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清洗,伴随着抄家获得的巨额财富,迅速稳固了张玄夜在扬州的权威。
所得大部分充入国库,小部分则被赏赐有功将士和用于扬州本地建设。
那些原本对新政阳奉阴违、与盐商漕帮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
此刻无不战战兢兢,拼命表现,以求划清界限。
而关于皇帝陛下不近女色、慧眼如炬、手段狠辣的传说,也愈发神乎其神。
行宫,幽兰殿(临时安排的住所)。
崔婉莹听着碧云打听来的消息,心中波澜起伏。
苏妧,那般绝色,那般精心设计的偶遇和献艺,在他面前,竟视若无物。
他看待女子,似乎永远隔着一层冰冷的权力与价值的滤网。
美色,于他而言,恐怕真的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
她不禁摸了摸自己的脸颊,想起那夜龙舟上的屈辱与无力。
与苏妧相比,自己至少还活着,还有机会在文华阁拥有一张书案。
这算不算一种幸运?一种被他“认可”了价值的体现?
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酸楚与释然。
这时,有内侍来传话:“婉嫔娘娘,陛下传召,请您至御书房。”
御书房?崔婉莹心中一紧,这个时候召见,所为何事?
但她不敢怠慢,整理好心情,随内侍前往。
御书房内,张玄夜正在批阅从长安转来的加急奏章。
他依旧是一身常服,眉宇间带着一丝倦色,却更显深沉。
“嫔妾参见陛下。”崔婉莹跪下行礼。
“平身。”张玄夜放下朱笔,目光落在她身上,“过来,看看这个。”
他推过一份卷宗。
崔婉莹起身,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拿起卷宗翻开。
里面是关于苏妧的初步审讯记录,以及沈万金的部分口供。
越看,她脸色越是苍白。
苏妧果然是被培养的细作,其背后是一个名为“清风楼”的神秘组织。
不仅培养女子,还涉及情报买卖、暗杀,与境外甚至多地前朝余孽、不满新政的世家都有牵连。
而沈万金,不过是他们试图渗透、影响朝堂的一枚棋子。
“看清楚了吗?”张玄夜的声音响起,“这世上,从无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忠诚与美色。
一切背后,皆是利益与算计。”
崔婉莹放下卷宗,深吸一口气:“嫔妾明白了。”
她明白,这是陛下在教导她,或者说,在敲打她。
让她认清现实,摆正位置。
“扬州事了,船队不日将继续南下,前往苏杭。”张玄夜走到窗边,望着外面,
“那边是江南文风最盛之地,也是‘清风楼’可能活动更频繁的区域。”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看着她:“你出身清河崔氏,
对江南士林风气、文人雅集乃至一些潜在的联络方式,应有所了解。
朕要你,利用你的身份和才学,协助明妃的文华阁,以及沈淑仪的【暗香卫】,
摸清江南士林与‘清风楼’或其他宵小可能的勾连。可能做到?”
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
是将她彻底纳入他的棋局,赋予她明确又危险的任务。
崔婉莹心脏狂跳,既有被“使用”的悸动,也有对未知危险的恐惧。
但她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资格。
这是她证明价值、摆脱“花瓶”命运的机会,也是唯一能靠近他、理解他这庞大帝国运作的方式。
她缓缓跪倒在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嫔妾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很好。”张玄夜微微颔首,“具体事宜,姜明月和沈淑仪会与你接洽。
记住,朕要的是结果,过程,朕不问。”
“是。”
崔婉莹退出御书房时,后背己被冷汗浸湿。
阳光有些刺眼,她抬手遮了遮,看着这戒备森严、却又暗流汹涌的行宫,心中一片清明。
从此以后,她不再是那个只知风花雪月、困于情爱的崔婉莹了。
她是婉嫔,是陛下手中一枚或许有用的棋子,
是这帝国机器上一个开始转动的、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齿轮。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离开后,御书房内,张玄夜对着空无一人的角落淡淡开口:
“看着她,若可用,便留着。若有异动你知道该怎么做。”
“是。”阴影中,传来沐雪毫无感情的声音。
御书房内重归寂静,唯有窗外扬州城的喧嚣隐隐传来。
那是帝国权力清洗过后,一种带着战栗的新生。
张玄夜负手立于巨幅的大秦疆域图前,目光己然越过扬州,投向了更南方的苏杭之地。
那片以丝绸、茶叶、园林和才子佳人闻名,却也暗藏无数软刀子与温柔陷阱的所在。
数日后,龙舟船队再次起航,沿运河南下。
经扬州雷霆一击,沿途州县无不望风慑服,接待事宜力求稳妥,不敢有丝毫逾越。
船队行进顺畅,很快便进入了苏州地界。
与扬州漕运盐利的喧嚣不同,苏州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致而慵懒的。
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一派水乡温婉景象。
然而,在这温婉之下,则是盘根错节的丝织行会、底蕴深厚的文人集团,
以及更为隐蔽的、与前朝牵连甚深的遗老遗少。
船队并未大张旗鼓进入苏州城,而是在城外一处僻静码头悄然停靠。
“陛下,苏州知府及一众官员己在码头等候。”熊昭禀报。
张玄夜摆了摆手,他今日换了一袭玄青色锦袍,作富商打扮。
虽敛去了帝王冕旒的威严,但那深邃的眼眸与不怒自威的气度,依旧让人不敢首视。
“传朕口谕,朕欲微服体察苏州民情,令地方官员各司其职,无诏不得前来打扰。”
他淡淡道,“另,令崔婉莹、沈淑仪更换常服,随朕入城。”
“是!”
片刻后,张玄夜带着作书生打扮(掩去几分丽色)的崔婉莹和一身利落劲装、面容冷漠的沈淑仪,
以及数名化作护卫的锦衣卫高手悄然登岸,融入了苏州城的人流之中。
苏州城内的繁华,与扬州又是不同。
少了些商业的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淀。
书铺、画坊、茶楼、绣庄林立,街上行人衣着雅致,举止从容。
崔婉莹看着熟悉的江南景致,心中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她也应是这画中人之一,与闺中密友流连于绣坊书肆,谈论诗词歌赋。
如今,却身负皇命,行走在这熟悉的街巷,心境己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