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79章 预案显真功,条陈惊四座

第179章 预案显真功,条陈惊四座(1 / 1)

文华殿东暖阁,

虽比不得奉天殿宏阔,

却因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召见近臣之所,

更添几分压抑的威严肃穆。

嘉靖帝朱厚熜端坐在紫檀木御案后,

年轻的脸庞上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郁。

底下,内阁首辅毛纪、次辅费宏,

以及户部尚书孙交、

工部尚书赵璜等寥寥数位重臣分列两旁,

个个眉头紧锁,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苏惟瑾作为“记录”,

屏息静气地侍立在角落的书案旁,

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关于北直隶、山东旱情的讨论,

已经持续了半个时辰,

进展却近乎于无。

孙交和赵璜这两位部堂大人,

不出意外地又吵了起来,

话题依旧围绕着“钱从哪里来”

和“活该怎么干”这两个死结打转。

“陛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国库空虚乃是实情,

纵然将老臣这把骨头榨出油来,

也变不出百万石粮食!”

孙交须发皆白,

声音带着老迈的沙哑,

却异常固执,死死捂着他的钱袋子。

赵璜是个黑脸膛的北方汉子,

性子急,闻言立刻梗着脖子反驳:

“孙部堂!没钱就不办事了?

难道眼睁睁看着百姓易子而食?

水利乃农事之本,此时若不大修,

明年、后年照样大旱!

届时饿殍遍野,流民百万,

冲击京畿,需要的银子更多!”

“你!你这是危言耸听!”

孙交气得手指发抖。

“大修水利?

谈何容易!工程浩大,

靡费甚巨,且远水难解近渴!

眼下当务之急是赈济!

可赈济的钱粮又从何而来?”

“好了!”

嘉靖帝终于忍不住,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冰冷。

“朕召尔等来,是听你们吵架的吗?

毛先生,费先生,二位阁老有何高见?”

首辅毛纪是位老成持重的官僚,

捋着胡须,沉吟道:

“陛下,孙部堂所言亦是实情。

国库确不宽裕。

或可令灾区就地筹措,

富户捐输,官府加以劝导……”

次辅费宏补充道:

“或可酌量减免今明两年税赋,与民休息……”

这些话,听起来四平八稳,

实则都是拖延推诿的老生常谈,

根本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灾情。

嘉靖帝眼中的失望之色越来越浓,

他需要的不是这种和稀泥的方案,

而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良策!

他甚至不由自主地,

将目光扫向了角落那个安静记录的身影,

心中闪过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

——此人上次关于宁波倭乱的条陈,

倒是颇有见地……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赵璜似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又抛出一个棘手的问题:

“陛下,即便有钱粮,

如何发放亦是难题!

以往赈灾,层层盘剥,

到了灾民手中十不存一!

且容易滋生惰民,坐等救济,不愿复业!”

户部尚书孙交立刻抓住话柄:

“赵部堂既知弊端,可有良法杜绝?

若无良法,空谈赈济,不过是浪费国帑!”

眼看争论又要陷入死循环,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只剩下几位老臣粗重的喘息声。

嘉靖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

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每一声都敲在众臣的心上。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和僵持中,

角落里的苏惟瑾,知道时机到了!

他深吸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

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青袍,

稳步从阴影中走出,来到御案前数步远的地方,

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

“陛下,臣翰林院修撰苏惟瑾,

斗胆进言,于旱灾应对,

有刍荛之见,或可补诸位老大人方案之万一。”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年轻得过分、

官阶低得可怜的小修撰身上!

首辅毛纪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不解;

次辅费宏微微皱眉;

户部尚书孙交则是毫不掩饰的轻蔑与不悦

——哪里轮到你一个芝麻小官在此大放厥词?

工部尚书赵璜也愣了,

他虽与孙交争执,

但也觉得苏惟瑾此举有些僭越。

嘉靖帝却是精神一振,

敲击御案的手指停了下来,

目光锐利地看向苏惟瑾:

“哦?苏修撰有何见解?

但说无妨。”

他心中那点期待被勾了起来。

“谢陛下。”

苏惟瑾不卑不亢,

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誊写工整的奏疏,双手呈上。

“臣之所思,皆在此条陈之中,请陛下御览。”

太监将条陈接过,恭敬地放在御案上。

嘉靖帝展开奏疏,

目光扫过那工整清晰的字迹,

开始只是随意浏览,

但很快,他的坐姿不由自主地挺直了,

眼神也越来越亮,甚至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惊异!

这根本不是寻常官员那种空泛的“请求赈济”、“减免赋税”的套话,

而是一份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的系统性行动方案!

条陈开篇并未急于要钱要粮,

而是先分析灾情特点与发展趋势,

指出当前应对的三大弊端:

条块分割(各部门各自为战)、

重救济轻防灾、缺乏有效监督。

一针见血!

