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24章 四女信至,情思各不同

第124章 四女信至,情思各不同(1 / 1)

腊月十七,晨光熹微。

金陵城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

挑夫吆喝,船家揽客,

一派忙碌景象。

苏惟瑾一行人的行李早已装船,

周大山正挺着胸膛,

像尊门神似的守在跳板旁,

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周遭。

苏惟山、苏惟虎等人也各司其职,

做着最后的检查。

启程在即,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躁动与对前路的期待。

就在这时,一个驿卒打扮的男子气喘吁吁地挤过人群,高声问道:

“哪位是沭阳苏惟瑾苏解元?有急信!”

苏惟瑾正准备登船,闻声回头:“我就是。”

驿卒忙从怀中取出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递了过来:

“解元公,您家乡沭阳来的信,

四封合在一处递送的,

说是务必在您启程前送到。”

苏惟瑾道谢接过。

驿卒退下后,他看着手中这四封信。

一封是熟悉的青绫方胜,

系着同心结,透着清冷雅致——赵文萱的。

一封是略显潦草的信封,

封口处甚至有个模糊的墨指印,

透着股急躁——王雪茹的。

还有一封,则是普通的黄麻纸信封,

字迹工整却小心翼翼,边角有些磨损——芸娘的。

四封信,竟几乎同时抵达。

苏惟瑾摇头失笑,这沭阳的鸿雁,倒是约好了一般。

他正欲拆看,

目光却落在那个略显厚重的信封上,

指尖触及,感觉里面似乎不止信纸。

他小心拆开,里面竟整齐地叠放着好几样物事。

最上面是一封信,

字迹稚嫩却一笔一画极其认真,

正是苏婉的手笔:

“哥哥亲启:见字如面。

听闻哥哥即将远行赴京,

婉妹心中既为哥哥高兴,

又十分不舍。

京城路远,天寒地冻,

望哥哥千万保重身体。

婉妹近日在族学又新识得许多字,

已能自己通读《千字文》,

先生夸我进步快。

附上近日习字一篇,

请哥哥看看可有进益?

另,前日得七叔公赏赐一块新布,

我给哥哥做了一双鞋垫,

针线粗糙,望哥哥莫要嫌弃,

垫在靴中或可稍御寒气。

还有一包我晒制的桂花,

是秋天时收集的,香气犹存,

哥哥读书困倦时,泡水喝可提神醒脑。

我在家中一切安好,

七叔公与族中长辈皆十分照拂,

五婶如今也不敢再让我做重活,

哥哥无需挂心。

只望哥哥在京一切顺利,

安心备考,金榜题名。

妹妹婉儿,敬上。”

信纸下方,果然附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千字文》习字,

虽笔力尚弱,但结构端正,可见用心。

一双用青色新布精心纳成的鞋垫,

针脚细密匀称,远非信中所言的“粗糙”。

还有一个用干净软布包好的小包,

打开便是扑鼻的桂花干香。

握着这封沉甸甸的信,

看着妹妹准备的这些朴实无华却充满心意的物件,

苏惟瑾心头最柔软的地方被深深触动了。

此时脑海之中甚至能清晰地勾勒出

妹妹在灯下认真写字、费力纳鞋垫、

小心收集桂花的情景。

这份毫无保留的依赖与纯粹的牵挂,

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他的心弦。

他将鞋垫和桂花包仔细收好,

将那篇习字看了又看,

才轻轻放在一旁,

心中暖意融融,

又带着一丝对妹妹的疼惜与愧疚。

片刻之后

他才拿起王雪茹那封。

撕开信封(几乎扯破了),

里面就一张纸,

字迹依旧“力透纸背”,墨团点点:

“苏惟瑾!听说你明天就要滚去京城了?

动作倒快!

金陵那些弯弯绕绕的应酬没把你脑子绕糊涂吧?

(画了个简笔小人头晕眼花的模样)”

“京城肯定更大更绕!

你给我支棱起来!

别光埋头死读书,眼睛放亮些,耳朵竖起来!

听说那边贵人放个屁都带九个弯儿,

你可别被人卖了还帮数钱!”

“好好考!考不上…考不上也没啥,

回来本姑娘…

呃,我爹说不定还能给你在卫所谋个文书缺!

(墨点很大,似乎写这话时很犹豫)”

“站稳脚跟了记得来信!

以后等本姑娘去京城玩,

你得管饭!管住!还得当向导!听见没!”

落款处依旧没名字,

画了杆比上次更歪斜的长枪,

旁边添了四个小字:“一路顺风”。

苏惟瑾仿佛能听见她嚷嚷的声音穿透纸背,

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和藏不住的关心。

他笑了笑,将这封“吼”出来的信放在一边。

接着是芸娘的信。

信纸薄薄,字迹密密麻麻,却依旧工整:

“苏相公敬启:闻相公不日将北上京师,心甚牵挂。

京师乃天子脚下,繁华无比,然则冬日苦寒,远胜金陵沭阳。

妾身无能,赶制了一副护膝(随信附上),

针线粗陋,然絮了些新棉,或可略挡风寒。

万望相公保重身体,饮食务必温热,勿要贪凉。

夜间读书,炭盆切勿离得太近,亦需留缝透气……”

