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36章阅卷起争议,石珤与贾咏争

第136章阅卷起争议,石珤与贾咏争(1 / 1)

贡院深处,至公堂。

此地名虽“至公”,

实则皆是人心权衡。

连日来,此地灯火通明,香烟缭绕,

弥漫着墨香、茶香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

属于权力和抉择的凝重气息。

十余位受命抡才的考官按地域分作三组,

各掌南、北、中三榜阅卷

——南榜统摄应天、浙江等南方十三省卷册,

由三位熟稔江南士子辞采思辨的宿儒主阅,

侧重甄别文章灵气与逻辑;

北榜涵盖顺天、山东等北方九省试卷,

由两位精研北地经义的考官执掌,

更重义理根基与务实态度;

中榜则统摄四川、湖广等中间六省考卷,

由两位通融南北学风的官员负责,

兼顾文采与笃实。

各组先闭门完成初阅、复阅,

选出本组最优卷,

再提交至至公堂交叉核验。

此刻,南、北、中三榜经数轮筛选、荐卷,

最优等的数十份墨卷已被最终挑出,

此刻正静静躺在正副主考的石珤与贾咏面前。

最后的排名,尤其是那前十名,

乃至至关重要的会元之名,

需他二人最终商榷裁定。

石珤端坐主位,

面色沉肃如古井。

他年过花甲,须发皆已花白,

但眼神依旧锐利,

透着经年累月钻研典籍养成的固执与审慎。

他慢条斯理地品着茶,

一份份翻阅着被同考官们极力推荐的试卷,

看得极细,偶尔点头,

更多时是面无表情。

副主考贾咏则显得活络些,

虽也正襟危坐,

但目光流转间自有算计。

他年纪稍轻,官途正旺,更懂得揣摩上意,

也更看重文章中的“机锋”与“实用”。

他翻阅的速度明显快些,

看到精彩处,指尖会不自觉在案上轻叩。

堂内气氛肃穆,

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语。

忽然,贾咏的动作停住了。

他拿起一份试卷,

先是快速浏览,继而速度慢了下来,

眉头微蹙,似是惊讶,又似是沉思。

他看完一遍,竟又从头仔细看了一遍,

尤其是策论部分,反复咀嚼。

“石翁,”

贾咏终于抬起头,

将那份试卷推向石珤,

语气带着几分压抑不住的推许。

“您看看这份。

尤其是这篇《吏治策》,

见识超卓,鞭辟入里,直指时弊,

更难得的是,所提‘考成’诸法,

条分缕析,似虚而实,颇具操作性。

下官阅卷多矣,未见有此等切实可行之策论者!”

石珤抬起眼皮,看了贾咏一眼,接过试卷。

他先看经义部分,微微颔首:

“嗯,根基是扎实的,

义理纯正,格式严谨,

是好文章。”

语气平淡,是那种对符合预期之物的认可。

但当他的目光落到那篇策论上时,

花白的眉毛渐渐拧了起来。

他看得比贾咏更慢,

几乎是一字一句地斟酌。

堂内的空气仿佛也随之凝固。

良久,石珤放下试卷,缓缓道:

“文章确是花团锦簇,逻辑也还缜密。”

贾咏面上一喜,正要接话。

却听石珤话锋一转,语气沉凝:

“然,其思想未免过于‘险峭’!

‘量化其数’、‘按季注销’、‘划分等则’…

此等言语,近乎刀笔吏之算计,

将朝廷命官、牧民之责,

视同坊间工役般考较,成何体统?

圣贤之道,在于教化,在于德治,

岂能尽委于术?”

他摇了摇头,带着老成持重的担忧:

“此法前所未有,骤然行之,

恐徒滋纷扰,令百官离心,

非朝廷之福。

此子才学是有的,

但心术…恐偏于奇巧。

依老夫看,其经义可列前茅,

但这策论…锋芒太露,

名次需压一压,置于十名左右,

以示警诫,磨其锐气为好。”

贾咏一听就急了。

他可是在这篇策论里,

清晰地看到了当今圣上登基以来那股子锐意革新、

恨不得立刻廓清吏治的迫切心思!

