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的暖意尚未散去,
北京城的深秋已裹着凛冽的沙尘呼啸而来。
这日清晨,苏惟瑾步行前往翰林院,
饶是他步履矫健,
也免不了被灌了一喉咙的风沙,
鼻腔喉间干涩发痒,极不舒服。
抬眼望去,街上来往行人多有以袖掩面者,
神色匆匆,显是苦此风沙久矣。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调取环境信息与应对方案。
过滤、防护、简易、低成本…
几个关键词碰撞,
一个极其简单的物件浮现出来——口罩。
当然,非是现代医用级别。
大脑飞速优化设计:
用致密柔软的细棉布(成本可控)缝制数层,形成基础屏障;
内夹极薄一层兼具过滤与清新通气功效的中草药粉末,
如研磨极细的艾叶、薄荷、紫苏叶等(常见,价廉,且符合时人信药心理);
两侧缝制细带,便于悬挂耳后或系于脑后。
重在物理阻隔风沙,
草药的微末功效更多是心理安慰和增添卖点。
“防风防沙,兼防寒气入口,简易便洁。”
苏惟瑾心下定计,这又是一桩惠而不费的小生意。
回府后,他立刻画出图样,
标明用料,唤来苏惟山:
“山哥,让皂坊和煤坊那边分几个细致妇人出来,
照此样式,先做一批出来。
用料务必干净,针脚细密些。”
苏惟山如今对这位瑾哥儿的奇思妙想已是盲信,
二话不说,拿了图样便去安排。
不过两日,第一批“玉衡罩”(苏惟瑾随口起的名字)便做了出来。
苏惟瑾自己先试戴了一番,虽略显怪异,
但阻隔风沙的效果立竿见影,
呼吸间还有淡淡药草清香,确实舒适不少。
他并未急着售卖,
而是精心包装了几份,
先是送给了翰林院几位关系尚可的同僚,
如孔侍读、徐阶、林文霈等人。
“此乃小弟家中仆役琢磨出的小玩意儿,
用以遮挡风沙,内附些许提神醒脑的药材,虽粗陋,聊胜于无。
近日风大,诸位年兄出入辛苦,
聊备一格,莫要见笑。”
他送得随意,态度谦和,
只说是下人捣鼓的,全无炫耀之意。
孔侍读拿着那素净的棉布罩子,
初时愕然,依言试戴片刻,
行至院中风口处,
果然觉得迎面之风和沙尘柔和了许多,
不由讶道:
“咦?竟真有些用处!
玉衡府上真是能人辈出,
此物虽小,却颇见巧思。”
徐阶亦试了试,点头道:
“确能挡些尘沙,呼吸亦不觉憋闷。
玉衡兄处处留心,皆是为民方便之心。”
林文霈更是笑道:
“好个苏玉衡,
莫非是文曲星兼了工部鲁班的职司?
整日价便琢磨这些!”
说笑归说笑,几人却都觉此物实用,
第二日当值,便有样学样地戴了下来。
翰林院这等清贵之地,
一举一动皆受人关注。
见鼎甲三人及孔侍读等人都戴着这奇怪的小布罩,
效果似乎颇佳,一时间询问、索要者甚众。
苏惟瑾顺势让苏惟山又送了一批到翰林院,
仍是分文不取,只道是“家中多做了一些,
诸位同僚不嫌弃便拿去试用”。
风气就此传开。
很快,不仅翰林院,
其他衙门口的一些低阶官员,
乃至各家官眷,
听闻这是新科状元“发明”的防风沙妙物,
又确实有效,纷纷遣人来问。
苏惟瑾这才让沈香君那边“听风小筑”悄悄放出风声,
可以代购,价格亦是十分平民。
于是,“玉衡罩”又悄然成了京中一景,
虽不及蜂窝煤那般需求巨大,
却也细水长流,赚了不少口碑和零散银钱。
然而,苏惟瑾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
超频大脑再度运转,分析着更深层的需求。
蜂窝煤针对民生,
“玉衡罩”针对环境,
那么,针对他身处的这个庞大官僚体系本身,
又有何痛点可被利用?
他仔细观察着翰林院乃至各部院官员的日常办公状态。
他看到老翰林颤巍巍地捧着沉重官印,
需得另一手费力按压,
方能盖出清晰印鉴,
常累得气喘吁吁。
他看到书吏们抄写文书,
墨汁易干,常需频频蘸墨,
耽误工夫,墨色亦不均。
他看到官员夜间阅卷,
烛火昏暗且跳动不稳,
极易伤眼,调节亮度更是麻烦。
痛点即是商机!
