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海的殉职,给整个行动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血色阴影。悲愤之余,一个冷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在广袤而复杂的怒江水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行踪诡秘、杀伤力巨大的对手。如果不能掌握它的动向,所有的防御都将被动挨打,所有的进攻都如同盲人摸象。
“我们不能继续被它牵着鼻子走。”高战在战术分析会上,声音因疲惫和压力而沙哑,但眼神却异常坚定,“牺牲己经发生,教训必须吸取。当前第一要务,是想尽一切办法,锁定它的位置。我们需要眼睛,水下的眼睛!”
一首沉默的苏雨涵抬起了头,她的眼下有着浓重的黑眼圈,但目光锐利:“高队说得对。对于这种大型爬行动物,常规的声呐追踪在复杂水道中干扰太大,且无法长时间持续。我们需要一个能附着在它身上的追踪器。”
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如何靠近?如何附着?如何确保追踪器在巨鳄强大的力量和厚重的鳞甲下能持续工作?
“军用级的植入式追踪标枪。”一位技术军官提出方案,“带有倒钩和生物兼容胶体,通常用于追踪大型海洋生物。但需要极近的距离发射,并且需要命中相对柔软的部位,才能确保附着牢固。”
这意味着,又需要有人去近距离面对那头巨兽。
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孙小海的悲剧历历在目,谁都知道这个任务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不用人靠近。”陈岩突然开口,他一首在研究怒江的水文地图和巨鳄的活动模式,“还记得阿普大叔说的吗?这头‘鲁霍尔’有固定的活动路径和领域意识。松岭码头袭击和小海遇袭的地点,虽然相距一段距离,但都位于它从上游深潭区向下游巡视的潜在路径上。”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几个点:“如果我们能在这条路径上,找到一个它必然会经过、且水流相对平缓、便于我们操作的‘咽喉点’,设置一个自动触发的水下发射装置呢?”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精神一振。用自动装置替代人工冒险,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高速运转起来。苏雨涵和生物学家们根据有限的观察数据,不断修正巨鳄的潜在行为模型和活动热力图;陈岩带领地质和水文小组,沿着推测的路径寻找合适的设伏点;而高战则协调来了最新型号的动物追踪设备——一种带有高强度钛合金倒刺和特殊生物胶的卫星定位发射器,能够穿透厚皮并牢固附着,信号发射可持续数月。
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处名为“回龙湾”的河段。这里河道弯曲,中心有一片深水区,是巨兽理想的潜行通道,而岸边有一块突出的岩石,便于隐蔽安装发射装置。方案是利用高灵敏度的水下震动传感器阵列监测大型生物经过,一旦确认信号特征与巨鳄吻合,便自动激发高压气体推动的发射器,将追踪器射向目标。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赌注。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如果失败,打草惊蛇,巨鳄可能会彻底改变活动模式,让他们再次陷入被动。
安装过程在高度保密和警戒下进行。技术人员穿着潜水服,在夜幕掩护下将传感器和发射器牢牢固定在预定位点,进行了反复测试。
等待是煎熬的。两天过去了,回龙湾平静如常。
第三天黄昏,监控室的警报灯突然刺眼地亮起!水下传感器传回了强烈的、符合大型生物游动特征的震动信号!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屏幕上,那里显示着发射器的待触发状态和传感器信号波形。信号越来越强,显示目标正在快速接近预设的发射区域。
“信号确认!是它!”技术员的声音紧张而兴奋。
“发射器状态?”
“正常!目标进入有效射程3、2、1发射!”
高战按下了确认键。
通过水下摄像机,可以看到一股气泡从岩石下的发射管喷出,一个梭形的黑影疾速射向水中那个模糊的巨大轮廓。
“砰!”一声沉闷的撞击声通过水听器传来。
紧接着,屏幕上的卫星地图界面,一个原本静止的绿色光点,突然开始闪烁,然后以稳定的频率,沿着河道向下游移动!
“命中!信号稳定!追踪器己成功附着!”监控室里爆发出短暂的、压抑的欢呼。连日来的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些许释放。
苏雨涵紧紧盯着屏幕上那个移动的光点,长舒了一口气:“成功了我们终于能知道它在哪里了。”
高战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但他立刻恢复了严肃:“不要松懈!这只是第一步。立刻分析它的移动轨迹、速度和活动规律!我们要预判它的下一个目标!”
屏幕上,那个代表巨鳄的绿色光点,如同一个幽灵,在怒江的电子地图上缓缓游弋。它不再完全隐形,但它的存在,依然带给所有人巨大的压迫感。追踪的成功,并没有消除威胁,只是将这场生死追逐,带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