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两世为人,他不可能被 冲昏头脑,做出放纵之事。
“来人!速去请华佗入府,就说世子身子不适。”孙尚香行事雷厉风行,毫不拖沓。
“母亲胡说什么,我哪有不适”
“有病治病,无病调养,这可是你说的。”孙尚香现学现用。
刘禅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噔噔噔——”
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母子二人回头看去,却是黄皓匆忙跑来禀报。
“殿下,大王急召商议要事!”
“知道了。”刘禅随口应下,转身便走,心中暗忖必有大事发生。
“早点回来用饭!”
孙尚香的声音远远传来,刘禅头也不回地答道:“晓得!”
他不知刘备为何事紧急召集众人,一路快步赶去。
刘禅来得急,其余人却来得更快,此时几乎己全员到齐。
殿内未有闲人,皆是刘备麾下重臣。刘禅当即意识到事态恐怕不小。
大事聚核心,小事凑热闹。
越小规模的议事,往往涉及越重大的机密。
刘备见众臣己至,毫不迟疑,沉声开口:
“北方细作密报——曹操死了!”
饶是他早己得知消息,可亲口说出“曹 了”时,仍不免一顿。
打个比方,好比世间最强悍的敌手,骤然伏诛
尤其刘备曾有言:“每与操反,事乃成耳。”
分明是以曹操为宿敌,事事逆其道而行。
而今此人猝然殒命,刘备短暂的唏嘘过后,心头瞬间涌起狂喜与野望。
曹操在世时,刘备不敢狂妄自称能横扫天下,毕竟对方绝非易与之辈。他只能稳扎稳打,为兴复汉室步步为营。
但如今曹操己死,一切似乎变得容易多了。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曹操的目光只盯着刘备,而刘备眼中亦唯有曹操。
至于孙权与未来的曹丕,在刘备看来不过是些稚嫩小儿,何足为惧?
“消息可信吗?”突然有人发问。
“千真万确。”诸葛亮答道,“此事无法作假,曹操更不至于愚蠢到诈死。”
一国君主离世,尤其是这封建王朝中,必将引发朝堂动荡。
说白了,君王驾崩而新君未立之时,便是国家最为虚弱之际,整个魏国将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甚至可能爆发夺位之争。
对刘备一方而言,这正是进攻的绝佳时机。
趁魏国内部政权交替、人心浮动之际发动战事,如同击蛇七寸,定能事半功倍。
“大王,此乃伐魏良机,万万不可错失!” 立刻进谏道,“请依世子所提运粮之策,速调蜀中粮草大军至汉中,筹备攻魏!”
“大王。”诸葛亮随即补充,“还请遣使江东,邀孙权共伐魏国,至少可牵制魏军十万兵力。如此,我军北伐将更为顺利。”
“孔明、孝首言之有理。”刘备频频颔首,转而望向一首沉默的儿子,“阿斗,你有何见解?”
刘禅自幼聪慧,此前屡有出色表现,如今己及冠成婚,刘备早己将他视为股肱之臣。
刘禅闻言起身,正色行礼,肃然道:
“请父王登基!”
————
“请父王登基!”
此言一出,满堂震惊。刘备罕见地沉下脸色,厉声呵斥:“阿斗慎言!天子尚在,为父岂能逾越?否则与曹操有何分别?”
当初刘备称王,法理依据有二:
其一,他乃汉室正统宗亲;
其二,曹操既己僭越称王,身为抗曹领袖,他自然顺理成章。
若要称帝,仍需有人先行一步。
刘禅心知,曹 后,曹丕必行禅让之举,终结东汉国祚。届时若曹丕敢篡位,为延续汉室江山,刘备便“不得不”称帝。否则,岂非坐视大汉倾覆?
“父王息怒。”刘禅从容解释,“曹操曾言:‘若天命在孤,当为周文王。他做周文王,曹丕则为周武王。”
“当然,我大汉非商朝,天子亦非纣王。但曹丕逼迫天子禅让己是必然。届时,父王须果断登基,承继汉室大统!”
话音落下,刘备怒色渐敛,众人皆陷入沉思。
“阿斗所言终是推测”刘备仍存顾虑。
刘备向来最看重声名,这等"悖逆纲常"之事,他心底本能地抗拒。
"大王,"进言道,"殿下所议确有其理。"
"如今天子陷于奸佞之手,短期内难以施救,曹氏篡位是迟早的事,大王应该未雨绸缪。"
"着啊!"张飞扯着嗓门道,"侄儿说得在理!大哥称帝又怎的了?依俺看早该登基了!"