尤其这商机还关联着最具消费能力的官僚群体。
苏惟瑾再次沉浸入超频大脑的创意工坊。
针对用印:基于杠杆与简易弹簧原理(用韧性好的钢片替代),
设计一个“公文按压器”。
将官印固定于一个带手柄的杠杆一端,
下方有弹簧支撑,使用时只需轻压手柄,
利用杠杆原理省力地将官印压下,
松手后弹簧自动复位。
省力、稳定、印迹清晰。
材料只需硬木、铁件和钢片,工匠易做。
针对墨汁:设计一种“防干墨砚台”。
将砚台主体加深,
上方加一个严丝合缝的滑动盖板,
不用时闭合,极大减少墨汁与空气接触面积,延缓干燥。
盖板可轻松推开,
边缘设计存墨凹槽,
方便刮去笔尖多余墨汁。
景德镇便可烧制,
或由木匠以硬木制作。
针对烛火:设计一种“可调节亮度烛台”。
烛台主体为一中空铜管,
侧面开长条形孔,内壁有卡槽,
可插入一弧形薄铜片作为遮光板。
推动遮光板,即可控制露出烛光的多少,
从而调节亮度,并能有效防风,避免火苗摇曳。
结构简单,任何铜匠铺皆可打造。
这三样东西,技术含量不高,
却极其贴合办公实际,直击痛点,
且不易被快速模仿精髓(尤其是按压器的弹簧力道与杠杆比例需调试至最佳)。
图样很快出炉。
苏惟瑾依旧找来可靠的工匠,小批量试制。
首先获益的自然是翰林院的同僚。
苏惟瑾“无意间”在自己值房使用那省力的按压器盖印,
被前来寻他的孔侍读撞见。
“玉衡,此乃何物?
怎地盖章如此省力?”
孔侍读看着苏惟瑾轻松一压便得到一个清晰印鉴,大感惊奇。
“哦,此乃小弟见诸位前辈用印辛苦,
让家中仆役瞎琢磨的玩意儿,
借些巧劲,倒是省了些力气。”
苏惟瑾笑着演示。
“前辈若觉有用,
不妨拿一个去试试?”
孔侍读试了一下,效果立竿见影,
对老年人尤其友好,
顿时爱不释手:
“妙极!妙极!
玉衡,你真是…真是我翰苑福星!
此物于大人们实是大善!”
那防干墨砚台和可调烛台,
也以类似方式,先在小范围内试用、赠送。
效果是爆炸性的!
这些终日与文案打交道的老少爷们,
太懂得这些小玩意儿带来的便利了!
省力、省时、护眼,直击痒处!
“苏修撰处可有那省力印押?
老夫腆颜求一个!”
“那存墨砚台甚好!
一日只需研两次墨便够用!”
“夜间看书有此烛台,
双眼舒适多了!
苏状元巧思,名不虚传!”
需求瞬间爆棚。
这一次,苏惟瑾可不再免费赠送了。
通过“听风小筑”的渠道,
这三样“办公减压神器”迅速推向市场,
定价不高不低,正好是各级官员都能轻松承受、
又觉得物有所值的价位。
一时间,京官之间,
几乎人手一套“玉衡三宝”(好事者起的名)。
甚至成了上下级之间、同僚之间馈赠的新颖礼品。
其流行程度,竟隐隐成了官员是否“跟得上潮流”的一个小小标志。
利润再次滚滚而来,
虽单个利润不及蜂窝煤,
但架不住客单价高且需求旺盛,
总量极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层出不穷、又极其贴心实用的小发明。
“苏惟瑾”这个名字,
以一种超越其“状元”光环的、
更具象更亲切的方式,
深深渗透进了京官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数官员在享受这些便利时,
都会下意识地念他一声好。
这种潜移默化的好感积累和人情渗透,
其价值,远非银钱所能衡量。
苏惟瑾坐于翰林院值房,
听着窗外呼啸的风沙,
手中把玩着一枚新送来的“公文按压器”,
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自己的大脑,用于经义策论,可夺状元魁首;
用于洞察人心,可搅动朝堂风云;
用于这微末匠作,
亦可惠及民生,润物无声,
聚敛财货,编织人脉。
知识之用,存乎一心。
而这渗透官场的第一步,
已借着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悄然迈出,稳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