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叶明亲自到现场指导树池开挖。按照设计,每间隔五丈设一个树池,与道路平行排列。
工匠们按步骤操作:先铺一层拳头大的碎石,再覆上细沙,然后砌砖墙形成树池。最内侧抹上掺了麻丝的水泥浆,增强抗裂性。每个树池底部都预埋了两根带孔的陶管,斜向下延伸至更深的地下,用来引导根系。
围观的工匠们啧啧称奇。这种导根技术在现代很常见,但在古代无异于魔法。
树池建好后,接下来是选苗。叶明坚持要三年龄的健壮树苗,而不是老赵建议的更容易成活的一年苗。
栽树当天,几乎半个城的百姓都来看热闹。叶明亲自示范如何正确栽植:先在树池中回填疏松的肥土,将树苗竖直放入,再分层填土压实。最关键的是要在树干周围留出浅洼,方便集水。
百姓们看着一棵棵笔直的树苗立在崭新的道路旁,眼中满是新奇。着孙儿的手说:&34;娃儿啊,等这些树长大了,你就能在树荫下娶媳妇喽!;引得众人哄笑。
然而问题很快出现。栽树后的第五天,叶明巡视时发现几棵树苗的叶子开始发黄。
叶明一拍脑门。他忘了考虑这个季节的干旱程度。;立刻改变计划,每三天浇一次水。另外,去把阿英叫来,我有新想法。
阿英匆匆赶到时,叶明已经在沙地上画好了示意图:&34;我想做一套简易的&39;滴灌&39;系统。用陶罐缓慢渗水的原理,减少人工浇水的劳动量。
三天后,第一套滴灌系统在一区试点成功。主水道利用地势自然流动,水流通过小竹管进入埋在树根处的陶罐,再从微孔中缓慢渗出,保持土壤湿润。这比人工浇水效率高了十倍,而且更均匀。
叶明趁热打铁,又设计了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在每条街的尽头修建蓄水池,雨季储水,旱季使用。他还教导园丁们在树池里种植耐阴的草药,既抑制杂草,又能增收。
随着绿化工程推进,百姓的态度从好奇变成了自豪。苗绑上红布条祈福,有妇人自发组织&34;护树队&34;,防止牲畜啃咬树皮。最让叶明感动的是,几个孩童每天清晨都会提着自家水桶,给树苗额外浇水。
一个月后的傍晚,叶明站在城墙上眺望。夕阳将新铺的道路染成金色,两侧的树苗已经抽出新枝,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颤。虽然离成荫还远,但已经能想象未来的景象——盛夏时节,浓荫蔽日,行人悠然
夜幕降临,叶明回到书房,在工程图上又添了几笔。他计划在每条主要街道都实施绿化,同时在城中央开辟一个小型公园,种植观赏花木,设置石桌石凳。那将是安阳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绿地。
窗外,初夏的晚风送来淡淡草木清香。叶明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闻到了未来那个绿树成荫的安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