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69章 巧思妙具惠翰林,小物大用渗官

第169章 巧思妙具惠翰林,小物大用渗官(1 / 1)

蜂窝煤的暖意尚未散去,

北京城的深秋已裹着凛冽的沙尘呼啸而来。

这日清晨,苏惟瑾步行前往翰林院,

饶是他步履矫健,

也免不了被灌了一喉咙的风沙,

鼻腔喉间干涩发痒,极不舒服。

抬眼望去,街上来往行人多有以袖掩面者,

神色匆匆,显是苦此风沙久矣。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调取环境信息与应对方案。

过滤、防护、简易、低成本…

几个关键词碰撞,

一个极其简单的物件浮现出来——口罩。

当然,非是现代医用级别。

大脑飞速优化设计:

用致密柔软的细棉布(成本可控)缝制数层,形成基础屏障;

内夹极薄一层兼具过滤与清新通气功效的中草药粉末,

如研磨极细的艾叶、薄荷、紫苏叶等(常见,价廉,且符合时人信药心理);

两侧缝制细带,便于悬挂耳后或系于脑后。

重在物理阻隔风沙,

草药的微末功效更多是心理安慰和增添卖点。

“防风防沙,兼防寒气入口,简易便洁。”

苏惟瑾心下定计,这又是一桩惠而不费的小生意。

回府后,他立刻画出图样,

标明用料,唤来苏惟山:

“山哥,让皂坊和煤坊那边分几个细致妇人出来,

照此样式,先做一批出来。

用料务必干净,针脚细密些。”

苏惟山如今对这位瑾哥儿的奇思妙想已是盲信,

二话不说,拿了图样便去安排。

不过两日,第一批“玉衡罩”(苏惟瑾随口起的名字)便做了出来。

苏惟瑾自己先试戴了一番,虽略显怪异,

但阻隔风沙的效果立竿见影,

呼吸间还有淡淡药草清香,确实舒适不少。

他并未急着售卖,

而是精心包装了几份,

先是送给了翰林院几位关系尚可的同僚,

如孔侍读、徐阶、林文霈等人。

“此乃小弟家中仆役琢磨出的小玩意儿,

用以遮挡风沙,内附些许提神醒脑的药材,虽粗陋,聊胜于无。

近日风大,诸位年兄出入辛苦,

聊备一格,莫要见笑。”

他送得随意,态度谦和,

只说是下人捣鼓的,全无炫耀之意。

孔侍读拿着那素净的棉布罩子,

初时愕然,依言试戴片刻,

行至院中风口处,

果然觉得迎面之风和沙尘柔和了许多,

不由讶道:

“咦?竟真有些用处!

玉衡府上真是能人辈出,

此物虽小,却颇见巧思。”

徐阶亦试了试,点头道:

“确能挡些尘沙,呼吸亦不觉憋闷。

玉衡兄处处留心,皆是为民方便之心。”

林文霈更是笑道:

“好个苏玉衡,

莫非是文曲星兼了工部鲁班的职司?

整日价便琢磨这些!”

说笑归说笑,几人却都觉此物实用,

第二日当值,便有样学样地戴了下来。

翰林院这等清贵之地,

一举一动皆受人关注。

见鼎甲三人及孔侍读等人都戴着这奇怪的小布罩,

效果似乎颇佳,一时间询问、索要者甚众。

苏惟瑾顺势让苏惟山又送了一批到翰林院,

仍是分文不取,只道是“家中多做了一些,

诸位同僚不嫌弃便拿去试用”。

风气就此传开。

很快,不仅翰林院,

其他衙门口的一些低阶官员,

乃至各家官眷,

听闻这是新科状元“发明”的防风沙妙物,

又确实有效,纷纷遣人来问。

苏惟瑾这才让沈香君那边“听风小筑”悄悄放出风声,

可以代购,价格亦是十分平民。

于是,“玉衡罩”又悄然成了京中一景,

虽不及蜂窝煤那般需求巨大,

却也细水长流,赚了不少口碑和零散银钱。

然而,苏惟瑾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

超频大脑再度运转,分析着更深层的需求。

蜂窝煤针对民生,

“玉衡罩”针对环境,

那么,针对他身处的这个庞大官僚体系本身,

又有何痛点可被利用?

他仔细观察着翰林院乃至各部院官员的日常办公状态。

他看到老翰林颤巍巍地捧着沉重官印,

需得另一手费力按压,

方能盖出清晰印鉴,

常累得气喘吁吁。

他看到书吏们抄写文书,

墨汁易干,常需频频蘸墨,

耽误工夫,墨色亦不均。

他看到官员夜间阅卷,

烛火昏暗且跳动不稳,

极易伤眼,调节亮度更是麻烦。

痛点即是商机!

