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84章 国子监拜山门,惊才撼文衡

第84章 国子监拜山门,惊才撼文衡(1 / 1)

翌日清晨,秋高气爽。

苏惟瑾换上一身最体面的青衿,

仔细抚平每一道褶皱,

又将赵教谕那封荐信贴身收好,

这才带着小奇,出了悦来客栈。

国子监位于南京城东北隅,成贤街上。

与秦淮河畔的喧嚣浮华截然不同,

越靠近这里,氛围便越发庄严肃穆。

街道宽阔洁净,两旁古木参天,

多是学宫、书坊、文房四宝店,

空气中飘散的不再是脂粉酒肉气,

而是淡淡的墨香和纸香。

行人大多步履从容,

衣着素雅,多是文人学子模样,

见面拱手作揖,谈吐斯文。

小奇也收敛了许多,大气不敢出,

小声嘀咕:

“少爷,这儿走路好像都得踮着脚尖才合适……”

苏惟瑾莞尔,目光却已被前方一片巍峨宏大的建筑群吸引。

国子监,天下最高学府,帝国教育中枢所在。

朱红的高墙,规制远超寻常衙署。

门前矗立着巨大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

无声宣告着此地的超然地位。

棂星门、集贤门、太学门……

一道道门阙次第展开,气象森严,

透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无上的学术权威。

飞檐斗拱,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庄重的光芒。

门前有兵丁守卫,眼神锐利,查验着每一个进出之人。

苏惟瑾整理了一下衣冠,

上前说明来意,并递上赵明远的信函。

守卫见是来找文博士的,

又见他虽年轻但气度沉静,

不敢怠慢,遣人入内通传。

不多时,一个青衣小帽的年轻监生快步出来,

打量了苏惟瑾一眼,

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似乎没想到赵教谕推荐来的人如此年轻,

但还是客气地拱手道:

“可是沭阳苏相公?

文先生正在彝伦堂西厢房授课,

请随我来。”

步入国子监内部,更觉其广阔。

庭院深深,古柏苍劲,

一座座殿堂斋舍规整排列,

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每一处都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荣耀。

廊庑下,可见三三两两的监生或捧书诵读,或低声辩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紧张的向学气息。

能在此就读的,

非官宦子弟即各地选拔的精英,

人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才学赋予的自信,甚至傲气。

小奇看得眼花缭乱,缩着脖子,

紧紧跟在苏惟瑾身后,

生怕走错一步。

那监生将苏惟瑾引至彝伦堂旁一间僻静的厢房外,低声道:

“先生刚讲完一课,正在歇息。

苏相公请稍候。”

说罢,入内禀报。

片刻,门内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疏离的声音:

“沭阳赵明远的弟子?进来吧。”

苏惟瑾定了定神,独自推门而入。

屋内陈设简朴,满室书香。

一位清瘦矍铄的中年人正坐在窗边的官帽椅上,

手持一卷书,目光透过薄薄的水晶镜片投来。

他约莫四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癯,

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

穿着半旧的藏青色直裰,

整个人透着一股沉浸书卷多年的儒雅之气,

但眉宇间也带着几分见惯天才、

等闲难入法眼的淡然。

这便是文徴明,

江南四大才子,书画巨擘文徵明,

当代篆刻开山人物,国子监博士。

“学生苏惟瑾,字玉衡,

沭阳县学子,

受业师赵明远先生所荐,

特来拜见文先生。”

苏惟瑾上前,依足礼数,

深深一揖,姿态不卑不亢。

文徴明微微颔首,放下书卷,

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坐吧。

明远在信里对你推崇备至,

说你是难得一见的璞玉。

沭阳……倒是出了个人才。”

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情绪,

那句“沭阳”微微拖长的尾音,

隐约透出一丝“小地方能出什么真龙”的疑虑。

苏惟瑾安然就坐,腰背挺直:

“业师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惟是平日不敢稍懈,勉力向学罢了。”

文徴明不置可否,开始了例行的考较。

先是问四书五经的基础义理,

朱注程传,苏惟瑾对答如流,

根基之扎实,让文彭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稍稍坐正了些身子。

随即,问题逐渐深入。

文徴明乃学问大家,涉猎极广,

从《春秋》微言大义问到《周易》象数之理,

又从《史记》太史公笔法问到《汉书》典章制度。

苏惟瑾超频大脑全开,

不仅将典籍原文和各家注解信手拈来,

更能融会贯通,提出自己的见解。

虽谨守学术规范,

但角度之新颖,逻辑之严密,

常能发前人所未发。

文徴明脸上的淡然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惊奇。

他忽然话锋一转,跳出经史,

问及时务:

“近来东南倭患频仍,

依你之见,根在何处?

