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冯国用说寻常小民也可在家制作粉条粉丝,李善长也连忙提出一个问题,“陛下,敢问这粉条粉丝产量几何,做一斤粉条需要几斤土豆?这东西不会太贵吧?”
鲁锦当即摇头道,“贵倒是不太贵,之前朕就说过,十斤土豆最多出两斤干粉,你们可以理解为,这干粉就是粉条的分量,因此做一斤粉条,至少需要五斤鲜薯。
“若按此农庄的最高亩产,就按亩产1500斤来算吧,理论上就可以做出三百斤粉条,就算亩产只有千斤,一亩地的鲜薯也能做出二百斤粉条,仍然比小麦的亩产要高,小麦的亩产也才一百多斤而已,因此价格并没你们想的那么贵。”
众人闻言这才点了点头,这个价格,确实算是平民价了,普通百姓确实能吃得起。
“而且粉条这东西,不惟土豆,番薯一样可产淀粉,也能用来制作粉条,产量比土豆还要更高一些,还不挑土地,只是番薯做出的粉条会有些发黄,不如土豆粉那样洁白,但吃起来其实是差不多的。
“同样为薯类的木薯也可制作粉条,那东西产量更高,只是因为木薯有毒,若用来做粉条,最好还是办一个工厂,统一脱毒,再加工成粉条最好,以免百姓自己脱毒未尽,误食毒粉而亡。”鲁锦再次解释道。
“原来如此。”
“如此一来,那粉条的价格就更低了,真百姓之幸事也。”
众人当即忍不住感慨道,没想到陛下今日张罗这顿家宴,也有那么多深层用意。
而王祯这老头则是若有所思,想了想还是问道,“陛下,老朽斗胆一问,陛下对这黎洲的作物如数家珍,甚至还知晓这粉条和粉丝的制作之法,莫非陛下以前就曾吃过?”
鲁锦随口扯谎道,“自然吃过,我幼时家中便有这些,而且土豆和番薯不象五谷那般方便储藏,若存储不当,要么发霉腐烂,要么发芽生毒,因此家中长辈就想了许多储藏和加工之法。
“或是直接做成干淀粉,或是做成粉条晾干,也可先切片后蒸熟,再晾干,做成土豆干,冬日可添加菜中,口感筋道有嚼劲;还有番薯,也可将鲜薯切片晾干存储,制成薯片,或是将鲜薯三蒸三晒制成蜜饯。
“不过这些终究是加工之法,若想将鲜薯存储过年,也不是没有办法,中原地区可以挖掘地窖,长江以南可以建仓库,而北方和西北之地较为干燥,直接在地上挖个坑用沙土掩埋,便可存储一整年。
“鲜薯存储最忌见光和见潮,遇到潮气会腐烂变质,而被光照到就会变绿发芽,变绿的土豆会生出毒素,不可食用,因此只要做到以上两点,防潮、避光,这土豆就可以存储一整年之久。”
“原来如此。”王祯顿时恍然大悟,他其实真正好奇的是这位皇帝的出身,还有那神秘的公输氏的来历,但这位陛下明显是在避而不谈,从出身主动拐到了鲜薯贮藏办法上去了,那他也不好继续追问,否则就是不识趣了。
而李善长闻言却是关注点不同,他听完顿时道,“那陛下的意思,岂不是说这土豆和番薯不能用于交税了?毕竟储藏不易,见光还会生毒,即便保存得当,也只能储藏一年,那朝廷就算收上来也没什么用啊,除非立刻做成粉条,或者收干粉。”
王祯听到这话顿时脸色一变,开始为百姓哀叹,而鲁锦却说道,“土豆和番薯当然不能用来交税,朕不远万里让汪焕章把此物弄来,是为了让百姓填饱肚子,为了再有天灾和饥荒发生时,百姓好歹有土豆和红薯可以糊口,不至于易子而食,是拿来备战备荒用的,若是给土豆番薯收税,反而有违初衷。
“另外配合新作物的推广,等到时候玉米土豆等物推广至全国,再配合废除人丁税,百姓便不再用为吃饭而忧虑,又解除了人口繁衍的限制,孩子只要生下来,就有东西吃,到时人口便会呈爆发式增长,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人口!”
