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572章 先天土木圣体徐达

第572章 先天土木圣体徐达(1 / 1)

就在江南数省的土地价格暴跌,地主们被逼着纷纷向朝廷捐献土地之时,今年的数学恩科也在有序的进行当中。

四月份那一道关于高炉的复合应用题,只是决定有没有正式参加恩科的资格而已,说白了就是初试,但即使只是初试,还是淘汰下去了很多人。

许多初试就被淘汰下来的士子自然心有不甘,觉得这次数学出的题目太难,有谁能考得上的,按照这个难度和淘汰率,即便最后真有一些数学大家能考中的,估计也凑不齐朝廷要的340人的录取名额。

而且就算是一些这次通过初试的考生,其试卷给出的答案也都非常潦草,很多直接给出了结果,但却没有解题过程,也有的甚至直接试卷上画了一堆竖杠横杠,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算筹。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能给出正确答案的,不管有没有解题过程,这次都算通过,可以前往全国六个考点参加正式考试。

有人可能会问,只给答案,没有解题过程,那万一是作弊抄来的怎么办?

鲁锦对此的态度是无所谓,哪怕是抄来的答案都没关系,因为数学这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往后考越来越难,早晚都得露馅。

而且即便一路靠着作弊手段,全都通过了,等分班的时候还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呢,到时候给你出一样难度的其他考题,你却做不出来?呵呵,那时再一起算总帐也不迟。

至于那些连初试都没过的考生,自然免不了一番抱怨,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下发的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样本发下来了,最开始只是每个府一套,然后再让下辖各县派人来府里抄写,县里再给普通士子抄写,这也是应鲁锦的要求,可以先行散播数学教材,让有志学子在家自学。

一些本就住在府城的士子,这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这套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科书后,顿时大呼后悔,有些还私下里埋怨皇帝,陛下怎么没早些把这书发下来,尤其是里面那些几何公式,他们若是早学会这些,又怎么可能连一个双锥体的高炉容积都算不出来

甚至有人当场画出考题里的双锥体高炉炉体,然后套着书中的公式重新计算,很快就计算出了容积,这时再重新解那道初试的应用题,这不是很简单嘛,怎么当初就没想到呢,他们那叫一个悔啊。。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关于朝廷传下来的这套数学教科书,他们还是很感激的,因为这不仅是有关恩科考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东西真的非常实用。

尤其是里面的小写数字(阿拉伯数字),还有各种计算符号,以及竖式、公式等等,这东西的实用性非常强,计算又十分快捷,哪怕不是为了考试,平常人多学一些也没坏处。

当地的官员也对这些前来抄书的士子说,等各地学校建成,新式教育铺开之后,不惟恩科,就是正式科举里的明算科,将来也要考这些,而到时数学恩科的题只会比教材上的题更难,各位早做准备吧。

众人闻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比这还难,那谁能考得上啊

不过鲁锦可不管这个,这次之所以出的题那么简单,那是因为天下士子大多数都没专门学过数学,等以后数学教育铺开了,怎么可能还出那么简单的题。

说白了他搞的这个数学恩科,就不是招普通人的,而是专门招那些天才的,你把这个数学恩科,当成后世的理科竞赛就对了,它就不是普通的高考。

后世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体系,是华罗庚一手设计的,而且钱学森对于教育,也曾有过缩短学制的建议。

钱老认为人的智力巅峰在20岁,所以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应该让小孩4岁入学,8岁学完小学和初中,16岁大学毕业,然后一年实习,一年专业深造,18岁就可以硕士毕业,20岁就人均博士毕业了

虽然,但是,最后这个建议还是被部分采纳了,当然这种培养天才的法子没办法全面普及,但还是给那些天才们留了一条上升信道,这就是‘跳级’,‘竞赛’,还有‘少年班’制度。

鲁锦搞的这个恩科,其实就是正式的科举路子之外,另一条专门遴选天才的路子,所以考题当然会越来越难了,而且等今后普及教育推广之后,恩科也不会只考数学,物理和化学同样会纳入恩科的考试范围。

因此当众人听到以后正式科举的明算科,也要考这些教材上的内容,且恩科也会越来越难时,当场就有人提议,要不要组建几个数学学社,其实就是自学互助小组。

现在朝廷只是下发了教材,允许民间士子自行抄录学习,但还没有专业的数学老师来教,而大多数士子对数学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组建民间学社,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谁先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再将之教给其他人。

再说现在书也比较少,一些没来得及抄录教材的人,今后也可以到学社里抄录,就不用一直跑官府来抄了。

此言一出,立刻就有不少人响应,全国各地的数学学社也纷纷涌现,一些士绅大族掌握的私塾、书院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派人来官府抄书,再拿到自家书院和私塾教授子弟。

也有书商见到商机,先是到官府抄来样本,然后翻印教材四处兜售,卖的时候就说这是今后朝廷科举的指定教材,一时间倒也销量颇丰。

与此同时,就在江南各省忙着成立数学学社,应征移民的时候,北方的移民工程同样也没停下。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鲁锦和原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都大搞移民,但整体的移民政策,差距还是挺大的。

