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201章 帝苑奏对巧,引向长生言

第201章 帝苑奏对巧,引向长生言(1 / 1)

京城的风,到底比边镇多了几分脂粉气和铜臭味儿。

苏惟瑾回到翰林院销了差,

交割完大同之行的首尾,

还没等他把赵文萱信中那假道士的后续安排琢磨透彻,

宫里的旨意就下来了:

陛下西苑召见。

西苑,这地方在嘉靖朝初年,

味道就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虽还未像后期那般完全沦为斋醮修炼的场所,

但年轻的皇帝陛下在处理繁重政务之余,

已渐渐流露出对清静玄妙之地的偏好。

召见臣工的地点从规矩森严的乾清宫挪到这太液池畔、琼华岛旁的殿阁,

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信号。

苏惟瑾整了整身上略显陈旧的青色官袍,

深吸一口气,跟着引路的小太监,

穿过重重宫禁。

越往西苑走,宫人似乎越少,

空气中隐隐约约飘散着一丝檀香混合着不知名草药的味道,

朱红宫墙内传来的不是朝堂的喧嚣,

而是几声清越的鹤唳。

召见的地方是一处临水的精舍,

名唤“澄渊堂”。

堂内陈设清雅,不尚奢华,

多宝格里摆的不是古玩玉器,

而是一些形态奇特的根雕、

颜色温润的玉石,

以及几卷看似年代久远的经卷。

嘉靖帝朱厚熜并未穿龙袍,

只着一身玄色暗纹道袍常服,

坐在窗边的紫檀木榻上,

面色比苏惟瑾离京前似乎红润了些,

但眉宇间那份属于少年天子的锐气,

已被一层淡淡的、探究玄奥的思索神色所取代。

他手里正把玩着一块鸡蛋大小、

温润如脂的羊脂白玉,

目光却投向窗外波光粼粼的太液池。

“臣,翰林院修撰苏惟瑾,叩见陛下。”

苏惟瑾趋步上前,依礼参拜。

超频大脑飞速运转,

将眼前所见的一切细节摄入分析:

环境、气味、皇帝的衣着神态……

一切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

——陛下对道家之学的兴趣,

比外界传闻的更浓,

且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

“平身,赐座。”

嘉靖帝收回目光,落在苏惟瑾身上,

脸上露出一丝浅淡却真实的笑容。

“惟瑾此番大同之行,辛苦了。

你递上来的奏报,朕仔细看过了。

处置得当,有理有据,

尤其是最后善后诸策,

思虑周详,颇见功力。”

“陛下谬赞。”

苏惟瑾欠身坐下,姿态恭谨。

“臣不过是奉旨行事,

仰仗陛下天威,方能侥幸不负圣望。

边镇将士感念陛下恩德,

方是平息祸乱的根本。”

嘉靖帝摆摆手,

显然对这套官样文章不太感兴趣,

他更关心具体细节:

“起来说话。

朕听闻,你发放饷银,

是直接发到士卒手中,

绕过了层层将官?

此法,可是你独创?”

来了!

苏惟瑾心中微凛,知道这是考较,也是机会。

他从容应答:

“回陛下,此法并非臣独创。

臣少时家贫,曾见里甲征收粮税,

若经手胥吏过多,

到百姓手中往往十不存五六。

故臣思之,饷银之于士卒,

犹如粮税之于农户,环节越多,

损耗越巨,怨气越深。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直接发放,虽显笨拙,

却能最快收拢人心,

此乃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实非长治久安之策。”

他既点明了问题的核心(贪腐),

又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临时办法,

把提出根本解决方案的空间留给了皇帝。

嘉靖帝闻言,眼中欣赏之色更浓:

“嗯,能见微知著,

通晓人情利弊,殊为不易。

看来,让你去翰林院修书,

倒是有些屈才了。”

这话就有些重了,

苏惟瑾连忙起身:

“陛下言重。

翰林院清贵之地,

正是臣学习历练之所。

能替陛下分忧,无论身处何职,

皆是臣之本分。”

嘉靖帝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话锋一转,似乎漫不经心地问起:

“大同苦寒之地,将士们常年戍守,

除了粮饷,可还有什么难处?”

