽沉吟片刻:“儿臣看来,文官们并非要阻挠办案,而是担心锦衣卫权力过大。”

“你说对了一半。”朱棣意味深长地说,“他们更担心的,是皇权失控。”他站起身,走到太子面前,“为君者,当知制衡之道。今日朕允许三法司参与办案,就是要让各方势力相互制约。”

“儿臣受教。”朱高炽躬身道。

“不过,”朱棣话锋一转,“制衡不等于放纵。你要记住,最终裁决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

这场朝堂风波,最终以双方各退一步告终。但在平静的表面下,暗流仍在涌动。文官集团虽然暂时达到了参与办案的目的,但也意识到了皇权的底线。而朱棣虽然做出了让步,却更加警剔文官集团的势力。

半个月后,案件终于审结。在最后的判决中,主犯被处极刑,从犯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处置。朱棣特意下旨,强调此案的审理“既体现了朝廷法度,又彰显了皇恩浩荡”。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皇权与臣权之间的博弈,将会在今后的岁月里以各种形式继续上演。而这场发生在永乐三年的朝堂之争,将成为大明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夜幕降临,朱棣独自站在奉天殿前,望着满天星斗。作为帝王,他比谁都清楚,治国之道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在强权与妥协之间,在独断与纳谏之间,他必须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既是对他个人智慧的考验,也是对大明王朝统治艺术的锤炼。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公主穿龙袍,臣真的受不了啦 全球直播,可爱萝莉吊打所有NP 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 寻仙,没有外挂你修什么仙? 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 全球直播:我的盗墓综艺爆红了 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 重生之我是九叔小师弟 诛仙:斩仙葫芦,剑出青云 不是?!你管这叫辅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