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京师会议结束之后,朱亮祖和廖永忠,以及二方面军训导官高耀,立刻动身前往湖南长沙,找他们的主力部队会合去了,为今年攻打云贵的战事提前做准备。
另外今年湖南全省的粮食税收也不用在解送京师,全部当作此次南征的军粮,等九月秋收之后就出兵!
除此之外,还有云贵两省的官员任命,虽然战事还没开始打,但官员必须提前准备出来,打下来一块地就立刻创建大明的政权
为此,现任河南右布政使陶安,被提拔为云南省左布政使,官升半级,空出来的河南右布政使空缺,由现任济南知府胡惟庸升任,嗯,胡惟庸这个任命,又是李善长举荐的
鲁锦本来就一直压制着胡惟庸的升迁,从最早在淮西的时候做含山县主簿,再到后来升迁去安庆府做知县,接着又升饶州府同知,最后升到济南知府。
其实说实话,作为鲁锦在淮西第一次举办考试录取的那一批官员,跟同期录取的官员相比,胡惟庸的升迁速度已经算慢的了,有些跟他同期的官员已经升到了行省参政的级别。
这里面自然有鲁锦刻意压制的原因,当然也免不了他自己作死,因为这货给李善长送贿赂,让李善长帮他升官!
鲁锦渡江之前,本来胡惟庸当时在做安庆府潜山县知县,后来打下江南,又攻略江西湖广的时候,看到同期的其他官员各个升了知府和同知,自己却好象被鲁锦忘了一般,胡惟庸心急之下,便给李善长送了贿赂,让李善长在鲁锦面前举荐他,给他也升升官。
李善长倒也拿钱办事,立刻举荐胡惟庸做南昌知府,南昌可是江西的省会啊,从一个知县,直接升到省会的知府,这个升迁不可谓不高,然而鲁锦看到之后却没同意,反而意味深长的看了李善长一眼。
李善长那次吓得差点没有瘫倒在地,还以为自己收受贿赂的事情被鲁锦知道了,平复了心情之后,他还抱着侥幸心理故意试探鲁锦,说胡惟庸也是淮西的首批录取官员了,论资历,论政绩都不比别人差,为何迟迟不给他升迁?
鲁锦当时考虑到还在打天下,为了维持内部稳定,就给了李善长一个面子,没有当场揭穿他,只说胡惟庸这个人,在考试的时候自己就不喜欢他,太会阿腴奉承,逢迎上官,品行不好,所以不给他升。
然后南昌知府的位子自然也没给他,那本来就是鲁锦留给情报局的。
江西情报站南昌站站长郭梓明,潜伏敌境,收集情报有大功,他这个级别的情报官员,论功就应该直升知府,再加之当时江西刚刚平定,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南昌情报站站长更熟悉南昌当地的情况,因此让魏梓明做知府,更利于大明对南昌的快速接收和稳定,不论是于公还是于私,他都比胡惟庸更适合那个职位。
所以最后胡惟庸只是升了半级,被扔到饶州府做了个府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那次升迁被阻,虽然鲁锦给出了其他的理由,但他看李善长的那一眼,还是把李善长吓了个半死,李善长做贼心虚,也不敢确定鲁锦究竟是不是知道了他收受贿赂的事,但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敲打。
于是在那之后,他迅速疏远了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收的钱自然是不可能再退的,但以后也不会轻易再给胡惟庸帮忙了就是。
不过后来因为扩张太快,官员紧缺的问题,胡惟庸还是又被升了半级,这才被升到济南知府。
而现在,看着内阁再次举荐胡惟庸做河南右布政使,鲁锦也搞不清楚李善长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对自己的试探?
不过他想了想,最终还是通过了这条任命,反正现在河南人口不多,胡惟庸就算作妖也很难作出什么大乱出来,且看看他们有什么目的再说。
除了胡惟庸之外,还有现江西行省参政高德,此人也是鲁锦在淮西第一次考试录取的官员,无为高氏四兄弟之一,这次被提拔为湖北右布政使,目前代理两湖右布政使的詹鼎,这次正式升为湖南左布政使。
还有浙江行省参政李饮冰,这人也是淮西第一批录取的官员,这次提拔为贵州右布政使。
除这几个布政使级别的任命之外,下面的知府和知县也由吏部拟定,再由内阁批复,给出建议,最后由鲁锦拍板,把云贵两个行省的官员任命都过了一遍。
然后鲁锦又任命陶安为此次南征的粮草转运使,李饮冰为转运副使,两人各自带领两省官员,一起随军押送粮草,等到了地方就直接上任,转运使的职责直到此次南征结束便自动解职。
同时收到调令的官员也开始向着湖南长沙集结,只有陶安和李饮冰这两个布政使,被鲁锦特意召到京师,亲自耳提面命的嘱咐了一番,主要是告诉他们今后朝廷对待云贵两省的战略,以及治理方法。
尤其是云南,还和‘大越国’安南交界,瑞丽那边还有个麓川的思氏,这也是个不老实的,要多加防范。
贵州倒是还好,对待那些土司大族,先礼后兵,先联姻拉拢,若是不听朝廷的话,就抓住一个狠狠的揍一顿,杀鸡儆猴,震慑宵小,然后持续移民,推广新作物,开凿驿路,逐渐将贵州稳定下来。
另外对于贵州的土司,还要施行抓小放大的原则,对于那些势力庞大的土司,暂时先以安抚为主,对于那些遍地的小土司,直接以武力征服为主,愿意臣服的直接编户齐民,与新到的汉人移民混居,不服的直接杀掉!