鲁锦叹了口气说道,“自胡元窃鼎以来,我汉人多遭屠戮,胡元治理天下更是残暴不仁,导致元末的人口还不如元初时多,天下百姓不足八千万口,还不如南宋半壁江山的人口多,河南十室九空,到处都是一片荒芜。
“关外的土地想要长治久安,也需要人口占领,有人耕种才能提供粮食和兵员,有粮食有兵才可以长久驻军,有了驻军才能安稳,现在国家急需人口,没有人口占领的话,打下再多的土地,将来也肯定守不住。”
李善长顿时恍然大悟,跟随鲁锦那么多年,他现在也看出来了,这位陛下的野心可不止统一天下,收复失地那么简单,鲁锦的野心大着呢,他还想开拓更多的土地。
这点从鲁锦移民南洋和澄州(北海道),在黎洲创建殖民据点就能看出来,而想要占领这些土地,就需要大量的移民,皇帝现在又是搞新作物推广,又是搞废除人丁税,其实最终目的就只有一个,爆人口,占领更多的土地!
想到此处,李善长当即拱手道,“臣明白了。”
鲁锦则是点点头又说道,“至于李相说的收税问题,以最贫瘠的山地为例,假设一户山区的百姓只有三十亩山地,那他也不可能把三十亩山地全用来种土豆和红薯吧,怎么也要种一些玉米或豆子之类,朝廷收税可以收玉米或豆子这些谷物,玉米晒干了至少也能存储三年。
“还有西北等地,各地主要种植的作物不同,朝廷收税也应因地制宜,不可太过死板,尤其是陕西、河套、山西等地,那里气候干燥,非常缺水,最适合种植的是粟米(小米和大黄米),高粱,小麦,燕麦,玉米、土豆等物,而且产出也比不上江南。
“朝廷应视当地产出的作物种类,和土地贫瘠的程度,以及平均粮食亩产,来制定税收标准,万不可过于死板。”
王祯闻言顿时暗自松了口气,还好这位皇帝是位仁君,天下百姓真是有福了,于是当即拱手道,“陛下圣明。”
李善长也再次点头道,“臣明白,臣一定会督促西北几省的布政司衙门,让他们做好税收制定政策。”
鲁锦闻言也点头赞道,“李相理政老成持重,朕还是信得过的。”
李善长听到这番夸奖,顿时喜不自胜,于是又跟皇帝套起近乎来,“陛下,臣还有一事。”
“什么事,且说来。”
“陛下刚才言称,只要猜出哪道菜里隐藏了土豆,就有赏赐,不知陛下这赏赐还做不做数?”
鲁锦闻言顿时大笑道,“哈哈哈哈,赏赐自然作数,不过猜出来是这粉条的可不止李相一人,不如这样,就赏你们每人二十斤干粉条如何,你们也别嫌少,毕竟朕今日也没做出多少,且先拿回去吃。”
众人连忙起身拱手,“多谢陛下赏赐!”
李善长也乐的接受,他要的不过是‘皇帝的赏赐’,至于赏的是什么,是否贵重,那重要吗?反而是二十斤粉条这种家常吃食,更显与皇帝的亲近,和陛下的恩宠,这二十斤粉条,还不是谁想要就有的呢
半晌之后,酒足饭饱,等吃完这顿家常饭之后,张皇后又让侍女送上茶水,廖永忠那边也自己点上一斗烟草,就在这时,王祯又好奇问道。
“陛下,先前陛下说要做铅活字,不知如今做的怎么样了?”
