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7章:朝堂风云

第7章:朝堂风云(1 / 1)

五月初一的清晨,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寅时刚过,紫禁城外的千步廊上,已经聚集了等侯入朝的文武百官。今日的朝会非同寻常,所有人都知道,这将决定大明王朝未来数十年的海洋政策。

奉天殿前,汉白玉石阶在晨曦中泛着冷光。朱高煦站在亲王队列的最前端,身着绛纱袍,腰系玉带,神情平静。他能感受到身后投来的各种目光——有关切,有好奇,更有不少幸灾乐祸的打量。

辰时正,钟鼓齐鸣。朱棣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在仪仗的簇拥下缓步登上金台。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丹陛下的群臣,最终在朱高煦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深意。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司礼太监高亢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工部尚书宋礼率先出列,手持玉笏,声音铿锵:“陛下,臣有本奏。汉王殿下奏请组建远洋船队,其志可嘉。然当前国库空虚,草原上瓦剌和鞑靼虎视眈眈,实难抽出钱粮支应如此巨额开销。”

他取出一本帐册,“臣粗略估算,若要建造十艘两千料宝船,需银八十万两,楠木五千根,桐油万石。这还不算日后维护、粮饷之费。”

兵部尚书方宾紧接着奏道:“陛下明鉴。海上凶险,倭寇未平。若将水师精锐用于远航,恐沿海防务空虚。且异域瘴疠横行,前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船员多有染疫而亡者。臣请陛下三思。”

朱高煦静立在一旁,面色如常。他早已料到会遭遇这些反对之声。待几位大臣奏毕,他方缓步出列,躬身施礼。

“诸位大人所虑,俱是实情。”他声音清朗,不卑不亢,“然诸位可曾算过,若得通海之利,岁入可增几何?”他转身面向群臣,“据本王所知,一艘中等海船往来南洋,岁入可达五千两。若得船百艘,便是五十万两。更不必说,海外有我等闻所未闻之作物、矿产。”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立即反驳:“汉王殿下所言,未免过于乐观。海上风涛险恶,十船能归其五已属万幸。且异域蛮荒,何来如许利益?臣闻西洋诸国,地瘠民贫,恐难有厚利。”

“陈御史有所不知。”朱高煦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图册,“此乃臣数月心血所绘《四海图志》,详载各地物产。西洋有国曰忽鲁谟斯,盛产珍珠;有地曰古里,胡椒遍野。更有一处名满剌加,为东西海道咽喉,商贾云集。”

他展开图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的特产:“若得通商,其利不可胜计。且臣闻南洋有稻种,岁可三熟;有树木,其果可榨油,其材可造船。这些若得引进,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户部尚书夏原吉此时出列:“殿下雄心可嘉,然当前北元未平,实不宜另启事端。不若待边境安宁,国库充盈,再图海运。”

他取出一本帐册,“去岁靖难之役刚结束,国库本就不丰盈,今岁各地灾荒,减免赋税已达五十万两。国库实在捉襟见肘。”

朱高煦微微一笑:“夏尚书可知,为何前宋岁入倍于我朝?正因其重视海运。真宗年间,市舶司岁入便达二百万贯。且今日之大明,较前宋疆域更广,人口更多,若能海陆并重,岁入何止倍增?”

他取出一卷文书:“这是臣命人抄录的前元市舶司文档。至正年间,泉州一港岁入便达白银十万两。若我大明能重开海贸,岁入百万亦非难事。”

朝堂之上一时哗然。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朱高煦冷眼旁观,注意到太子朱高炽始终沉默不语,但目光不时扫过争论的群臣,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李至刚突然奏道:“陛下,《皇明祖训》有云:‘片板不许下海’。若开海禁,恐违祖制。且圣人云:‘王者不治夷狄’。远涉重洋,与蛮夷交往,恐失天朝体统。”