鲁锦可不是什么圣母,原历史上明军占领贵州,还往贵州迁移了那么多汉人移民,你以为在那个遍地都是山的地方,是从哪弄来那么多土地安置汉人移民的?自己开垦吗?
呵呵,后世对这段历史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赶苗拓业!
真以为那些少数民族是自愿住到山里去的啊
明初云贵的赶苗拓业,和老美的西进运动,本质上是一样的行为,区别只是汉人更加怀柔一些,毕竟汉人也不是什么魔鬼,只要你愿意编户齐民,接受汉化,给大明种地纳粮交税服劳役,那大明也是允许你继续居住生活的,而老美的西进运动就不一样了,这一点印第安人的头皮可以作证
后世还经常有人疑惑,为什么明初有郑和下西洋,却没有殖民海外,很简单,因为云贵就是大明的新大陆,在明朝以前,这块土地从未被中原王朝实控过,最多就是羁糜统治。
从汉朝的夜郎国,到唐朝的南诏,再到宋朝的大理,即便元朝打下了大理,但仍然没有实控,段氏依旧在大理做着土皇帝,直到明朝,这一情况才彻底结束,包括贵州第一次设省,也是朱棣完成的。
就连被后世骂作留学生的堡宗,他前期在云南也是压着麓川打的,明军当时直接杀穿了整个缅甸,都快打到印度去了,要是没有堡宗,恐怕后世去云南瑞丽旅游还得办护照。
当时大明的军事重心就在南方,精锐都被调去打麓川了,北方边境武备松弛,这也为后来堡宗留学埋下了隐患,虽然他留学叫门没得洗,但前期打缅甸麓川王朝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孬!
言归正传,最后还有关于在贵州设省,税赋能不能养得起驻军,还有给官员发工资的问题,这个鲁锦则是说等移民过去,推广烟草种植之后,施行烟草专卖,财政情况三五年内就能好转,倒也不用太急。
原历史上朱棣在贵州设省,刚开始也是财政入不敷出,贵州的赋税都不够给贵州的官员发工资的,全靠中央支付转移支撑着,最后不也撑下来了吗,更何况鲁锦还提前凑齐了土豆、玉米、红薯、烟草这四个大杀器,对于稳定贵州,财政盈馀,他就更有信心了。
给两人交代完云贵的治理注意事项,鲁锦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征募民夫的命令。
从江西招募无田或少田的穷苦百姓,一共招募四个师,也即54000人,然后湖南湖北再各招募一个师,浙江再招募三个师,安徽南部再招募一个师,总计招募十个师的民夫,合计13万5千人,跟随大军一起出征,负责押运粮草,同时也是这次的移民。
到时候贵州移民三到四个师,云南移民六到七个师,作为云贵的第一批汉人移民,具体情况看当地的土地多少,看能安置多少人,等大军打过去,这些移民就直接在当地落户分田。
目前的大明人口分布,江南有两千万人,江西至少有一千万人,湖南湖北加起来也得有一千多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这三大肥沃的平原地带,本来就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自然也承担着人口输出的任务。
所有报名的移民,夏收之后开始在各地集结,九月之前抵达湖南长沙跟南征大军汇合,这次的主力加之民夫,足有三十万人出头,与原历史上的明军南征兵力相当,不过鲁锦不知道历史上的明军是否是号称的虚数,但他这三十万肯定是实打实的兵力,虽然其中有一半都是民夫
这条政令一出,皇帝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十几万移民就被迁走了,可浙江、江西、安徽、两湖五省的士绅地主们却顿时哀嚎一片,因为鲁锦迁走的移民全是他们的佃户,鲁锦招募的本来就是无地的穷苦百姓,这个时候谁还没有自己的土地?当然是那些地主家的佃户了
此举顿时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是没有拖拉机的,不象后世,即便只有一台小拖拉机,也可以种三百亩地,稍微有两三台农机,几个劳动力就可以耕种上千亩的农场,然而这个时代的土地还是要靠人力耕种的,哪怕是有牛,也少不了佃农。
而那些在阶梯税的打击下,至今还咬牙死撑着保留上千亩地,准备等子孙成年就将这些土地分给子孙的地主,这次纷纷破了大防,皇帝一下子抽走那么多青壮移民,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劳动力啊,都是他们的佃户。
现在佃户被迁走了,可他们名下的土地数量却没变,重新招佃户又不好招,土地没人种就只能荒着,但朝廷收税可不管你这个,朝廷只认户籍田册,你名下有多少土地就收多少税,你自己不种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此一来,他们咬牙保留的那些土地,终于保不住了。
不然撂荒一大半,剩下那一点收的租子还不够给朝廷交税的,自己忙活一年还特么得赔钱,这谁受得了啊!