接着,提出了五大核心举措:

一曰“设衙协调,事权统一”。

建议立即成立一个临时的“抗旱抚民总理事宜衙门”(名称符合明代习惯),

由一位重臣(如户部或工部侍郎)总领,

协调户部(钱粮)、工部(水利)、

兵部(维持秩序)、太医院(防疫)等各部门资源,

打破部门壁垒,避免推诿扯皮。

这正是针对当前乱局的良方!

二曰“以工代赈,兴利除弊”。

核心观点:不白给钱米!

组织灾民疏浚河道、修复水利、开挖水井,

按劳动量发放报酬(粮食或银钱)。

此举一举三得:缓解饥荒、恢复生产、增强长期抗旱能力!

还避免了养懒汉和贪污浪费。

条陈中甚至粗略估算了不同工程的用工量和所需粮饷,

数据清晰,令人信服。

三曰“预防疫疠,保民安康”。

提出在灾民聚集区设立“洁净营”,

强调饮用水煮沸、垃圾深埋、

病患隔离等基本卫生原则。

用“气瘴”、“疫毒”等古人能理解的概念解释瘟疫传播,

建议由太医院指导地方官府执行。

这考虑到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关键问题,

远超当下只盯着粮食的视野。

四曰“劝分纳粟,官民协力”。

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地方士绅、富商大贾捐钱捐粮。

对于踊跃捐输者,

可由朝廷给予“旌表”(立牌坊表彰)、

或授予“义民”称号、

甚至其子弟在科举入学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这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减轻朝廷压力。

五曰“驿传迅捷,信息通达”。

建议利用现有的驿站系统,

建立灾情信息快速通道,

规定各地灾情奏报的格式和时限,

确保中央能及时掌握动态,调整策略。

这关乎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每一条建议后面,

都附有简单的操作思路和预期效果,

逻辑严密,可行性极高。

整份条陈,没有一句空话,全是干货!

嘉靖帝越看越激动,手指微微颤抖。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救灾图景,

与底下这群只会争吵的老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份条陈所展现出的前瞻性、

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好!好!好一个‘以工代赈’!

好一个‘设衙协调’!”

嘉靖帝忍不住连说了三个好字,

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苏爱卿,此策甚妙!

思虑周全,远超侪辈!”

陛下竟称这小小修撰为“爱卿”?

还如此盛赞?

底下几位重臣顿时脸色各异。

首辅毛纪和次辅费宏对视一眼,

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此子之才,恐非池中之物!

户部尚书孙交老脸涨得通红,

他刚才还坚持没钱没法办事,

可苏惟瑾的“以工代赈”和“劝分纳粟”

分明指出了在不完全依赖国库的情况下开展救灾的可能!

这简直是在打他的脸!

他张了张嘴,想挑点毛病,

却发现那条陈逻辑严谨,

几乎无懈可击,只能悻悻地闭上嘴。

工部尚书赵璜则是又惊又喜,

苏惟瑾的方案完美支持了他修水利的主张,

而且更加系统、更有操作性!

他看向苏惟瑾的目光,顿时充满了欣赏。

暖阁内的气氛,因为这一份条陈,瞬间逆转!

苏惟瑾躬身道:

“陛下谬赞。

此皆臣平日读书偶得,

结合史册所载灾荒应对之得失,

胡乱揣摩而成。

史册有载,

古代早有以工代赈之法!

遇大旱大涝则修宫室台榭,

使贫无立锥者务工取酬,

此为工赈之滥觞。

至北宋时,‘以工代赈’一词始现,

且成为朝廷明令推行的政策。

皇佑二年,范文正公在杭州遇饥荒,

便召集僧寺兴修土木、翻新官舍,

‘日役千夫’,以工代赈助灾民度过荒年。

本朝亦有前例,正统年间曾役京城饥民修建宫殿,

弘治时更有招募流民修堤授酬之举。

臣不过是借鉴前贤智慧,

结合今日灾情稍作调整。

若能对陛下分忧、

对灾民有万一之助,

便是臣之荣幸。”

这话说得漂亮,既谦虚,

又点明方案渊源有自,

合乎情理,更显其学识扎实。

嘉靖帝龙心大悦,当即拍板:

“苏爱卿所言,深合朕意!

毛先生,费先生,即刻以此条陈为蓝本,

会同户、工二部,细化章程,

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朕要看的是行动,不是空谈!”

“臣等遵旨!”

几位阁老尚书连忙躬身领命,

再看向苏惟瑾时,眼神已然不同。

这小子,既通经史又晓实务,简在帝心,怕是要一飞冲天了!

苏惟瑾退回角落,面色平静,心中却知,

这“欲取先予”的第一步,

走得扎实而漂亮。

超频大脑的降维打击,

再次于这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

显露出惊人的锋芒。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赈灾实施,

才是真正考验能力、

积累功绩和声望的大舞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触犯规则必死?我可预判一切死亡 穿成寒门学渣,我一路科举舌战群儒 望觐川 开局穿成富商独子,我教唆老爹造反 一等功拿到手软:我办案领导放心 他是谁?三界均查无此人! 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 穿越生化危机一不小心成为拖油瓶 我,小狱卒,隐藏身份世间无敌 穿成恶毒婆婆后送孙子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