何以根治?”

此问涉及军国大事,

远超普通秀才所学范围,

显然有为难之意。

苏惟瑾略一沉吟,从容道:

“学生浅见,倭患之根,表象在寇,

内里在商,根本在海。”

“哦?详述之。”

文徴明目光一凝。

“所谓在寇,乃疥癣之疾;

所谓在商,乃沿海豪商大贾乃至部分势要之家,

为牟暴利,暗中勾结倭寇,

贩运违禁物资,提供情报,

乃至窝销赃物,此乃痈疽之患;

所谓在海,乃朝廷海禁过严,

片板不得下海,

断绝无数靠海吃海百姓生路,

迫其从贼,

且使万里海疆沦为不设防之地,

倭寇来去自如。

故学生以为,根治之策,

绝非仅靠增兵剿抚,

更需严厉查处通倭内奸,

同时……或许可考量有限度地开放海禁,

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将海上贸易纳入官府掌控,

既可绝部分走私之念,

亦可增朝廷税收,

练水师以卫海疆。”

这番论述,融合了现代经济学、

社会学和军事战略的眼光,

用当时能理解的语言包装出来,

可谓石破天惊!

尤其是“有限度开海”之议,

在当时绝对是敏感又超前的观点。

文徴明听得悚然动容,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眼中精光连闪。

他紧紧盯着苏惟瑾:

“此论……大胆!

你可知道‘开海’二字,

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

又会引来多少攻讦?”

苏惟瑾坦然道:

“学生深知。

然学生只就事论事。

若因惧怕非议而讳言,

非读书人本色。

且学生所言‘有限度’,

乃是在朝廷强力监管之下,

与全然放开不同。”

文徴明默然良久,忽然又问:

“若以此为题作策论,你如何破题?”

苏惟瑾几乎不假思索:

“可破为‘论靖海三策:

剿抚、清源、通贸’。

首论严厉剿倭,肃清外患;

次论清查内奸,断绝勾连;

再论适度通商,以疏代堵,长治久安。”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文徴明猛地一拍大腿(虽极力克制,仍发出了不小声响),

脸上已全是激赏之色,

再无半分轻视:

“好!好一个‘以疏代堵’!

好一个‘靖海三策’!

思路清晰,见识卓远!

明远果然没有骗我,

你确乃璞玉,不,是明珠蒙尘!”

他站起身,来回踱了两步,

情绪明显激动起来:

“你所言这些,

尤其是对时务的看法,

其中蕴含的思辨之法,

颇有……颇有古之智者‘格物致知’、

‘经世致用’的意味,

却又更加系统透彻,

此非死读诗书所能得!

你这些‘新学’思想,从何而来?”

苏惟瑾依旧沿用之前的说法:

“多是平日读杂书偶得,

加之自己胡思乱想,胡乱揣测,

让先生见笑了。”

“胡思乱想?

若这都是胡思乱想,

那国子监里大半监生都可以回家种地了!”

文徴明朗声笑道,

态度已变得无比亲切热情。

“玉衡啊,你不必过谦。

你这般年纪,有此见识,殊为难得!

你之才学,应对南闱,

只要正常发挥,中式当无疑问,

所争不过名次高低耳!”

他走到苏惟瑾面前,

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这让苏惟瑾感受到这位大儒率真的一面):

“从明日起,你若得空,便来我这里。

南闱文章,除却见识,

尚有法度、气韵、修辞诸多讲究。

老夫虽不才,于此道浸淫数十年,

或可与你切磋一二,

助你精益求精!”

“学生谢先生栽培之恩!”

苏惟瑾心中大喜,再次起身,郑重长揖。

他知道,这把通往更高学术殿堂和乡试高位的钥匙,

算是真正握在手中了。

爽快!

金手指再次发力,

折服历史名人,获得顶级学术资源!

文徴明抚须含笑,越看越觉得此子顺眼:

“今日便留下,陪老夫用顿便饭,

正好我新得一方田黄,与你瞧瞧……”

窗外,国子监的古柏苍翠依旧。

而一位来自沭阳的寒门学子,

已在这天下文枢的核心,

悄然崭露头角,搅动了一池春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乾:开局八百铁浮屠,天下无敌 专挑反派当老婆!钓系他超会 我在无双城做二城主 娘亲,爹又被陛下拖去砍头啦! 九鼎圣王 宝可梦:从华丽大赛席卷联盟 嘘!乖一点,再跑试试 家父干巫,复制同族词条开始起飞 精灵:谁让他当搜查官的! 姐姐乖,弄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