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赵立春那边也有了动静。
三月初,赵立春的秘书打来电话,语气客气地表示,赵省长的公子赵瑞龙,有意在宁川经济走廊投资一个集商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希望王市长能予以关照。
王江涛心中明了,该来的终究会来。
他客气地表示欢迎任何合法合规的投资,并安排分管招商的副市长与赵瑞龙方面对接,但私下里叮嘱,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园区规划进行审查,守住底线。
他亲自调阅了赵瑞龙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发现其规划占地颇大,位置极佳,但业态较为模糊,且隐约有涉及政策敏感地带的内容。
王江涛不动声色,让规划、国土、文化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预审,依法依规提出了数十条修改意见,要求投资方明确业态、符合规划、补齐手续
赵瑞龙方面起初颇为不满,试图通过一些关系向王江涛施压,甚至有一次赵瑞龙亲自来到王江涛办公室,言语间带着几分纨绔子弟的倨傲。
“王市长,家父可是经常提起您,说您是年轻有为啊。”赵瑞龙翘着二郎腿,看似随意地说道。
“我这个项目,对宁川提升城市品位也是有好处的,还望王市长高抬贵手,行个方便。”
王江涛面色平静,语气不卑不亢:“瑞龙同志,令尊的关心我心领了。欢迎你来宁川投资,我们一定依法依规提供公平的服务。但项目审查有既定程序,该走的流程必须走,该符合的规定必须符合。这不仅是对宁川负责,也是对投资者负责。只要你的项目合法合规,符合园区产业导向和环保要求,我们一定支持。”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坚持了原则,也未给赵瑞龙留下任何把柄。
赵瑞龙碰了个软钉子,悻悻而去。
此事后来不知如何传到了赵立春耳中,他再未直接就此事向王江涛施压,但王江涛能感觉到,那之后赵立春对他的态度,似乎比以往少了几分热络,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
四月中旬,王江涛接到高育良的电话。
寒喧几句后,高育良似是不经意地提起:“江涛啊,听说瑞龙在宁川搞项目,遇到点小麻烦?”
王江涛心中一凛,知道这是高育良受人所托前来试探,便谨慎地将情况客观陈述了一遍,最后强调:“高老师,不是我有意为难,实在是项目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相关规定。宁川正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但优化不等于无原则的让步,否则对其它守法经营的企业不公平,也容易埋下隐患。”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高育良意味深长的声音:“恩,坚持原则是对的。为官一任,守住底线最重要。不过,有时候处理问题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平衡。赵省长那边,我会帮你解释一下。”
“谢谢高老师理解。”王江涛松了口气,他知道高育良虽然有时会充当一些关系的润滑剂,但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是清醒的。
“对了,”高育良话锋一转,“同伟的工作可能近期会有变动,可能会调到公安系统,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王江涛微微一愣,祁同伟从检察院调往公安系统,而且是更重要的职务,这背后的运作恐怕不简单。
他只能应道:“哦?那要恭喜同伟了。”
“都是他自己的努力。”高育良语气平淡,“你们是老同学,以后工作上或许还会有交集,该支持的时候,还是要支持一下。”
“我明白,高老师。”王江涛挂了电话,心中五味杂陈。
祁同伟的升迁轨迹,似乎越来越清淅地印上了某种特殊关系的烙印。
工作的压力和人际的复杂,让王江涛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
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往家里打电话。
“绘敏,今天怎么样?爸妈身体好吗?金山学习还跟得上吗?”这是他每次通话的开场白。
周绘敏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恬静,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我们都好,你放心。爸妈身体硬朗,金山这次月考又进步了,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呢。就是……他总念叨着想你。”
王江涛心头一软,泛起一丝歉咎:“我也想念你们。等‘五一’假期,我看能不能抽空回去一趟。”
“工作要紧,别勉强。你要是忙,我们过去看你也行。”周绘敏体贴地说。
“不行,宁川这边千头万绪,我走不开。你们过来,我也没多少时间陪你们,反而让你们奔波。”王江涛叹了口气,“等暑假吧,暑假我一定接你们过来住一段时间。”
“好,那就说定了。”周绘敏轻轻应道,随即又说起她的近况,“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客家迁徙与地域文化变迁的资料,觉得很有意思。金山县的文化馆想请我去做个讲座呢。”
“这是好事啊!”王江涛由衷地为妻子高兴,“你的专业能学以致用,还能为地方文化事业做贡献。什么时候讲?我看能不能协调时间,回去听听。”
“你呀,就别添乱了,安心忙你的大事。”周绘敏嗔怪道,语气里却带着甜蜜,“家里有我,你什么都不用操心。”
与儿子王金山的通话则是另一番景象。小家伙已经上小学,思维活跃,问题多多。
“爸爸,宁川有多大?比京州还大吗?”
“爸爸,市长是不是最大的官?”
“爸爸,我们老师说您以前在金山修路,路是怎么修的啊?”
面对儿子稚嫩而充满求知欲的问题,王江涛总是耐心解答,偶尔也会用浅显的语言讲述一些工作中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儿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一次,王金山在电话里认真地说:“爸爸,我们班同学都知道我爸爸是市长,说我可威风了。但我跟他们说,我爸爸说当官不是为了威风,是为了给老百姓做事。”
儿子的话让王江涛眼框微热,他郑重地对儿子说:“金山,你记住爸爸的话,永远没错。权力是责任,不是特权。咱们老王家,世代清白,人穷志不短,走到哪里,脊梁骨都不能弯。”
“恩!我记住了,爸爸!”王金山大声回答。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王江涛因公务繁忙而略显干涸的心田,也给了他勇往直前的无尽动力。
进入2000年,千禧年的到来给神州大地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机遇。
王江涛和裴一泓主导的宁川振兴行动计划在经过数轮秘密研讨和修改后,终于成型。
虽然汉江第一强市的目标未曾公开,但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措施,无不指向这一宏伟蓝图。
春节过后,宁川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经济发展动员大会。
会上,裴一泓做了鼓舞人心的动员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超越江州的口号,但通篇充满了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激昂词句,让与会干部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气魄。
王江涛则做了具体部署报告。
他条分缕析,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和扎实的举措。
“同志们,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竞争的态势逼人奋进!”王江涛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
“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宁川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抢抓新世纪之初的战略机遇,奋力开创宁川改革发展新局面!”
这次大会,如同一声冲锋号,彻底点燃了宁川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
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围绕着振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宁川加速度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