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在刀岩罕的带领下,向着传说中“迷雾箐”进发。队伍包括地质学家郑涛、地球物理学家赵敏,以及西名负责安全和携带设备的队员。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每个人都清楚,这次勘探的结果可能首接决定整个行动的走向。
通往“迷雾箐”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 这里几乎没有成形的路径,茂密的原始植被和湿滑的苔藓岩石构成重重障碍。越往里深入,空气中的湿度越大,雾气开始缭绕,能见度逐渐降低,“迷雾箐”名副其实。
“指南针开始漂移了。”一名队员低声报告,手中的军用指南针指针正在缓慢而不稳定地旋转。
郑涛立刻拿出更精密的磁力计,读数显示磁场强度异常,且存在多个不稳定的磁力涡旋。“不是简单的铁矿干扰,这种模式很复杂,像是某种深层地质结构导致的局部磁场扭曲。”
赵敏则部署了便携式次声波传感器和大地电流测量仪。初步读数让她皱起眉头:“背景次声波频率很奇特,有稳定的低频脉冲,像是大地的心跳。而且地下似乎有非常活跃的电流活动,这不太寻常。”
他们选择了一处相对开阔、靠近溪流的高地作为临时观测点。 随着更多设备架设起来,一幅令人震惊的地球物理图像逐渐呈现。
磁场迷宫: 磁力梯度仪显示,“迷雾箐”下方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磁性异常体,其磁场结构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像一层层扭曲的“洋葱”,中心区域磁场强度极高,并且方向瞬息万变。这完美解释了指南针失灵和可能对生物导航系统产生的影响。
大地脉搏: 次声波监测确认了那种稳定的低频脉冲,周期约为12分钟一次,强度远高于普通的地质活动背景值。其源点初步判断位于“迷雾箐”深处,与传说中“神山心脏”的位置大致吻合。
地电流网络: 大地电流测量揭示了地下存在一个复杂的弱电流网络,这些电流似乎与水流(特别是温泉脉)的分布高度相关,并在某些节点(如温泉出口、特定岩层)形成微弱的“热点”。
能量汇聚点: 综合所有数据,团队初步判断,在“迷雾箐”深处,可能存在一个独特的“地质能量场”。这个场域由特殊的岩石构造(可能富含特殊矿物)、活跃的地下热液活动以及可能存在的微小地质构造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产生了叠加的磁场、次声波和地电异常。
“这简首是一个天然的能量放大器和谐振腔!” 赵敏惊叹道,“如果巨鳄能感知并利用这种环境,它们之间的通讯距离和精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那个高频干扰波,说不定就是借助了这个场的能量进行调制和放大!”
就在这时,负责警戒的刀岩罕发出了信号——有情况。
在下方的溪流中,出现了几只亚成年巨鳄。但它们的行为异常奇特:它们并没有游动或捕食,而是静静地漂浮在水面,头部朝向“脉搏”源的方向,仿佛在聆听或者吸收着什么。其中一条巨鳄甚至发出一种非常低沉、几乎与背景“脉搏”融合的嗡鸣声。
更令人惊讶的是,队员们携带的电子设备,虽然受到了强烈干扰,屏幕闪烁,但那种导致设备完全瘫痪的高频声波并未出现。似乎在这个“主场”环境里,巨鳄们觉得无需使用那种极具攻击性的干扰手段。
“我有个大胆的猜想,” 郑涛看着监测数据,又看了看溪流中平静的巨鳄,“这个地质能量场,不仅是它们的通讯工具,可能还是它们生存和进化的关键。就像某些深海生物依赖热液喷口的化学能一样,这些巨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依赖这种地质能量。温泉峡谷的主泉口,可能只是这个庞大能量网络的一个次要出口。”
勘探小队收集了足够的数据后,小心翼翼地撤离了“迷雾箐”。返回途中,每个人都沉默不语,内心却波涛汹涌。传说中的“神山之力”,似乎找到了科学的注脚。
当晚,指挥部里,勘探结果被详细汇报。
高战看着综合数据图,目光锐利:“所以,‘迷雾箐’不仅是它们的圣地,很可能还是它们的力量源泉和信息中心。”
凯伦教授点头:“这意味着,在那里进行接触,风险极高,因为它们会拼死保护那个地方。但机会也巨大,因为在那里,它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规则内’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暴力。就像人类在重要圣地也会保持克制一样。”
苏雨涵补充道:“而且,如果我们能理解甚至轻微模拟那种地质能量场的某些特征,或许能创造出一种它们更能理解的‘语言’。”
“谈判地点,就定在‘迷雾箐’边缘,”高战最终拍板,“选择一个既能接触到能量场影响,又便于我们机动和防守的位置。我们要准备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在特殊舞台上的‘外交会晤’。”
新的方案因为地质异常的发现而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具挑战性。团队开始围绕“迷雾箐”的能量场特性,设计全新的通讯方式和安全预案。人与兽的终极接触,即将在这片充满神秘力量的古老土地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