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顺门那场关于宁波倭乱的御前会议,
最终在一片沉闷与各怀心思中草草收场。
嘉靖帝朱厚熜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拂袖而去,
留下满殿面面相觑、心头惴惴的文武大臣。
苏惟瑾随着人流默默退出,
初夏午后的阳光晃得人眼晕,
汉白玉台阶反射着灼热的光,
与殿内那压抑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
几位平日里眼高于顶的翰林院前辈,
此刻却有意无意地放慢脚步,
凑到了苏惟瑾身边。
“苏修撰,今日陛下神色不豫,
我等皆惶惶不安,唯恐圣心震怒,殃及池鱼啊。”
一位姓李的侍讲擦拭着额角的细汗,
语气带着试探。
他年近四旬,在翰林院熬了十几年,
才混到如今位置,最是谨小慎微。
另一位于编修也接口道:
“是啊,苏修撰深得陛下青睐,
今日掌院学士独带你入内记录,
可见简在帝心。
不知……不知陛下可有流露些许意向?
我等也好早作应对。”
他脸上堆着笑,
话语里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
苏惟瑾心中雪亮,
这些老油条哪里是真心求教,
不过是见自己似乎得了点“圣眷”,
想来套话,兼或试探深浅。
他面上依旧维持着新科进士应有的谦逊温良,微微躬身道:
“李前辈、于前辈言重了。
晚辈入内,不过是掌院提携,
负责记录会议要点,恪尽职守而已。
陛下天威难测,
心思岂是我等微末小臣可以妄加揣度的?
至于意向,陛下只令诸公回去详议条陈,
想来是要集思广益,谋定而后动。”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点明自己只是记录员,
并未参与核心决策,
又抬出“天威难测”堵住了对方的进一步探询,
最后还将皮球踢回了“诸公”自己身上。
李侍讲和于编修对视一眼,
见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又见苏惟瑾态度恭谨却疏离,
便也失了兴致,
打着哈哈说了几句“苏修撰年少有为,
将来必是国之栋梁”的场面话,各自散去。
苏惟瑾独自走在回翰林院的青石板路上,
超频的大脑却早已将方才那点人际应酬抛诸脑后,
开始全速运转,复盘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
——龙椅上那位年仅十七岁,
却已显露出复杂难测心性的少年天子,
嘉靖皇帝朱厚熜。
“大礼议”的底色:
权力与控制欲的极致彰显。
大脑如同精密的数据库,
调取着关于“大礼议”的种种细节。
朱厚熜以藩王世子身份入继大统,
甫一登基,便不顾杨廷和等老臣以“继嗣”为基础的礼法压力,
坚持要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
这场持续数年的政治风暴,
表面是礼仪之争,
内核却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
一个少年,面对满朝文官集团的强大压力,
展现出的固执、强硬乃至权术(利用张璁、桂萼等“议礼新贵”),
其根源是什么?
超频分析结论:
极度缺乏安全感,
以及对“名分”和“控制权”的病态执着。
他本是藩王之子,意外获得至尊之位,
内心深处或许始终存有“得位不正”的隐忧(尽管程序合法)。
唯有通过彻底掌握“定义权”
(连自己父亲的名分都要自己说了算),
才能确认权力的真实归属,
抚平那份与生俱来的不安。
这场胜利,固然巩固了皇权,
但也塑造了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统治风格,
并埋下了对文官集团(尤其是前期反对他的杨廷和一派)深刻的不信任感。
改革尝试与阻力:
理想主义碰壁现实的挫败感。
登基之初,嘉靖帝并非没有励精图治之志。
他下令裁汰锦衣卫、内监局冗员十余万,
试图减轻财政负担;
又清查皇庄、勋贵庄田,
想缓解土地兼并矛盾。
但这些措施无不触动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执行起来阻力重重,最终大多虎头蛇尾。
超频推演:这种“想做事却做不成”的挫败感,
对于一个心高气傲、
渴望证明自己的少年君主而言,
是极大的打击。
它会加剧其对官僚系统的失望和不耐烦,
使其逐渐从“事功”转向对“权术”的依赖,
更倾向于用个人意志和非常规手段(如依赖宦官、密折、扶植私人)来推行意图。
未来的阴影:
“壬寅宫变”与性格巨变的伏笔。