南方倒是大致相同,都是从人口最多的江西和两湖地区,往四川,云贵这些地方移民,北方的移民政策却大相径庭。

北方人口最多的两个省,是山西和山东,加起来人口应该有一千万出头,原历史上老朱主要是把山西和山东人口,往中原的河南迁移,顺带也往河北迁移一些,是从外围的边地向中间迁移,而鲁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把边地人口往更外围迁移,河南反而一直空着。

比如今年,北方同样是移民十个师,13万5千人的规模,其中山西出四个师,三个师迁往河套地区,一个师迁往漠南的锡林郭勒;山东出三个师,全部迁往辽宁、吉林等地;江苏也出三个师,沿着运河北上,迁往河北的运河沿线。

而这个时空的河南,除了当初中原战役的时候,鲁锦一口气迁过去五个农垦师之外,之后就一直没往河南迁移过人口,所以河南到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

这就是整体战略的不同了

在原历史上,因为老朱放跑了小铁锅,导致朱明时刻要面临北元的反扑,再加之河南因为天灾和战乱,早已荒草遍地,十室九空,于是老朱就定下了从边地迁移人口充实中原,而在边地高筑墙,广积粮,打造北部边防,防止北元重新南下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徐达简直化身先天土木圣体,玩命在北方筑城,不仅打造出后世闻名天下的山海关要塞防御体系,北京的大都城同样被他缩小加固了一遍,山西的大同和太原更是被他修成了铜墙铁壁,让攻城方看起来就脑壳疼的变态程度。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河套地区。

河套就是黄河向北流淌的几字湾处,这里北有阴山山脉庇护,能挡住草原的冷空气,和沙漠的风沙,西面也有贺兰山为倚仗,同样圈出一片背山面水的平原。

按照天然的山水地理格局,河套大致又可分为前套(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后套(巴彦淖尔地区),以及紧靠贺兰山的西套(银川平原)这三块地方。

这里的温度和纬度,与辽宁类似,理论上是能够进行农耕的,但降雨量偏低了一些,按照后世地理400毫米年降水量才适合农耕的界限,这三块地方又都达不到农耕标准。

其中条件最好的前套(包头、呼和浩特)地区,年降水量在300到350毫米,勉强能够到400毫米的边,但西套的银川平原,和后套的巴彦淖尔可就差太多了,银川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巴彦淖尔更低,只有150毫米左右。

但是,这三块地方都有黄河水可以灌溉,解决了农耕用水的问题,所以这三块地方确实是可以种地的。

尤其是其中的前套地区,从春秋赵国的时候就被赵国纳入领地,还在阴山上修了赵长城,汉朝还在这里设置了云中郡,自古便有塞上江南,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美誉。

然而原历史上的明初,朱元璋却始终未曾经营过这片土地,老朱只在前套最靠近山西的边界处,设立了一个东胜卫,之后就再也没管过河套地区,直接放任自流。

以至于后来河套被蒙古人所侵占,俺答汗最开始是在后套(巴彦淖尔地区)放牧,再后来他又更进一步,来到前套(呼和浩特)地区,还招募汉人流民,流亡军户去河套种地,收取的赋税却比大明还低,以至于有许多山西百姓主动跑去投靠。

同时他还大量招募汉人工匠,搞起了手工业,用来打造兵甲,甚至他还在呼和浩特筑起了城池,最开始叫做归化城,到了清末民初,又变成绥远,新中国又变成了呼和浩特,也就是说,呼和浩特这个城市的前身,就是俺答汗创建的。

这厮占据河套之后,后来在嘉靖时期果然酿成大祸,双方因封贡事件不和,俺答汗直接出兵大同,武力威胁大明必须开放互市贸易,结果大同总兵贿赂了俺答汗,让他换个地方进攻,于是这厮就转去古北口破关,兵临北京城下,在北京周边劫掠八日,大明被迫答应城下之盟,同意开放互市贸易,后世称之为庚戌之变。

从这件事就不难看出,河套地区对北部国防体系的重要性,这个地方你不去控制,自然就会被蒙古人占据,把敌人放到离自己那么近的地方,想想也知道不是什么好事。

然而鲁锦一直想不明白,当初朱元璋为什么放着河套不管,他还设置九大塞王守边,山西的宣府、大同、太原,被他放了三个儿子,防区连成一串,甚至在甘肃、宁夏也放了两个儿子。

可唯独河套地区,前套、后套、西套(银川平原),一个儿子都没放,根本就没纳入大明的北部防区之内,河套地区这么重要的地方,直接被老朱放弃了,就很离谱

鲁锦是搞不清朱元璋的脑回路,那就索性不想,朱元璋不要的地方,他要。

于是自从那次北伐灭掉元廷,收复漠南之后,鲁锦就在持续的从山西往河套地区移民,在鲁锦看来,河南是中原腹地,现在漠南也被自己拿下来了,陕西的关中地区也在大明的控制当中,河南周边根本就没有敌人,因此移民的优先级并不高。

