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评估报告的初步结论,以及关于可能存在一个智慧史前巨鳄种群的惊人推断,己经远远超出了高战团队能够独立决策的范畴。一份详尽的、措辞谨慎的绝密报告被连夜送往省城,并迅速呈递至国家相关部门。
一周后,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首升机降落在指挥部临时起降场。 来自北京的联合专家组抵达,成员包括古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国防科技专家以及中央媒体的资深记者。事件的保密等级被重新评估,鉴于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生态意义和社会影响,高层决定在可控范围内,向公众披露部分信息,引导舆论,并争取全民智慧。
三天后的黄金时间,中央电视台《自然与科学》栏目播出了题为《怒江谜影:寻找史前巨兽的真相》的专题报道。 节目精心剪辑,既展示了巨鳄留下的巨大脚印、被破坏的设施等震撼影像,也突出了科研团队的严谨工作、当地傈僳族古老传说的神秘色彩,以及初步发现的、暗示高度智慧和社会性的行为证据。节目最后,主持人以严肃而充满探索精神的口吻说道:“这或许不仅仅是一次危机应对,更可能是人类与地球上另一种智慧生命形式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我们面临的,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国目光瞬间聚焦于这个偏远的云南峡谷。
专家热议: 各大电视台、网络平台纷纷邀请专家进行解读。观点两极分化:保守的古生物学家质疑其智慧程度被高估,呼吁谨慎;前沿的动物行为学家则兴奋不己,认为这可能改写科学史;生态学家强调保护与平衡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则探讨公众应如何理性看待此类事件。
国际关注: 国际主流媒体迅速转载了央视报道,《纽约时报》、《bbc》等都以显著篇幅进行了报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表示关注,并提出合作研究意愿。中国相关部门对此保持了审慎的开放态度,表示在确保安全和主权的前提下,欢迎国际科学界的建设性合作。
当地反应: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夜之间成为全球焦点。原本受影响的旅游业意外迎来了以探险爱好者、科普博主和记者为主的“考察团”。当地政府压力巨大,一方面要保障安全和控制人流,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促进地方发展和科普教育的契机。
指挥部变成了真正的“前线指挥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高战和王磊每天要接待数批来自不同部门的视察人员和专家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凯伦和苏雨涵则忙于应对来自国内外同行的学术问询和交流请求。团队的工作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每一个决策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压力也是动力。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迫使团队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更加科学、严谨、透明。那种“闭门造车”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为国家、为科学界承担重任的使命感。之前的内部分歧在巨大的外部关注下,反而迅速弥合,大家意识到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应对这复杂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关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资源和支持。
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主动联系,提供最新的监测设备、数据分析软件和非致命性控制技术方案。甚至有游戏公司利用公开数据,制作了巨鳄行为模式的模拟程序,供团队参考。民间的智慧和建议也如雪片般飞来,虽然大多不切实际,但偶尔也能带来启发。
然而,关注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一些激进的“动物权利保护者”组织呼吁停止一切“骚扰”巨鳄的行为,要求完全撤出该区域。而另一些猎奇者和冒险家则试图突破封锁线,进入核心区域,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网络上也不乏喊打喊杀的极端言论。
高战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现在是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工作。成功,我们将开辟人与智慧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确保下一步接触计划万无一失。”
“迷雾箐”的“谈判”计划,被提升到了“国家级科学探索与物种接触项目”的高度。 一个更庞大的、跨学科的专家顾问团在后方成立,为前线团队提供智力支持。行动的代号被定为——“龙影计划”。
怒江峡谷,不再只是一个局部危机的发生地,它变成了一个舞台,一个可能决定未来人与其他智慧生命关系走向的历史性接触点。而高战和他的团队,正是站在这个舞台最前沿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