大脑甚至推演到了历史上尚未发生的“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试图勒死嘉靖帝)。
无论其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政治阴谋,
这一事件本身对嘉靖心理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连身边最亲近的宫女都能对自己下杀手,
将会把他那份“缺乏安全感”放大到极致,
从而彻底转向幽居深宫、迷信方术、
用严苛权术驾驭臣下的统治模式。
多疑、刻薄、甚至有些残忍的一面,
会逐渐成为主导。
笃信道教:精神寄托与现实逃避的双重需求。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固然是历代许多帝王的通病,
但对嘉靖而言,更有其特殊性。
超频大脑分析:
在现实政治中感到无力、挫败,
加之对自身安全(无论是政治安全还是人身安全)的深切忧虑,
使得他迫切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
道教的长生术、斋醮仪式,
不仅能提供虚幻的心理安慰,
其本身也是一种彰显皇权神秘性、
强化个人权威的手段(如青词的政治化)。
综上,一个立体的嘉靖帝形象在苏惟瑾脑中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极其聪明、学习能力快、
权力欲极强的皇帝,
同时又是一个内心敏感、
缺乏安全感、容易走向极端的独夫。
他渴望建功立业,成为中兴之主,
但耐心有限,厌恶官僚系统的拖沓和阳奉阴违。
他欣赏有真才实学、能为他分忧的干臣,
但容忍度极低,一旦觉得失控或无用,弃之如敝履。
他的“赏识”如同烈火,可助人直上青云,也可瞬间将人焚为灰烬。
“伴君如伴虎……”
苏惟瑾在心中默念这句古训,
感受愈发深刻。
目前的些许“青睐”,
建立在“有才”、“有用”的脆弱基础上,
任何一次决策失误、站队错误,
甚至仅仅是某句话触及其敏感神经,
都可能万劫不复。
“苏修撰,请留步。”
一个略显尖细的声音打断了苏惟瑾的思绪。
他抬头,见是一个面白无须、
身着葵花团领衫的小太监,
正站在翰林院门口,
脸上带着程式化的笑容。
“公公有何吩咐?”
苏惟瑾停下脚步,心中微动。
小太监上前一步,低声道:
“奴婢是乾清宫当差的。
陛下口谕,苏修撰今日辛苦,
特赏冰湃瓜果一份,已送至您值房。”
苏惟瑾心中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
立刻躬身谢恩:
“臣苏惟瑾,叩谢陛下天恩!”
“苏修撰快请起。”
小太监虚扶一下,意味深长地补充道。
“陛下还说了,苏修撰的‘读书札记’,
很有意思,望持之以恒。”
说完,小太监便转身离去,
留下苏惟瑾站在原地,
背后却隐隐渗出些许冷汗。
赏赐是恩宠,是信号。
但那句关于“读书札记”的点评,才是关键!
他那份关于宁波事件的奏疏(对外称是读书札记),
果然被陛下留中,并且仔细看了!
陛下不仅看了,还特意让人传来这句话……
这是鼓励,更是提醒,甚至隐含着一丝警告
——你的所思所想,朕都知道。
超频大脑瞬间评估:风险与机遇并存。
机遇在于,这条直达天听的渠道似乎比想象中更畅通;
风险在于,自己彻底暴露在皇帝的注视之下,
一言一行都需更加谨慎。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波澜,
迈步走进翰林院。
值房的书案上,果然放着一个精致的食盒,
里面是几块用冰块镇着的鲜红西瓜,
散发着诱人的凉气。
同僚们的目光或明或暗地扫过来,
羡慕、嫉妒、探究……
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苏惟瑾拿起一块冰凉的西瓜,
甘甜的汁水在口中弥漫开,
驱散了夏日的燥热,
却让他超频的大脑更加清醒冷静。
未来的路,如履薄冰,亦步亦趋。
但既已踏上这青云路,
便唯有利用这超频之脑,
洞察先机,步步为营,
方能在嘉靖朝这盘复杂的棋局中,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天大道。
当前要务,是继续低调积累,巩固圣眷,
同时……要开始留意那些即将登场的“大反派”们了,
比如,那位靠“大礼议”起家,
正炙手可热的礼部侍郎
——张璁。
或许,不久之后,就会有机会碰一碰了。
他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
那是对未来挑战的期待,
也是对自身能力的绝对自信。
打脸,要及时,更要打在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