朱高煦早有准备:“李尚书所言差矣。太祖禁海,是为防倭寇。今我大明水师强盛,正当扬威海外,使四夷来朝,何须固步自封?且《尚书》有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若得通商往来,以德服人,正是彰显天朝气象。”

这时,一直沉默的太子朱高炽终于出列:“父皇,儿臣以为,二弟才智超群,正当为国效力。海上凶险,不如留在京师,协助处理军务。”

这番话看似为弟弟着想,实则暗藏机锋。朱高煦心中冷笑,他这位兄长,果然打得好算盘。

“皇兄美意,臣心领了。”朱高煦不卑不亢,“然《尚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臣志在四海,愿为大明开万里海疆。”

朱棣缓缓开口:“太子所言不无道理。高煦,你留在京师,亦可为国效力。”

朱高煦心中一沉,知道这又是父皇的试探。他抬头直视龙颜:“父皇明鉴。儿臣若留京师,不过锦上添花;若得远航,则为大明开疆拓土。两相比较,孰轻孰重?”

他转向朱高炽,意味深长地说:“况且,臣若留京,难免有人非议,说臣有妄想。若臣远赴海外,正可彰显天家和睦,兄弟同心。”

这番话点破了朱高炽的真实意图。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

朱高炽脸色微变,正要开口,朱棣却突然大笑:“好!好个‘兄弟同心’!准汉王所请!着户部拨银二十万两,工部、兵部协力办理。然需约法三章:一不得劳民伤财;二不得擅启边衅;三需按时奏报。“

退朝时,已是午时三刻。朱高煦在殿外被几位靖难旧部围住。淇国公丘福低声道:“殿下今日在朝堂之上,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只是二十万两,恐怕难成大事。”

朱高煦微微一笑:“国公放心,本王自有计较。”

他注意到不远处,太子正与夏原吉低声交谈,目光不时瞥向这边。朱高煦心中明了,这场朝会之争,仅仅是个开始。

回到汉王府,朱高煦立即召来幕僚。“速往福建、广东,招募熟谙海事之人。”他取出一封信,“将此信交与市舶司提举,就说本王欲与其共商海运大计。”

夜幕降临,书房烛火通明。朱高煦站在巨幅海图前,目光深邃。今日朝堂之上,他看似大获全胜,实则危机四伏。太子一系的官员明显对海运之事心存芥蒂,而文官集团更是视海洋为畏途。

“王爷。”老管家轻声禀报,“宫中来信,陛下晚间召见了太子。”

朱高煦眉头微蹙,随即展颜一笑:“知道了。”他转身望向窗外明月,心中已有计较。

而在紫禁城内,朱棣正对着烛火出神。今日朝会上朱高煦的表现,既令他惊讶,又让他警剔。这个儿子,似乎比他想象中更有城府。

“陛下。”贴身太监低声禀报,“太子殿下求见。”

“宣。”

朱高炽缓步走进,行礼后道:“父皇,儿臣以为,二弟今日所言,虽颇有见地,然恐有些急功近利。不若儿臣从东宫拨银五万两,助二弟成事,也可示兄弟和睦之意。”

朱棣凝视着长子,心中了然。这是要既示好,又监控。“准奏。”他淡淡道,“你兄弟二人,当同心协力。”

而此时,汉王府书房内,朱高煦正在给徐皇后写密信。他需要这位母后的支持,来平衡朝中的反对声音。

“儿臣深知海上凶险,然为朱家子孙计,为大明江山计,不得不行此险棋。望母后在父皇面前,多为周旋”

写罢密信,他用火漆封好,唤来心腹:“连夜送进宫,务必亲手交到皇后手中。”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朱高煦知道,这片海,他势在必行。不仅是为了朱家子孙的未来,更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

而这场关于海洋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你是我的特效药 娶妻抵税?从养活美娇媳妇开始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智囊里的管理学 御兽:蛇姬背叛?养成九尾天狐 刑侦谜云 星空灵魂列车 苍茫天道 我的阴婚老公是阎王 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