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前的闷热笼罩着怒江峡谷。一支由五人组成的特种小队在夜色掩护下,乘着充气艇悄然向上游的溶洞入口驶去。陈岩和苏雨涵也在队伍中,他们需要现场分析可能发现的生物样本。
“记住,我们的任务是取样和布设监测设备,不是正面交锋。”队长赵刚最后一次叮嘱队员,“如果‘贝塔’回巢,立即撤退。”
溶洞入口比想象中更加隐蔽。
刀岩罕指着水面上若隐若现的气泡:“这是水龙爷换气时留下的痕迹。说明洞穴有空气流通。”
小队潜入水中,发现“贝塔”挖掘的通道己经拓宽到足以让一人通过。洞壁布满新鲜的爪痕,显示工程还在继续。
洞穴内的景象令人震撼。
穿过水下通道后,他们进入一个巨大的溶洞空间。洞顶垂下的钟乳石显示这个洞穴己经存在了上万年,但地面和墙壁上的新鲜痕迹表明,巨鳄家族刚刚把这里改造成新家。
“看这里。”苏雨涵用手电照向洞壁,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这是体型标记,鳄鱼用这种方式划定领地。”
陈岩发现了一些散落的鳞片和食物残骸,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洞穴深处发现了一处铺满干草和树叶的育幼区。
“这里有最近孵化的痕迹。”苏雨涵指着几片破碎的蛋壳,“看来幼鳄不止我们之前发现的那些。”
就在小队忙碌取样时,意外发生了。
负责警戒的战士突然打出手势:水下通道传来动静。所有人立即熄灯,屏息凝神。
黑暗中,能听到水流声越来越近。一个巨大的黑影缓缓通过水下通道,向洞穴深处游去——是“贝塔”!它口中衔着一条大鱼,显然是给幼崽带回来的食物。
小队成员紧贴洞壁,大气不敢出。巨鳄在距离他们仅十米处停下,发出低沉的呼唤声。很快,几条幼鳄从暗处爬出,开始分食。
这给了苏雨涵一个千载难逢的观察机会。
她悄悄打开红外摄像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画面:“贝塔”不仅给幼崽带来食物,还用鼻子轻轻推动最小的幼鳄,确保每只都能吃到。这种亲子行为远超普通鳄鱼的育幼水平。
然而,危险随之而来。一条调皮的小鳄鱼嗅到了陌生气味,开始向小队藏身的方向爬来。战士握紧了武器,准备随时开火。
关键时刻,陈岩灵机一动,从样本袋中取出一片之前收集的鳄鱼鳞片,轻轻放在地上。小鳄鱼闻到熟悉的气味,好奇地嗅了嗅鳞片,然后转身爬回了族群。
危机暂时解除,但新的发现让所有人震惊。
在“贝塔”转身的瞬间,手电光偶然照到了洞穴最深处的岩壁。上面似乎有着规则的刻痕,不像自然形成。
等到“贝塔”带着幼崽离开后,小队立即上前查看。岩壁上刻着的,竟然是类似傈僳族古老文字的图案!
“这不可能”刀岩罕抚摸着刻痕,“这些图案和我們族里祭祀水龙爷的符咒很像。”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刻痕下方,他们发现了一些摆放整齐的石头,形状酷简易的鳄鱼雕像。
苏雨涵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也许这些刻痕不是人类留下的。”她仔细观察着图案的深度和角度,“你们看,这些痕迹的间距和弧度,更像是用爪子刻出来的。”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意味着这些巨鳄不仅有着高度的社会性,还可能发展出了原始的符号交流方式。
取样工作继续进行,但气氛己经完全改变。
小队在洞穴中发现了更多证据支持这一猜想:不同区域的划痕图案各有特点,似乎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一些特定物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固定位置,显示出某种仪式感。
“我们可能低估了它们的智慧程度。”陈岩忧心忡忡地说,“这己经不单纯是动物行为学了。”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监测设备突然报警:另一个大型生物正在接近洞穴。是“阿尔法”带着其他幼崽回来了!
小队面临艰难抉择:立即撤离可能迎面撞上“阿尔法”;继续躲藏则可能被堵死在洞穴中。
赵刚当机立断:“从备用路线撤退!”
来之前,他们研究过洞穴结构图,发现还有一个较小的出口通向山体另一侧。虽然路线更危险,但这是唯一的选择。
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小队不会想到,他们即将发现的,将是颠覆所有认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