鲁锦呷了口茶,把茶碗放下才摇头道,“上个月刚在湖南找到锑矿,还没开始做呢,正准备开始搞。”
王祯不知道锑矿是什么,也不知此物跟铅活字有什么关系,但他闻言尤豫一下还是说道,“陛下,老朽斗胆一言,这铅字既然还未开始做,最好还是别做的好,老朽其实也曾试制过铜活字,但这类金属活字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着墨问题,墨水会在铜字表面凝聚成墨滴,无法像木活字那样把墨晕开,金属活字又不能吸墨,等印在纸上的时候,就把字糊成一团了,远不如泥活字和木活字那样好用。”
这一点却是是古代刚研究活字时遇到的问题,中国古代因为历史技术惯性的问题,一直用的是水墨,就是松烟墨加水,从来没想过油墨。
而以前,最早发明活字的是北宋的毕升,用的是胶泥活字,也叫陶活字,是先用胶泥做成字模,再烧制成硬陶,之后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
这两种活字材质都有天然的吸水性能,所以在用水墨的时候没出现问题,但因为液体在金属表面张力的问题,墨水无法在金属表面均匀的铺开,水性墨汁到了金属活字时代就不好用了,因此这时候就得用油墨。
不过以前很少有人研究这个问题,至于大规模制作金属活字,那也不是寻常的民间印坊或书商能搞定的,别忘了两宋可是连铜钱都造不起,不得已用铁钱,继而又搞出纸钞这种东西的时代,连铸钱的铜都没有,哪有资源来铸字啊。
既然没人铸金属活字,当然也不会遇到水墨和油墨的问题,然而这些对鲁锦来说却并不算什么困难。
鲁锦当即摇头道,“朕当然知道水墨不行,这是公输物理一科里很基础的知识,跟液体表面张力有关,不过朕既然决定做了,自然就有解决的办法,既然水墨不行,为何不能用油墨呢?”
“油墨?”王祯闻言顿时来了兴趣,这个他确实没有想过。
“对,就是油墨,传统印刷用的墨,和写字差不多,都是用松烟墨和水磨开制成,谓之水墨,既然可以用水调墨,自然也能用油调。
“比如以亚麻籽油为基础,油脂在金属表面的附着性更好,用油调墨就可以在铅字上均匀铺开。
“再混以熟桐油,增强油墨的干燥速度,同时还能使印出的字迹漆黑发亮,还能形成保护层,即便是把书泡在水里,墨迹也不会晕染散开,再混以少量松节油,增强油墨的渗透性,使其可以渗入纸基,增强着墨性能。
“用此三种油料制成的调和油,再掺入烟墨,便可以适用金属印版印刷。”
王祯闻言顿时不明觉厉,不过仔细想想,鲁锦说的确实有道理,随即恍然大悟道,“若按陛下所言之法,或许真的可行,看来陛下是真的早就预料到这个问题了,不过”
“不过什么?老先生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王祯于是又道,“老朽还有个疑惑,老朽听说陛下令人制作铅活字,是为了大量印刷教科书,甚至可能有上千万册,这便是令老朽不解的地方,若是大量印刷,不应该雕版更加合适吗?
“雕版与活字各有所长,并无优劣之分,纯粹看须求而已,陛下印书明显更适合雕版,为何舍雕版而去造活字?”
对啊,说到这个问题,其他众人也是疑惑不解,在场的多少都读过书,自然也知道书籍印刷方面的区别,于是众人纷纷看向鲁锦。
关于这个问题嘛,鲁锦倒是能理解他们的疑惑。
众所周知,这时代的书籍,若论走量大,那雕版才是最合适的印刷方式,雕版的印刷质量更好,然而成本太高,毕竟一本书就要专门刻一套版,如果书印的太少了,连制版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正因为雕版的这种成本限制,才出现了更灵活的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质量差,还经常出现错版,漏版等等,主打一个成本低,排版灵活,活字可以拆开复用,但在印刷质量,尤其是大规模印刷上面,活字印刷是比不过雕版的。
因此哪怕到了清朝,在西方的高科技印刷术传到中国之前,雕版都从未被真正淘汰,一些比较重要,或者上档次的书,用的仍是雕版。
然而雕版虽然贵,但要是像鲁锦这样,一口气印刷几百上千万册,那雕版的成本反而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印刷质量更好,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搞铅活字,不直接用雕版呢,这就是他们疑惑的地方。
不过鲁锦却笑了笑说道,“朕当然知道两种制版技术的优缺点,但为什么不能将雕版和活字的优点合二为一呢,再去掉雕版成本高的缺点,那岂不是更好。”
王祯闻言却是一愣,“若能将两种优点结合,同时还能降低成本,那自然最好,可人人都这么想,都想只占好处不吃亏,却没人能做的到啊,陛下说的这是何意?”