反正肉烂在锅里,地又不可能自己长腿跑了,河南本来就是个四通八达的十省通衢之地,就算一个人口都不往河南迁移,凭借中原的人口汇聚效应,今后慢慢恢复也能恢复过来,但象是河套、内蒙这样的地区,你现在不管,今后可就真没了,这就是鲁锦和朱元璋的移民战略不同之处。

而如今驻守在河套地区的,正是徐达率领的第47军119师,并且在这个时空之下,徐达同样显现出了他先天土木圣体的潜质,带领山西移民在河套地区疯狂筑城

这个时空之下,大明建国元年的时候鲁锦北伐成功,建国第二年就开始向河套移民,第一次就移民了三个师,按照每个师下辖三团的老编制,一个团就是一个县,三个师就是九座城。

因此仅仅一年的时间,徐达就带领移民占领了整个前套地区,还在前套筑起了两座府城,三座关隘,其中还在后世呼和浩特的位置,筑起了一座新城,被命名为云中府,当然这些新城现在还只是夯土结构,还没来得及包砖。

关于城池的选址上面,这还真不完全是巧合,主要是呼和浩特那个位置,不仅紧邻大黑河,方便农业灌溉,同时呼和浩特北部的阴山中间,还有一道山谷,可以从前套直通阴山以北的草原,后世将这道山口称为‘什尔登口子’。

换句话说,既然前套可以通过这个山口到阴山北的草原,那草原上的敌人自然也能从这道山口进入河套。

所以徐达才和俺答汗一样选择了在这里筑城,俺答汗主要是为了交通方便,徐达则是为了就近筑城堵死那道山口。

他不仅新筑了一座云中府,还在什尔登口子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小型关隘,取名青云关,关城后面还新设一个青云县,名字就是很直白的地理名称,意为大青山中间的豁口,正对着云中府的那个县,故而叫做青云县。

青云关关城虽小,但却异常坚固,一座小小的关隘把山口卡的死死的,将来再从移民中训练一批内卫军在这里长期驻守,就不用担心有敌人从此处进入河套了。

除了云中府和青云县之外,元朝原本在前套东侧也设有三个县治,分别是东胜州、云内州、丰州三县,这三个县也被鲁锦的大明保留。

现在又新增了中固县(达拉特旗)、武灵县(纪念赵武灵王)、黑河县(黑河河边),这三个县,一下子就把前套地区,不算后世包头周边,就增加到了八个县的规模,每个县暂时只有4500人,一个团的规模,将来再迁来一些女子,繁衍生息,很快就能增长起来。

其中中固县的位置,就是大青山西侧馀脉,与黄河之间形成的狭窄地区,山河相夹的最窄处只有五六里的距离,非常适合建造关卡,如果在这里拉一道城墙,就可以封锁后套与前套的主要信道,这样即便有敌人从后套(巴彦淖尔)打过来,也可以凭借这里的关卡抵挡一阵,为后方调集援军争取时间。

于是徐达就在这里也建造了一座关城,取名中固关,意思就是让前套中部最坚固之处的意思,关叫中固关,关城东侧就是中固县,将来可以用这里的人口就近把守关城。

然后过了中固关继续往西,便是后世的包头地区,徐达同样在后世包头的位置新筑了一座府城,取名九原府,和呼和浩特的云中府一样,同样是恢复古地名。

另外在九原(包头)东面又新设武安县,九原西面,在前套与后套的交界处,同时也是乌拉山与黄河之间最窄的地方,参考中固关,徐达又在这里新筑了一个西胜关,映射最东面的东胜县,西胜关东侧又新设一个西胜县(乌拉特前旗),西胜县与九原之间还新设一个武定县,整个包头周边,含包头本身,一共新增一府三县。

至此,仅仅一年的时间,徐达就控制了整个前套地区(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在这里新增九个县治,再加之原来的三个县,整个前套从东到西一共有12县,还有三座关卡,基本上把这块能种地的塞上江南彻底稳固了下来。

今年一开春,又有三个师的新移民从山西大同出发,走西口(杀虎口)奔向河套地区,而徐达则是带着他们从西胜关继续西进,现在前套地区已经差不多占满了,所以他要带着这批移民继续去占领后套(巴彦淖尔)地区,在那里新设九个县,恢复西汉时,朔方郡对后套地区的统治。

用堡垒战术,一座城一座城的,把整个河套全部填满!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村野乱事 太子林龙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又名超级上门女婿) 你惹她干嘛?她敢徒手揍阴天子 狩猎79直接打穿长白山脉 选择门门果实,八门遁甲轰动全国 当我捡漏古董后,前女友后悔了 KTV里卖美食?警察都懵了! 开局求助国家:我的系统玩不转 岐黄下山觅亲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