这“考成法”虽新奇,

却正对了“务实”、“求治”的胃口啊!

“石翁此言,下官不敢苟同!”

贾咏身体微微前倾,

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正因其法新,方能破旧弊!

如今吏治因循苟且,

正需此等雷霆手段,快刀乱麻!

您看其条陈,并非空想,

步步皆有考量,绝非少年人妄言。

此乃经世之实学,非徒逞口舌之快!”

他指着试卷,极力分说:

“且其文采斐然,引据充足,全然符合制义。

若因内容切中时弊、稍越常轨而打压,

岂非辜负了陛下求贤若渴、广开言路之本意?

下官以为,非但不能压,

反因其见识超卓,当列为前茅,

甚至…可争一争会元!

此卷若呈御览,必能简在帝心!”

“荒谬!”

石珤有些不悦,声音发沉。

“科举取士,首重德行根基!

此子策论,机心过重,近乎申韩之术,

岂是堂堂进士应有的气象?

若点其为魁首,天下士子争相效仿,

皆弃圣贤书而钻研此等权术,

学风岂不大坏?

老夫断不能同意!”

贾咏心下暗骂这老顽固迂腐,

但面上仍保持恭敬,争辩道:

“石翁!治大国若烹小鲜,

有时亦需猛药!

岂能因噎废食?

观此子经义,根基何等纯正,

岂是无德之人?

其策论正是学以致用,为国分忧!

若说风险,任何改革皆有风险,

岂能因惧风险而不用良策?”

两位主考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一个坚持正统稳重,

一个力主破格取才。

气氛一时僵持不下。

旁边的同考官、提调官们眼观鼻,

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这两位,一位是阁老,

一位是吏部实权侍郎,

谁他们都得罪不起。

最后还是资格最老的一位同考官,

硬着头皮出来打圆场:

“二位大人息怒。

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此卷确实非凡,经义、策论皆属上乘。

只是策论观点颇为新奇,

石大人之虑,乃老成谋国之言;

贾大人之赞,亦是惜才爱才之心。”

他斟酌着词句:

“依下官愚见,不若取其均衡。

其经义稳居前列,策论虽有争议,

然文章本身无可指摘。

或可…将其综合评定,

暂列…前五之列?

定为会元候选之一?

最终名次,连同其余几份最优卷,

一并呈送御览,恭请圣裁?

如此,既显我等等重,

亦不负此子才学,

更可免去我等擅专之嫌。”

石珤沉吟不语,脸色稍霁。

他虽不喜那策论,

但也知此子综合实力极强,

硬压下去若将来被皇帝发现,

反为不美。

送上御览,让皇帝决断,

倒是个卸责的好法子。

贾咏也暗暗盘算。

送上御览正合他意,

他相信以嘉靖皇帝的眼光和魄力,

必能看出这篇策论的价值。

只要呈到御前,就有机会。

“也罢。”

石珤终于缓缓开口,

带着一丝疲惫。

“便依此议。

将此卷列为经魁(前五)之一,

呈送御览。

最终名次,恭候圣裁。”

贾咏心中一定,拱手道:

“石翁英明。”

一场争论暂告平息。

胥吏上前,将那份注定要引起更大波澜的试卷,

小心地放入需要呈送宫中的那摞“前十卷”中,

而那份卷子的弥封名条下,

写着一个即将震动天下的名字。

至公堂内,烛火摇曳,

映照着各位考官心思各异的脸庞。

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送上去,

究竟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而贡院之外,放榜的吉日,正一天天临近。

整个北京城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等待着最终的尘埃落定。

悬念,已悄然从贡院,

转移到了那重重宫阙之内。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 原灵诀 当奥特曼出现在现实中,但是: 我以科举证长生 顾先生,请牵好我的手 弥撒亚游戏 手握拼夕夕在上海潜伏 云其深 【我】的诞生 从一战开始准备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