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之后,儒学内部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改革。”
“那便是由陆九渊开启,由王阳明集大成的陆王心学。”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心学和理学是完全对立的,见面就得掐个你死我活。”
“其实不然。”苏铭摇了摇头,“心学和理学,同出一源,都属于宋明理学的大范畴。它们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明道德、致圣人’。”
“两者的分歧,仅仅在于‘穷理’的路径不同,一个是向外求,一个是向内求。”
“说白了,这是一场方法论之争,而不是根本立场之争。”
“只可惜,这次变革,也成了儒家思想的最后一次变革。”
苏铭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惋惜。
“自那以后,儒家再也未曾诞生过足以开宗立派的圣人。”
他话锋一转。
“直到帝制终结,全新的时代到来。”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统治了华夏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尤其是三纲五常,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他们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要求人人平等,认为儒家学说里的三纲,扼杀了独立自由的人格;所谓的忠、孝、节,都是奴隶道德。”
“甚至有人直言,仁义道德是吃人的,半部《论语》压根治不了天下,只能用来哄骗和糊弄读书人和老百姓。”
……
此言一出,各个时空,无数儒生瞬间勃然变色。
一位儒生霍然起身,面色涨红,指着天幕,浑身发抖。
“妖言!简直是妖言惑众!”
“‘三纲’乃天道人伦,‘五常’为处世之基,怎就成了扼杀人性之物?”
“没了君臣之别,父子之序,夫妇之伦,那与禽兽何异!”
“‘忠孝节义’竟被称作‘奴隶道德’?我大唐将士为国尽忠,戍卫边疆,难道是一群奴隶?我等十年寒窗,侍奉双亲,难道也是奴隶行径?”
“荒唐!滑天下之大稽!”
“难怪后世之人,能说出如此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混账话!”
“原来竟是一群无君无父的畜生!”
……
“一派胡言!”
年轻举子猛地一拍桌案,声若洪钟,震得整个茶楼嗡嗡作响。
“圣人之学,历经千年,乃治国安邦之本!半部《论语》便能治天下,此乃定论,何来哄骗之说!”
“人人平等?简直是乱臣贼子之言!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若无尊卑之序,纲常伦理,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他情绪激动,唾沫横飞。
“天幕看来也不过如此,今日尽说些意图蛊惑人心,乱我华夏根基!实在可恶!”
……
苏铭闭着眼都能猜到,古人会有什么反应。
但他们再气又如何,这话又不是我苏铭说的,有本事穿过网线来打我啊!
他依旧悠然道:
“这些话在古人听来,绝对是惊世骇俗。”
“但就像我们之前一直说的,任何思想的诞生和演变,都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去看。”
“那个时候的中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救亡图存是第一要务,不思变,就是等死。”
“那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甚至拖了国家后腿的思想,就如同长在身上的腐肉,必须从身上割掉。”
“就算割的时候疼痛难忍,鲜血淋漓,也必须如此。”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当然,教员也曾经说过,批判孔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去批判、去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该好好地研究和总结。”
“教员也承认,孔夫子的很多想法是对的。但纵然是那些对的想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他认为,最应该被批判的那个孔夫子,是被后世的世家、士族、皇帝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层层包装、神化、推崇出来的那个孔夫子。因为他们的身上,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带着压迫人民的色彩。”
话音刚落,天幕的弹幕区瞬间沸腾。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一味的尊孔,终会走向封旧王朝更替的循环,让儒家思想沦为统治工具。但一味的批孔,也终会丢掉我们这个民族思想和精神的根。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很难把握。】
【孔夫子要是知道自己的后代‘世修降表’,估计会气得从棺材板里爬出来吧。】
【啥叫‘世修降表’?】
【衍圣公啊,这都不知道?金人来了投金,蒙古人来了投元,满人来了投清,日本人来了……嘿嘿。】
【别说,你还真别说,他们还真和小日子勾搭过。】
【刘邦册封了孔子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给了嫡系长孙世袭的爵位。宋朝的时候正式定为衍圣公,从此代代相传。】
【所以应该怪刘邦?不应该开这个头???】
【那……倒也不至于。】
看到弹幕提到了“衍圣公”,苏铭挠了挠脑袋。
自己没从一开始就谈论这个问题,就是想着循序渐进。
他咋么咋么嘴,心想:
孔夫子您老人家要是早点打赏,我一定想办法在回礼里给您弄点降压药。
现在只能对不住了……
希望您老人家周游列国练就的强健体魄,身体自主调节血压的能力应该不弱吧?
他挑挑眉,吸了口气,决定还是把这个话题讲清楚。
“关于衍圣公这一爵位,确实不是从孔子去世后就立刻设立的。直到北宋仁宗皇帝时期,为了彰显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才首次册封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自此,这个世袭罔替、坐享优渥的贵族爵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绵延最久的世袭贵族,长达近千年。”
“然而,这个备受尊崇的爵位,在北宋末年,就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的考验。”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大举南下,国都沦陷,徽钦二帝被掳走。”
“当时在曲阜的衍圣公,也就是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在曲阜即将失守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
“他携带了一尊据说依照孔子生前样貌雕刻的木像,追随南渡的宋高宗赵构,跑了。”
“这尊木像来头不小,相传是孔子弟子子贡在老师墓旁守孝期间,凭着记忆雕刻而成,也是早期孔庙的雏形。”
“赵构对于孔端友的南下和他带来的孔子木像,自然是倍感欣慰。随即就在今天的浙江衢州,建造了新的孔庙,用来安置这支南迁的孔氏后裔。”
“历史上,称之为‘南孔’。”
“那么问题来了,南边的跑了,北边曲阜的祖宅怎么办?”
“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留在了北方看守祖宅。”
“金人占据中原后,也需要借助孔子的影响力来巩固他们的统治。于是,金国扶植的‘伪齐’政权皇帝刘豫,便册立了留守北方的孔端操的次子孔璠,为新的衍圣公。”
“至此,孔氏家族,出现了‘南孔’和‘北孔’并存的奇特局面。”
天幕下,宋朝之前的人们瞠目结舌。
一个往南跑,一个留在北边,这操作……
有点意思啊……
“然而,南宋与金国的对峙并未持续太久。”
苏铭的声音里不带任何感情。
“北方草原上崛起的蒙古帝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金国。”
“此时,北孔的衍圣公孔元措,深感不安。他担心新兴的蒙古人会清算金朝的旧臣。”
“于是,他又做出了一个选择。”
“他再一次,选择了跟随金国的败兵,南逃。”
天幕下,一些读书人被这神乎其技的操作给看傻了。
弹幕更是直接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两边下注吗?不管谁赢,总有一支能延续下去!】
【南孔跑路,北孔投降,老传统艺能了。】
【冷知识,孔子直系子孙在元代就绝嗣了,现在的南孔跟主家隔了八代,北孔隔了七代。】
【但是,后来北孔无后,又把南孔的嫡长子过继回来了,血脉又回去了属于是。】
【什么过继?那是元朝皇帝忽必烈指定的!你以为他们自己想?蒙古人就是要曲阜那个正统名号!】
【圣人后裔?衍圣公?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