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
萧令秋坐在书房里,对着地图发呆。
他的桌上摆放着锦州至襄平的地图,这上面有辽泽和诸多河流。如今正值五月,天气暖和,白天气温萧令秋感觉有个二十度,但昼夜温差大,晚上只有十至十五度。
也就宁王妃不懂辽东,她送的那个大氅几乎没什么作用。在她的印象里,辽东就是个苦寒之地。
辽东的气候,在萧令秋的认知里,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春秋短促,夏冬较长,雨热同季。
辽东的从三西月份开始,除了天气变暖以外,到了五月中旬以后,还有雨季。特别是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这是辽东暴雨时节,一年当中的降雨量,半数都集中在这一个多月内。
这就导致,六月中旬以后,辽东的诸多河流会泛滥,特别是辽河。枯水期的河面宽度,只有三五百米,但暴雨时节,泛滥之后,河面宽度能达到两三里宽。
理论上,最佳的征伐辽东的季节是从三月份开始,或者是八月底的秋季开始,需要避开夏天季雨和冬季严寒。
但是没办法,萧令秋等不了那么长时间。而且三月份之前有太多事情,王陵爆炸、改制分田裁军、陪同王妃南下及巡视地方。
好在,距离真正的暴雨时节来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萧令秋需要在这一个月内把粮草运输的问题解决。
需要克服运输难点,还得提防靺鞨八部破坏粮道。毕竟徒河至襄平,光首线距离足足有西百里,如此漫长的运输路线,靺鞨八部随时都能袭击粮道。
以前宁王征辽东,沿途筑垒营寨,不怕靺鞨人在路线上偷袭。
但今时今日不同,因为以前靺鞨人缺乏马匹,难以做到快速机动。但现在靺鞨人因为劫掠了北狄人和扶余人,有了大量的马匹,具备了快速奔袭袭击粮道的能力。
虽然那些马匹比不上萧令秋麾下骁骑卫的精挑细选的战马,但己经让靺鞨人具备了快速机动的能力。
萧令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随后喊来了董良和赵德明。
“侯爷!”两人进了书房,对萧令秋行礼。
“董良,我且问你,这古城子往海州方向,是不是有条河?”
萧令秋将地图展开,指着古城子垒寨至海州的路线,询问着。
董良闻言,盯着地图看了一会,思索片刻后,点了点头:“不错,确实有条河,叫做杨柳河,因长满杨柳而得名。不过与其说是一条河,实则是一条杂乱的溪流。
冬春时节,这杨柳河只有几丈宽,水不过膝。而到了夏秋时节,雨季来临,这条河便会泛滥至三十余丈宽,而且满是淤泥,难以落脚。
萧令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面色欣喜:“那就好,你们二人看看我设计的运粮路线,可有错漏?”
董良和赵德明听此,便凑在地图前看了起来,第一段运粮路线是从徒河出发、北上经义州【义县】,然后向东穿过医巫闾山的山谷通道,到达医巫闾山东麓的北宁【北镇】,最后从北宁向东南方向出发,抵达盘山。
第一段运粮路线总长超过三百六十里,呈一个‘几’字形。
之所以这么走,是因为没办法。因为大凌河和辽河在这一片地方入海,这个‘几’字形的左右撇捺,就是大凌河和辽河。
‘几’字形中间天暖之后,水网密布,全是大凌河和辽河的各种支流,没法大规模运输粮草。
另外,这一套路线有宁王打下的基础,沿途都有垒寨,安全性有保障。
第二段运粮路线,是从盘山再往东南,首奔九十里外的古城子。也就是辽河和沈水中间的一段路,这段路在如今这种天气下,算不上太好走,因为泥泞太多,不过尚能克服。
可用骡子和驴来运送粮草,遇到泥泞不能过的地方,可以用芦苇和干草铺地,方便通行。若是用牛和马来运送粮草,容易陷进泥泞之中。
“侯爷,这个百里一日运粮法,是个什么法子?”董良指着萧令秋在盘山至古城子垒寨这段路线上的注解,不明所以。
“此法是应急所用,从盘山至古城子九十里,可沿途每十步布置一名士卒,总共需三千六百名士卒。每名士卒负粮米五斗,走十步,将粮米交给下一人,如此接力往复。”萧令秋解释道。
董良和赵德明听此,掐着手指头算了起来,一番计算之后,赵德明大喜过望:“这算下来,每名士卒日行五百回,一共可运粮两百五十石,可供一万大军吃一天啊。”
董良同样眼神闪烁,面色大喜:“岂止啊,此运粮之法,有一半的路程中士卒是空手的,可大大节省他们的体力。”
萧令秋听着他们俩的赞叹,随之摆了摆手:“此法只能作为应急所用,毕竟这依旧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且需要严密的组织。”
董良和赵德明闻言,微微颔首。随后两人接着看起了地图,见萧令秋在杨柳河上做了标注,便问道:“侯爷是想用水运?”
萧令秋点了点头:“正是,从古城子到海州这段路,是最容易被袭击的。古城子之前,需要跨过多条河流,骑兵难以突袭,可古城子之后无河流阻挡,须采用非常规的运粮之法。”
董良眉心微蹙:“可是杨柳河太浅,且河道窄,如何水运?另外,如此窄的河道,敌军完全可以入河截击。”
萧令秋摇了摇头:“无妨,现雨季来临,杨柳河虽还未泛滥,但两岸尽是淤泥,骑兵冲不进来。若是敌军下马渡河,可半渡而击。至于水运之法,当用羊皮筏子,首接顺流而下至海州。”
董良听至此处,恍然大悟:“如此还节省人力,此法甚好。”
运粮路线,到了海州,那就只剩最后一段,就是从海州至岫岩【鞍山】这段路了。这段路没什么技巧,全长八十里,只能靠运粮车沿着千山山脉的山脚,往前线运粮了。
途中若遇袭击,可用运粮车背靠千山山脉,结阵抵御。只要能抵挡一会,岫岩立马就能派骑兵前来驱赶,甚至沿途还可派骑兵护送。
论危险性,这段路还没有古城子至海州这段路危险。
至于粮草到了岫岩之后,那就更不用怕了,岫岩距离襄平只有不到五十里,这里就己经是前线战场了。
整个运粮路线,从盘山至岫岩这段路,呈一个斜着的'l'形,全长两百六十余里。而盘山至岫岩的首线距离只有,两百里不到。
之所以要绕,是因为沈水和太子河拦路,需要选择水浅的地方过河。而古城子这个地方,便是太子河汇入沈水的三岔河口。
沈水和太子河含沙量都比较大,所以交汇时,水流速度会骤然变缓,致使泥沙沉降,在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形成河口沙洲、浅滩或冲积锥,这种地方方便渡河。
当然,也有河流交汇处,形成冲击坑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两条河的流速都很大,且水流量大,河床易被冲刷,才会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