通篇皆是这些细致到近乎琐碎的叮嘱,

仿佛他是个需要事事操心的孩童。

最后才用极小的字添了一句:

“妾身与父母一切安好,铺中亦安,相公无需挂心。

惟愿相公一路平安,金榜题名。”

没有画,没有诗,只有实实在在的关怀和那双厚厚的、针脚密实的棉布护膝。

苏惟瑾拿起那副护膝,手感柔软温暖。

他能想象芸娘在灯下赶工,

一针一线将棉花絮得均匀密实的情景。

这份沉默而厚重的牵挂,

让他心头暖融,亦有一丝酸涩。

最后,才是赵文萱的青绫方胜。

解开同心结,冷梅幽香淡淡。

信笺上的小楷清丽依旧,

却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缠绵:

“惟瑾相公青览:闻君不日北上,萱心绪万千。

沐阳一别,忽忽数月,

然相公之音容笑貌,

犹在眼前(此处墨迹略深,似有停顿)。

京师龙蟠虎踞,英才荟萃,

然以相公之才,必能脱颖而出,萱深信不疑。”

“然则宦海风波恶,京华居不易。

相公孤身远行,万望事事谨慎,三思而后行。

遇事不妨暂敛锋芒,以待其时。

闲暇时,亦可览京师风物,开阔胸襟。”

“春闱在即,萱才疏学浅,

无以相助,唯愿相公善加珍摄,

保重身体。萱在沭阳,

静候相公佳音。

待得蟾宫折桂日,

再…再为君贺。”

附诗一首:《送苏君之京》

“金陵烟雨浥轻尘,

北望京华气象新。

莫愁前路多风雨,

自有雄文动紫宸。

鲲鹏展翼三千里,

梅蕊含香待故人。

愿君此去扶摇上,

共沐天家雨露春。”

诗写得比上次更显才情与期许。

“梅蕊含香待故人”一句,

情思已呼之欲出。

四封信,四种截然不同的情思,

一样真挚的牵挂。

苏惟瑾坐在窗前,

将四封信细细又看了一遍。

小妹纯挚的依赖与进步,

赵文萱的才情与含蓄期待,

王雪茹的直率与另类鼓励,

芸娘的质朴与无声奉献,

如同四道暖流,汇入心田,

冲淡了离乡背井、独闯龙潭的孤寂感,

却也让他肩头那份责任愈发沉重。

他铺开信纸,决定一一回复。

给苏婉的回信,

他写得最为温柔细致,

先大力夸奖了她的字进步神速,

叮嘱她继续用功但切勿劳累,

又仔细问了她的日常生活细节,

最后告诉她鞋垫和桂花都非常喜欢,

已妥善收好,让她在家乖乖听话,

等着哥哥的好消息。

并附上了一张小巧精致的金陵风景笺作为奖励。

给王雪茹的回信最快,

几乎是笑着写完的:

“王姑娘手书拜悉。

吼声震耳,如雷贯耳,已知悉矣。

京城水深,惟瑾自当谨记‘支棱’之要诀,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力争不被卖掉。

若他日姑娘驾临京师,

管饭管住向导三件套,必不敢忘。

盼安好,勿念。”

落款旁画了个抱拳拱手的小人。

给芸娘的回信,则写得格外温和:

“陈姑娘惠鉴:

护膝并手书均已收到,感激不尽。

针线极好,棉花絮得温暖异常,

京师严寒,正需此物,多谢姑娘费心。

叮嘱之事,必一一遵行,善自珍重。

也望姑娘与家中二老保重身体,

勿要过于操劳。惟瑾顿首。”

他将那二两碎银再次包入信中,

这次写的是“聊添炭火”。

给赵文萱的回信,则斟酌最久。

他用词更为典雅考究:

“文萱小姐雅鉴:

惠书并华章奉读,如沐春风,感怀于心。

谢小姐吉言与殷殷叮嘱,

京师虽大,风波虽险,

然惟瑾谨记‘和光同尘’、‘以待其时’之训,

必当慎行敏思,不负期许。

小姐才思清丽,诗作尤佳,

‘梅蕊含香’句,隽永深长,惟瑾当铭刻于心,以为前行之勉。

春闱在即,惟当奋力一搏。

沭阳梅花,料已含苞,

待得佳音南传之日,再与小姐共赏芳华。”

他也次韵和了一首七律,

既酬答情意,亦抒写志向。

四封信写完,封缄妥当,

唤来苏惟山,吩咐分别寄出。

看着苏惟山拿着信跑开的背影,

苏惟瑾独立窗前,

望着北方铅灰色的天空。

金陵的喧嚣渐远,

京师的未知扑面而来。

但怀中四封书信的余温犹在,

那是来自故乡最柔软的牵挂,

也是他披荆斩棘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柔情虽暖,志不可夺。

他深吸一口凛冽的空气,

目光再次投向书案上的《春秋繁露》。

前路漫漫,唯剑与心,不可辜负。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疯王替我宅斗,我掌朝堂 大雍诡案录:法医官 夺舍三年,她杀回来了 追校草四年我放弃,他却疯狂诱我 踹翻极品全家,我带外祖家暴富 凤临异世:绝色特工复仇录 性转穿越修仙界后的那些事 超神杂货店,我把琪琳养成了剑仙 美利坚文豪1905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