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识沙瑞金(1 / 1)

抵达京州的家中,只做了短暂停留

王江涛拜会了老领导刘正东。

刘正东如今已是汉东省委排名靠前的副书记,权柄更重,但对王江涛的欣赏与期许一如既往。

在他的书房里,刘正东语重心长:“江涛,d校是溶炉,也是舞台。能进去学习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

“这次学习,对你而言,意义重大。”

“不仅要学好理论,开阔视野,更要广交朋友,特别是要用心观察、学习其他优秀地区的发展经验和领导思路。”

“这对你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明白,省长。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王江涛郑重表态。

“恩。”刘正东点点头,沉吟片刻,又道。

“到了那里,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多留意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前沿省份的同志,他们的经验,或许对我们汉东更有借鉴意义。”

刘正东的提醒,带着深意。王江涛心领神会。

临行前,他也分别接到了高育良和李达康的电话。

高育良在电话里,依旧是那副温和儒雅又带着思辨的语气:“江涛,d校是沉淀思想、提升理论素养的绝佳机会。”

“你之前在基层干得不错,实践经验丰富,但有时候可能过于注重实务。”

“趁此机会,好好读读原着,学学哲学,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对你今后把握更复杂的局面,大有裨益。”

李达康则干脆利落:“王江涛,去了就好好学!别丢我们汉东干部的脸!记住,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干活!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看看人家先进地区是怎么搞改革的,怎么抓发展的!回来还得大干一场!”

带着领导们的嘱托和期望,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王江涛登上了前往京城的列车。

d校坐落于城西,环境幽静,林木蓊郁,红墙绿瓦间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在这里,王江涛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只是身份和心境已截然不同。

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和他一样来自地方的主官,有来自部委的司局级干部,有大型国企的负责人,还有军队系统的优秀师旅级军官。

年龄大多在三四十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之时。

开学伊始,紧张的学习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课程设置函盖了国际形势、宏观经济管理、法学理论、领导科学等方方面面,授课的老师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

学习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课堂讲授,还有小组研讨、案例教程、实地考察等。

王江涛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他依然保持着多年来的习惯,每日早起晨读,课前预习,课上认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

他那用工整小楷写就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很快就在学员中传为美谈。

在一次关于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小组讨论中,王江涛结合金山县发展乡镇企业和打造营商环境的实践,做了重点发言。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如何从直接干预者转变为服务者、引导者和规则制定者。

他的发言逻辑清淅,案例翔实,语言朴实,既有理论思考的深度,又有实践操作的温度,引起了小组学员们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

讨论结束后,一位坐在他对面、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中年学员主动走了过来,向他伸出手,声音洪亮:“王江涛同志是吧?汉东金山县的书记?你的发言很精彩,接地气,有见地!我叫沙瑞金,来自西部省。”

“沙瑞金同志,你好!过奖了,只是一点粗浅的体会。”王江涛连忙起身握手,感受到对方手掌的力度和目光中的坦诚。

沙瑞金,王江涛对此人略有耳闻,是西部某省改革力度很大的一个地区的行署专员,以作风硬朗、敢于碰硬着称,在学员中颇有声望。

“不必谦虚。”沙瑞金爽朗一笑。

“你们金山县从一个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我早就关注了。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这么好,不容易。以后多交流!”

“一定向沙专员学习!”王江涛诚恳地说。

这次交流,开启了王江涛与沙瑞金的友谊。

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讨论,沙瑞金的宏阔视野和锐意改革的精神,给王江涛很多启发;而王江涛的沉稳务实和扎实的基层经验,也让沙瑞金颇为欣赏。

除了沙瑞金,王江涛还结识了另一位重要的同学——裴一泓。

裴一泓来自东部沿海某经济大省,是某个重要城市的常务副市长,年纪比王江涛略长几岁,气质儒雅,思维缜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一次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局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专题研讨会上,裴一泓的发言高屋建瓴,对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本土产业升级路径的分析入木三分,让王江涛深感佩服。

课后,王江涛主动向裴一泓请教了几个关于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

裴一泓丝毫没有架子,耐心解答,并与他深入探讨了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并避免陷入低端锁定陷阱的问题。

交谈中,裴一泓对王江涛在金山县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发展的思路很感兴趣,认为这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有前瞻性。

“江涛同志,不简单啊。”裴一泓推了推眼镜,微笑道。

“在贫困地区工作,往往容易陷入追求短期gdp的焦虑,你能沉下心来,立足长远,打基础,谋特色,这份定力和远见,很难得。”

“裴市长过奖了。我们也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总得找条适合自己的活路。”王江涛谦逊道。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裴一泓点点头,语气带着赞赏。

“为官一任,能真正把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径想明白、做实了,就是最大的政绩。我看好你金山的发展后劲。”

随着交流的深入,裴一泓对王江涛的赏识愈发明显。

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王江涛很多指点,还将自己所在城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吸引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成熟经验资料,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王江涛。

王江涛也投桃报李,将金山县在基层治理、化解矛盾方面的一些做法与裴一泓交流。

两人亦师亦友,关系日益密切。

紧张的学习之馀,王江涛最大的慰借,便是与家人的电话联系。

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往家里打电话,听听妻子温柔的声音,问问父母的身体,再和咿呀学语的儿子说上几句。

周绘敏在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说着金山的近况,说着儿子的趣事,叮嘱他注意身体。

她偶尔也会在信里附上儿子新画的涂鸦,或者几片京州难得一见的金山红叶。

这些遥远的牵挂,是支撑王江涛在异乡克苦求学的最大动力。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的,不仅是组织的培养,更是家人的期望和金山百姓的未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 穿成废物皇子,我逆袭成无敌战神 往世之回响 全职法师:我要召唤纳什男爵 当风拂过时 在古代逆流而上的日子 殊晏 穿越时空的青铜门 一手掌生死,一剑断万古苏铭渊赵凌 天炎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