苏惟瑾心念电转,知道戏肉来了。

他沉吟片刻,仿佛在回忆,

然后才缓缓道:

“回陛下,边地苦寒,确非虚言。

将士们除了思念故土,

最苦的便是伤病。

军中缺医少药,许多将士染了风寒湿气,

往往迁延不愈,落下病根,甚是可怜。

臣在大同时,曾见一些老卒,

关节肿痛,行动不便,

仍要巡守边墙,令人唏嘘。”

他语气沉痛,充满了对士卒的同情。

嘉靖帝听了,也不禁微微动容,叹道:

“将士们为国戍边,确是辛苦。

太医院也常派医官前往,

奈何杯水车薪。”

“陛下仁德。”

苏惟瑾先赞一句,

然后仿佛突然想起什么,

语气变得有些不确定。

“臣……臣在整理前朝实录时,

曾偶见一本散佚的杂记,

似是宋元时某位隐士所著,

其中……似乎提到过一些强健筋骨、

抵御寒湿的导引吐纳之法,

还有些……利用常见草药提纯萃炼,

以期增强药效的设想。

不过,书中语焉不详,

多是推测之词,

臣当时也只当是奇闻异谈,

未曾深究。”

“哦?”

嘉靖帝原本有些慵懒靠着的身体,

不知不觉坐直了,

眼中闪过一丝极亮的光彩。

“导引吐纳?草药提纯?

那杂记叫什么名字?

现在何处?”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苏惟瑾露出恰到好处的遗憾神色:

“回陛下,那杂记并无名目,

只是夹在一堆故纸堆中,

破损严重,臣当时翻阅过后,

便与其他废籍一同处理了。

如今想来,甚是可惜。

只依稀记得,书中似乎引用了些《道藏》中的典故,

说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体亦当如自然,

气血通畅则百病不生云云……

至于草药提纯,更是异想天开,

说什么欲取草木之精华,

去其糟粕,犹如炼丹去芜存菁一般,

只是设想,并无具体法门。”

他故意说得模糊,

将关键信息包裹在“道藏典故”、

“炼丹去芜存菁”这些嘉靖帝目前最感兴趣的概念里,

如同在饥渴的鱼儿面前,

投下了一枚带着诱人香味的饵料。

果然,嘉靖帝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

他不再关注大同的军务,

反而追问道:

“《道藏》?你也读过《道藏》?”

此刻的他,不像一个皇帝,

更像一个找到了同好的求知者。

苏惟瑾谦逊道:

“臣岂敢说读,只是闲暇时胡乱翻过几卷,

深感其中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尤以养生延年、探究天地至理之说,发人深省。

只是臣资质鲁钝,不得其门而入,

只能望洋兴叹。”

这番话说得极有水平,

既表明自己有所涉猎(投其所好),

又自承不懂(降低皇帝戒心),

还顺势抬高了道家学问的地位(挠到痒处)。

嘉靖帝脸上露出了近乎愉悦的神情,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高端话题”的年轻臣子,

这比那些只会磕头颂圣或争吵不休的老家伙有趣多了。

他甚至主动分享起来:

“不错,《道藏》确是玄门瑰宝。

朕近日也在参详《黄庭经》,

其中所言五脏神祇、内景导引之术,

暗合天人感应之妙理。

若真能依此强健体魄,

乃至……呵呵,罢了,

此事玄奥,非一日之功。”

他适时止住,但话里的向往之意已表露无遗。

苏惟瑾心中暗喜,

种子已经播下,不能急于求成。

他立刻顺着话头,

以请教的口吻道:

“陛下圣学渊深,臣万万不及。

只是臣愚见,

无论是导引之术还是医药之理,

若能以精诚之心探究,

假以时日,或真能于国于民有所裨益。

譬如边军之苦,若有简便有效的强身之法推广,亦是功德无量。”

他把话题又轻轻拉回到了国事民生上,

显得自己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嘉靖帝满意地点点头,

看苏惟瑾越发顺眼:

“惟瑾有此公心,甚好。

今日奏对,朕心甚慰。

你且回去安心修书,

日后若有闲暇,可多留意此类古籍杂谈,

或有发现,随时可奏报于朕。”

“臣,遵旨。”

苏惟瑾躬身领命,

知道这次面圣,效果远超预期。

退出澄渊堂,走在西苑曲径通幽的小路上,

苏惟瑾感受着怀中那块嘉靖帝随手赏赐的、

带着体温的羊脂玉佩,嘴角微微勾起。

一次成功的奏对,不仅巩固了圣眷,

更在皇帝最敏感的领域,

埋下了一颗属于自己的钉子。

未来,这颗名为“长生”或“健康”的种子,

或许能在关键时刻,长成庇佑自己的参天大树。

而精舍内,嘉靖帝摩挲着手中的白玉,

望着苏惟瑾离去的方向,

喃喃自语:

“苏惟瑾……不仅通经济,

晓军务,竟对养生之道也有涉猎?

真是个有趣的臣子。

或许……他真能帮朕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穿梭在电视剧里的我 三角洲:没挂我穿个屁呀! 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 李世民重生水浒 且渡风云 为国征战受伤,亲弟弟却想挖我至尊骨 港片:我不是来混的,是来清场的 抗战:我的系统太大方 万历十年:就藩辽东 残碑熔炉:我靠三修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