尤其这商机还关联着最具消费能力的官僚群体。

苏惟瑾再次沉浸入超频大脑的创意工坊。

针对用印:基于杠杆与简易弹簧原理(用韧性好的钢片替代),

设计一个“公文按压器”。

将官印固定于一个带手柄的杠杆一端,

下方有弹簧支撑,使用时只需轻压手柄,

利用杠杆原理省力地将官印压下,

松手后弹簧自动复位。

省力、稳定、印迹清晰。

材料只需硬木、铁件和钢片,工匠易做。

针对墨汁:设计一种“防干墨砚台”。

将砚台主体加深,

上方加一个严丝合缝的滑动盖板,

不用时闭合,极大减少墨汁与空气接触面积,延缓干燥。

盖板可轻松推开,

边缘设计存墨凹槽,

方便刮去笔尖多余墨汁。

景德镇便可烧制,

或由木匠以硬木制作。

针对烛火:设计一种“可调节亮度烛台”。

烛台主体为一中空铜管,

侧面开长条形孔,内壁有卡槽,

可插入一弧形薄铜片作为遮光板。

推动遮光板,即可控制露出烛光的多少,

从而调节亮度,并能有效防风,避免火苗摇曳。

结构简单,任何铜匠铺皆可打造。

这三样东西,技术含量不高,

却极其贴合办公实际,直击痛点,

且不易被快速模仿精髓(尤其是按压器的弹簧力道与杠杆比例需调试至最佳)。

图样很快出炉。

苏惟瑾依旧找来可靠的工匠,小批量试制。

首先获益的自然是翰林院的同僚。

苏惟瑾“无意间”在自己值房使用那省力的按压器盖印,

被前来寻他的孔侍读撞见。

“玉衡,此乃何物?

怎地盖章如此省力?”

孔侍读看着苏惟瑾轻松一压便得到一个清晰印鉴,大感惊奇。

“哦,此乃小弟见诸位前辈用印辛苦,

让家中仆役瞎琢磨的玩意儿,

借些巧劲,倒是省了些力气。”

苏惟瑾笑着演示。

“前辈若觉有用,

不妨拿一个去试试?”

孔侍读试了一下,效果立竿见影,

对老年人尤其友好,

顿时爱不释手:

“妙极!妙极!

玉衡,你真是…真是我翰苑福星!

此物于大人们实是大善!”

那防干墨砚台和可调烛台,

也以类似方式,先在小范围内试用、赠送。

效果是爆炸性的!

这些终日与文案打交道的老少爷们,

太懂得这些小玩意儿带来的便利了!

省力、省时、护眼,直击痒处!

“苏修撰处可有那省力印押?

老夫腆颜求一个!”

“那存墨砚台甚好!

一日只需研两次墨便够用!”

“夜间看书有此烛台,

双眼舒适多了!

苏状元巧思,名不虚传!”

需求瞬间爆棚。

这一次,苏惟瑾可不再免费赠送了。

通过“听风小筑”的渠道,

这三样“办公减压神器”迅速推向市场,

定价不高不低,正好是各级官员都能轻松承受、

又觉得物有所值的价位。

一时间,京官之间,

几乎人手一套“玉衡三宝”(好事者起的名)。

甚至成了上下级之间、同僚之间馈赠的新颖礼品。

其流行程度,竟隐隐成了官员是否“跟得上潮流”的一个小小标志。

利润再次滚滚而来,

虽单个利润不及蜂窝煤,

但架不住客单价高且需求旺盛,

总量极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层出不穷、又极其贴心实用的小发明。

“苏惟瑾”这个名字,

以一种超越其“状元”光环的、

更具象更亲切的方式,

深深渗透进了京官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数官员在享受这些便利时,

都会下意识地念他一声好。

这种潜移默化的好感积累和人情渗透,

其价值,远非银钱所能衡量。

苏惟瑾坐于翰林院值房,

听着窗外呼啸的风沙,

手中把玩着一枚新送来的“公文按压器”,

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自己的大脑,用于经义策论,可夺状元魁首;

用于洞察人心,可搅动朝堂风云;

用于这微末匠作,

亦可惠及民生,润物无声,

聚敛财货,编织人脉。

知识之用,存乎一心。

而这渗透官场的第一步,

已借着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悄然迈出,稳如磐石。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 七星侠影:侠义风云录 洪荒:我贪狼噬魔树,圣人为食 醉剑江湖 工凤天下 剑风碎铁衣 参军发老婆,美女越多我越无敌! 从实习警开始,秒破碎尸连环案! 诡梦收纳册 三代从军,满门将星扶祁同伟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