鲁锦却说道,“为何做不到,我们完全可以先做出金属活字,再用金属活字排版,用活字版压出一个纸模具,或者说纸范,再用纸范浇筑一个整块的铅字版,就如同雕版那般,印刷的时候直接用这块整块的铅版印刷,而活字版可以直接拆开,重新排版,如此既保证了活字排版灵活的特性,又保证了雕版的印刷质量和数量。
“至于价格和成本问题,反正这种铅版废弃之后,可以熔毁重铸,材料又不会浪费,也就废个火工钱。
“活字版和印版也不用保留,几块印版就可以印制几百上千万册,而且就算印版损坏了,只要纸范还在,就可以重新浇铸一块新印版,哪怕纸范也坏了,大不了再用活字重新压一个出来,这种制版方法,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既保留了活字的灵活排版,也非常适合大规模印刷,如此不就能两全其美了吗?”
众人闻言直接就听愣了,倒不是说他们不能理解,相反理解的还很快,其实鲁锦说的这个就跟古代铸造铜钱的工艺很象,先制钱模(活字版),再用钱模制作钱范(纸模具),最后用钱范(纸模具)批量铸钱(整块的金属印版)。
若按这种法子来做的话,只保留中间的纸范就行,成本确实低廉。
他们不是不能理解,而是觉得皇帝这想法太过天马行空,太过神奇,但是仔细想想,又并非不可能做到。
王祯平复了一下震惊激动的心情,连忙再次问答,“,陛下这法子太过天马行空,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可行,成本可能比雕版还要更低,但是,一块优质的木制雕版可以印上万册,若是雕版保养得当,甚至能印几万册,陛下说的金属雕版能印多少次?”
鲁锦当即道,“如果只用铅锡铸字的话,确实算不上高,大概能印五到十万次吧,但是朕之前派人找到了湖南的锑矿,只需在铅锡里添加百分之三的锑,就可以极大增强铅版的硬度和耐磨性,可以让一块铅版的印刷次数提升到五十万次。”
“这么多?!”
“锑是何物?”众人顿时震惊道。
“锑也是一种类似铅锡的低熔点金属,不过又和铅锡不同。”鲁锦没有过多解释,他们也没学化学,很难给他们解释这个东西。
王祯则是又问,“可是用纸做成的范,如何承受铅的高温,就算融化铅锡的火候,没有金银铜铁那么高,但点燃纸张还是轻而易举的吧?”
鲁锦当即又道,“刚才没说清楚,朕说的纸范,是在纸浆里混入石灰,石膏,以及高岭土做成的厚纸,一张纸有七八毫米厚,就跟,就跟吃饭的筷子那般厚。
“你们见过农村的土坯房吧,土砖里都要加稻草,防止泥土开裂,这纸范也是一个意思,里面的高岭土,石灰和石膏,就是那土砖的泥土,而纸浆就是土砖里的稻草,石灰、石膏、高岭土用来承受铸造的高温,纸浆里的纸麻用来定型,防止纸板开裂,原理是相同的。”
“这,听起来确实可行,的确可以一试。”王祯顿时激动道,“陛下准备何时制作这铅版?”
鲁锦顿时笑道,“怎么,老先生对此有兴趣,也想参加?”
王祯也笑道,“确有此意。”
“这简单,那就叫几个学生和老先生一起搞,先生做过木活字,还创制过韵字盘,必能给他们一些指导。”
“那老朽就多谢陛下了。”王祯闻言顿时欣喜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