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阿普老人的侄子刀岩罕就带着一个用黑布遮盖的鸟笼来到了指挥部。当他揭开布罩时,一只目光锐利的猎鹰安静地立在横杆上,它的脚踝上系着一个小小的金属环。
“这是‘云箭’,我们寨子最好的猎鹰。”刀岩罕轻抚着猎鹰的羽毛,“爷爷说,要用老法子找水龙爷,就得靠它。”
现代科技的局限在暴雨前夕暴露无遗。
气象预报显示,未来48小时内怒江流域将迎来持续强降雨。这意味着现有的监测设备将大打折扣:无人机无法起飞,水下声呐受暴雨干扰,卫星图像被云层遮挡。
“我们需要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侦察方式。”高战看着刀岩罕带来的猎鹰,眉头微蹙,“但这真的可行吗?”
刀岩罕没有首接回答,而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一段令人惊讶的视频:猎鹰的视角从高空俯冲而下,清晰地捕捉到江中游动的鱼群。
“我们在鹰爪上安装了微型摄像头和定位器。”他解释道,“这是祖传的驯鹰技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第一次实战测试选在清晨进行。
“云箭”振翅飞向天空,很快消失在云层中。指挥部的屏幕上,实时传回高空俯瞰的怒江画面。在猎鹰的锐利目光下,连江底的石块都清晰可见。
“猛禽是鳄鱼的天敌之一。”苏雨涵观察着画面,“从进化角度讲,鳄鱼对天空中的黑影有本能的警觉。这让猎鹰可以安全地在高空观察。”
半小时后,“云箭”在保山上游约30公里处盘旋不去——这是它发现目标的信号。镜头拉近,只见“阿尔法”正带领两只幼崽在浅水区活动,它们似乎在教幼崽如何伏击岸边的水鸟。
“幼崽!还有两只!”监测员惊呼。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震惊。原来巨鳄家族不止三条,而是一个至少有五名成员的族群。
但更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
当“云箭”继续向上游飞行时,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河湾处,镜头捕捉到了异常景象:六条体型较小的幼鳄正聚集在滩涂上,由一条亚成年鳄看管。
“一个育幼巢”苏雨涵声音颤抖,“它们不是随机游荡,而是有组织的分工!‘阿尔法’带着较年长的幼崽学习狩猎,而亚成年个体负责照顾更小的幼鳄。”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团队对巨鳄族群的认知。它们不仅有着明确的社会结构,还展现出高度的育儿智慧。
然而,猎鹰侦察也带来了坏消息。
下午,“云箭”再次起飞,这次的目标是寻找“贝塔”的踪迹。在距离保山市区仅10公里的一处隐蔽支流入口,猎鹰发现了异常:“贝塔”正在频繁进出一个小型溶洞,每次出来时,口中都衔着泥沙。
“它在拓宽洞穴?”陈岩疑惑地问。
阿普老人仔细观察画面后,脸色大变:“不是在拓宽,是在挖通道!老辈人说过,水龙爷最厉害的一招,是能在水底打洞,连通不同的水道。”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意味着“贝塔”可能正在挖掘一条绕过保山防线的水下通道。
高战立即派出水下探测小组。
探测结果证实了阿普的猜测:溶洞内确实有一条正在挖掘中的通道,方向首指保山城区下游。照此速度,暴雨来临前通道就能打通。
“它们计划利用洪水,通过这条暗道绕过我们的防线!”高战立即调整部署,“必须堵住那个洞口!”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在不惊动“贝塔”的情况下接近溶洞?
这时,刀岩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让‘云箭’携带微型震动发生器。”他展示了一个仅硬币大小的设备,“猎鹰可以在洞口上方投下这个,轻微的震动或许能干扰‘贝塔’的挖掘工作。”
这个方案风险极大:如果激怒“贝塔”,猎鹰可能遭遇危险。但眼下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傍晚时分,“云箭”再次出征。这次它的爪下系着那个小小的震动装置。当猎鹰飞临溶洞上方时,它熟练地松开爪子,装置准确落入洞口附近的水中。
起初一切平静。但几分钟后,江水突然剧烈翻涌,“贝塔”愤怒地冲出水面,巨大的尾巴狠狠拍击水面,溅起数米高的浪花。
“它发现了!”就在众人担心“云箭”安全时,猎鹰却灵巧地攀升高度,避开了巨鳄的攻击范围。
虽然这次干扰只是暂缓了挖掘进度,但猎鹰侦察的价值己经得到证实。
夜幕降临时,刀岩罕轻轻抚摸着“云箭”的羽毛,奖励它新鲜的肉块。指挥部里,专家们正在研究一天来收集的珍贵数据。
但阿普老人提醒大家不要乐观太早:“水龙爷吃了亏,就会学乖。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容易了。”
果然,监测小组报告:“贝塔”开始将挖掘出的泥沙堆积在洞口上方,似乎是在搭建掩护。更聪明的是,它选择在夜间施工,避开猎鹰的监视。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物种的智力较量。
当第一滴雨点打在指挥部窗户上时,每个人都明白: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猎鹰给了他们一双天空之眼,但能否看透水下那些古老心灵的真正意图,还是未知数。
暴雨来临前的夜晚格外寂静,只有猎鹰偶尔的啼鸣划破夜空,仿佛在提醒人们:自然界的智慧,远比人类想象的更加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