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6章:坤宁宫奏对

第6章:坤宁宫奏对(1 / 1)

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的时节。紫禁城内,柳絮如雪,纷纷扬扬地飘洒在朱红宫墙上。坤宁宫庭院里的几株垂丝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轻舞,在青石铺就的曲径上铺了厚厚一层。紫藤花架下,徐皇后端坐在汉白玉石凳上,手中缓缓捻动着一串沉香木佛珠。午后的阳光通过繁密的花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朱高煦坐在下首的石墩上,面前摆放着一套精美的青瓷茶具。他正在为徐皇后斟茶,动作优雅从容,与往日那个弛骋沙场的悍将形象判若两人。

“母后有所不知,”朱高煦将斟好的茶双手奉上,“儿臣近日翻阅前元典籍,发现一件趣事。在极西之地有一种作物,当地人称为玉黍,耐旱耐瘠,据说亩产可达千斤。若是能引进我大明,在北方旱地推广,不知能多养活多少百姓。”

茶汤在白玉杯中微微晃动,映出他看似平静实则焦虑的眼神。他不动声色地用馀光扫向宫门方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徐皇后接过茶盏,轻轻吹开浮沫,含笑点头:“我儿近来倒是愈发关心民生了。不过这等作物,即便真有,又该如何取得?”

“这正是儿臣所思。”朱高煦正欲继续,宫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朱棣带着两个内侍缓步走来,明黄色的龙袍下摆掠过青石路面,惊起几片落花。

“今日坤宁宫倒是热闹。”朱棣在徐皇后身旁的石凳上坐下,目光在朱高煦脸上停留片刻,“高煦近来常来给母后请安?记得你以前最不耐烦这些繁文缛节。”

朱高煦连忙起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儿臣参见父皇。近日春和景明,想起多日未见母后,心中甚是挂念,特来请安。”

朱棣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似笑非笑:“朕记得你小时候,每次让你来给母后请安,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怎么,如今转了性子?”他放下茶盏,声音忽然转冷,“还是说,正道走不通,就想走歪门邪道了?“

花架下的空气骤然凝固。徐皇后捻动佛珠的手微微一顿,朱高煦的后背瞬间沁出冷汗。他深吸一口气,跪倒在地:“儿臣不敢欺瞒父皇。出海一事,确是儿臣心中所愿。”

朱棣凝视着他,目光如炬:“说说看,你为何执意要出海?这段时间,你已经提了三次了。”

“儿臣”朱高煦抬起头,眼中闪铄着复杂的光芒,“儿臣不敢隐瞒,心中对大海和远方,确实有着难以抑制的向往。但更重要的,是儿臣近日研读史书,发现我朝藩王制度,恐有隐患。”

徐皇后手中的佛珠突然停住。朱棣的眉头微微皱起:“继续说。”

“父皇明鉴。”朱高煦的声音渐渐坚定,“太祖皇帝分封诸王,本为屏藩帝室。然如今诸位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看似不多,但百年之后,宗室人口繁衍,恐达数万之众。“

他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手抄册子,双手呈上:“这是儿臣根据历代宗室增长情况,请教了钦天监的算学博士后推算的数据。洪武年间,宗室人口不足百人。至如今,已逾千人。照此趋势,五十年后,宗室人口将过万;百年之后,恐达三万之众;二百年后,更将超过十万。”

朱棣接过册子,手指微微发紧。这些数字,他何尝没有算过?只是

“更令人忧心的是,”朱高煦继续道,声音愈发沉重,“根据《皇明祖训》,宗室不得从事四民之业,不得科举入仕。长此以往,十万宗室将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届时朝廷要么加赋于民,恐引发民变;要么削减宗禄,致使天潢贵胄衣食无着。无论哪种结果,都将动摇国本。”

暮春的风拂过庭院,卷起满地落花。朱棣沉默良久,目光掠过满庭海棠,最终落在朱高煦身上:“你可知海外险恶?前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海上不仅有狂风巨浪,还有嗜血海盗,更可怕的是那些闻所未闻的恶疾。”

“儿臣知道。”朱高煦抬起头,眼中燃着火焰,“但比起坐视朱家子孙成为国家的负担,儿臣宁愿去搏这一把。若能在海外开辟疆土,不仅能为宗室子弟谋一条出路,更能为大明开拓财源。儿臣愿做这个先行者,为朱家子孙探一条新路。”

徐皇后轻轻放下佛珠,柔声道:“陛下,高煦这番话,倒是颇有远见。若是能在海外寻得适宜耕种之地,迁徙部分宗室前往,倒也不失为两全之策。记得先父在时,就常说要‘开疆拓土,以养万民’。”

朱棣凝视着朱高煦呈上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有了生命。他想起昨日户部呈上的奏报,仅今年第一季度,宗室岁禄已占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你的船队,准备如何组建?需要多少银两?”朱棣突然问道,语气中带着审慎。

朱高煦精神一振,知道事情有了转机:“回父皇,儿臣计划分三步走。第一年,先在福建设立船厂,招募熟练工匠。建造两千料宝船十艘,预计需银八十万两,但儿臣有新的造船工艺,可节省三成费用。”

他从袖中又取出一卷图纸:“这是儿臣设计的海船图样,采用水密隔舱和硬帆设计,比现有的福船更适合远航。另外,儿臣还改进了牵星术,可以更精确地测定方位。”

朱棣仔细端详着图纸,眼中闪过惊讶之色:“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儿臣不敢贪功。”朱高煦谦逊地低头,“有些是借鉴前人的智慧,有些是与船工们商讨所得。”

暮色渐浓,坤宁宫里的对话持续到掌灯时分。宫女们悄无声息地点亮宫灯,昏黄的灯光为这场重要的谈话增添了更多凝重气氛。当朱高煦终于退出宫门时,怀揣着一份特许他明日早朝正式奏请组建船队的承诺。

月光洒在青石路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夜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但他心中所想的,却是遥远的海风气息。

而朱棣站在宫窗前,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徐皇后轻声道:“这孩子,倒是比朕想的要看得远。只是这海上的风险”

徐皇后微笑:“陛下可记得,他小时候最爱听的就是那些海上冒险的故事?常常缠着宫人讲前朝航海家的传奇。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海上冒险”朱棣若有所思,“或许,这片海,真的需要年轻人去闯一闯。”

而此时,走出宫门的朱高煦,抬头望向满天星斗。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北方,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更遥远的南方海域。在那里,不仅有他梦想中的新天地,更承载着朱家子孙的未来,以及大明王朝永续发展的希望。

回到汉王府时,已是深夜。书房内的烛火依然亮着,那张巨大的海图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神秘。朱高煦轻轻抚过图上的航线,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今夜,只是一个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 开局还魂李元霸,我该先杀谁 我的道果只能我自己种 契约暖意 同越:白厄,为了翁,成为大君吧 九荒长生录 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 七星侠影:侠义风云录 洪荒:我贪狼噬魔树,圣人为食 醉剑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