于是这五省的地主大户们纷纷开始抛售土地,导致仅仅一个五月期间,江南、江西、安徽南部、湖南湖北的土地价格直接腰斩,甚至还在不断下跌,而且还特么没人买,再加之九等阶梯税对土地兼并的限制,一度到了土地白送都没人要的地步。
除非那种实在不想移民的,同时手里又有一些积蓄的,才会在这个时候趁土地价格便宜买上一些土地,其他没钱又没地的,干脆也不买,直接等移民过去让朝廷分田就好了,干嘛还要自己花钱?
不过也有人趁乱捡便宜,一些世代居住在城市里的城市人口,他们原本在城里做些小生意,手里多少有些积蓄,这下看城外的土地便宜到无人问津,也忍不住到城外买几十亩地做农民了,就算自己不去种地,可城市人口也要生孩子啊,买几十亩地留给自己儿子也不错,至少将来可以稳定当个富农。
再加之目前城市和农村户口还没彻底明确分开,趁着这段政策模糊不清的时间,江南地区许多城市人口都跑到了城外,这下工业人口回流到农村了属于是
不过鲁锦对此也不反对,一来他现在还没到需要大量工业人口的时候,真等需要的时候,从城里招工暂时也是足够用的,毕竟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任务业项目,有些工厂就算你想建,也得先把技术搞明白才行,否则没技术拿什么建厂?
就这么说吧,有些人总以为中国在古代搞工业化,就一定会走上英国‘圈地运动’‘加剧土地兼并’‘羊吃人’,把农民赶到城市里打工的老路,这特么就是纯扯犊子了,两国的国情不同你是一点看不见啊。
英伦三岛总共才他妈几个人口,他不强迫农民去城里打工,他真找不到那么多任务人,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古代本来就有城市经济,宋朝的一座开封城就有上百万人。
不会有人以为这上百万城里人每天还要出城种地,晚上再回到城里睡觉吧?
即便是在古代,城市人口只生活在城市,一样能维持生存。
到了明初这个时候也是如此,别的地方不说,光一个南京城里最少就有4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到了原历史上的明末就更夸张了,南京城里的茶楼,酒楼,青楼,饭馆,各种商店就有上万家之多,这些城市人口纯靠经营服务业就能活着,中国会缺工业人口?搞笑。
无非到时候城里少开几百家茶楼,少开几百家饭馆,工厂里多上千个工人而已,没茶楼还可以在家喝水,没饭馆也能在家吃饭,一点也不影响生存,无非是经济结构改变一下而已,最多是把服务业转化为制造业,怎么可能会演变到英国那种程度。
再说鲁锦现在还把土豆、玉米、红薯提前弄了过来,又从官方层面大力向民间推广,等过两年再废除了人丁税,到时人口爆炸式增长,那时该愁的就不是有没有工人可用了,而是要发愁投资够不够多,每年新增的工厂能不能提供那么多岗位。
如果不能,那就只能‘上山下乡’,把多馀的城市人口迁去边疆地区种地放牧了,当年的上山下乡不就是因为二五、三五计划没跟上,导致投资不够,社会能提供的工业岗位没有增加,城市人口多到没处用,才上山下乡去种地的吗
却说此时的大明,那些地主士绅们的土地实在是廉价的卖不出去,又被阶梯税的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为求自保,最后只能纷纷向官府捐献土地,直接白送给官府,老子不要了!实在是留不住了。
对此,鲁锦自然全都乐呵呵的收下,其实这个情况就是原历史的明初真实发生过的,朱元璋虽然没像鲁锦一样搞阶梯税,但他搞移民比鲁锦还狠,士绅家的佃户都被迁走了,他们不投献土地还能怎么样?毕竟造反又是不可能的。
这次的移民令一下,江南各地的士绅们顿时无不怀念我大元,毕竟我大元对这些地主豪强是真的纵容啊,而鲁锦却招招打在他们的要害上。
鉴于这种情况,自然是有那心里不服想要造反的,但卵用没有,你今天敢密谋造反,都不用等到天亮,当晚内卫军就到你家门口。
而且鲁锦的皇权下乡,直接把人口控制的死死的,那些图谋不轨之辈,他连兵都不一定能聚起来,拿什么来反抗鲁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