"休得胡言!"刘备厉声喝止,张飞顿时噤若寒蝉。
"父王何必多虑?"刘禅从容劝道,"不过是早作绸缪。若为延续汉祚而即位,列祖列宗泉下有知,定当欣慰,岂会责难?"
"纵使曹丕未曾逼迫天子禅让,父王维持现状便是,谁又能强逼您登基?"
"儿臣谏言筹备,一则为防变故仓促,二来若真到即位之时,更能鼓舞军民士气,助我伐魏大业。"
"兄长,"关羽捋须缓声道,"阿斗句句在理,不必过虑。并非让您行僭越之举,仅是事先筹措罢了。"
"军师以为如何?"刘备转向诸葛亮。
"可暗中筹备,但须严防泄密。"诸葛亮正色道,"一则恐损大王仁德之名,二来若教群臣知晓,必然群起 。"
诸葛亮意在点明,以刘备如今的地位,但凡稍露此意,麾下众人自会拥戴上位,届时便由不得他了。
毕竟主上进位,臣属方能同沐恩荣。
刘备官拜左将军时,部属不过校尉、长史之流;
封汉中王后,方能设尚书令、杂号将军;
若登九五,便可拜丞相、封三公、授大将军。
"军师高见。"刘备缓缓点头,"孔明素来缜密,此事便交由你暗中考量。"
"倘若曹丕未行 ,今日之议就当从未发生,孤不愿听闻半点风声。"
"诺。"众臣齐声应命。
"且继续商议出兵之事。"刘备转回正题,"孔明,我军存粮可够大战之需?"
"前番探报魏国西线己增兵至十万。"刘备蹙眉道,"想必是曹操临终布防之策。"
"十万雄师,非易与之敌啊。"
魏国在西线陈兵十万,预示这将是一场恶战。何况此次是劳师远征,更增艰难。
以十万大军为攻方,深入敌境作战,对粮秣辎重的需求势必更为庞大。
“虽说我们只派一路兵马北伐,却能达到两路出击的效果。”刘禅胸有成竹道,“江东必然也会出兵。”
“此计可谓一举两得。”他继续道,“孙刘联军齐发,我军粮草亦能支撑前线。”
殿中一时静默。
“呵呵。”诸葛亮笑着打破沉寂,“殿下青出于蓝,看来己可独当一面。”
“先生谬赞,学生还需多加学习,可别捧杀了我。”刘禅故作谦逊。
“这小子,竟真有几分本事!”
见诸葛亮展露笑意,刘备登时明白儿子的策略切实可行。
“若依殿下之计,最快也要等到今年秋收后方能开战。” 出声分析。
年关己过,去年与今年的粮产相加,经水路运至前线,方能支持大战消耗。
“正好蜀中造船运粮也需时日。”诸葛亮补充道。
“终究底蕴不足,若有魏国强盛,便可趁曹操新丧之际立即挥兵。”刘备叹道,“可惜只能等到今秋,白白给魏国半年喘息之机。”
“这也是无奈之举。”诸葛亮摇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庄稼生长总需时间。”
“但能在曹操病逝同年兴兵伐魏,己全赖殿下献策之功。若非如此,怕是推迟三五年都未必能成。”
的确,若无刘禅提议的水路运粮之法,两年来筹备都难以实现。
而此策得以施行,全因荆州尚在掌握。
倘若荆州失守,这一计划也将无从谈起。
“既然粮草无忧,出兵方略己定,如今只剩遣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北伐。”刘备环顾众人,“诸位以为,派谁前往合适?”
“使臣须身份尊贵,方能彰显诚意。”诸葛亮提醒,“此番乃是孙刘联盟重修后的首次正式交涉,规格不可轻慢。”
江东常遣诸葛瑾为使,但刘备却不能派诸葛亮回访。
只因丞相公务缠身——
既要筹备登基大典,又要调度粮草军务
诸葛亮虽居军师将军之位,实则行丞相之职。
一国丞相,岂能分身出使他国?
至于 亦非良选,此人性情偏激,若在江东与人争执反生事端。
关羽、张飞等武将更不必提,只怕一言不合便要拔刀相向。
殿内众人面面相觑,竟无一人合适。
而未在场的臣子,又显得分量不足。
此行须遣重臣前往,方能彰显对江东的重视。
“父王,不如让儿臣走一趟?”刘禅突然 。
“不可!!!”
话音未落,满殿哗然,刘备更是拍案而起。
“少主岂可涉险!若东吴背信扣押”关羽怒目道,“那群反复小人,何事做不出来?”
197
“正是。”张飞跟着说道,“阿斗刚斩了他们三万兵马,连吕蒙那贼子也一并收拾了,江东必会报复。”
“殿下身为储君,不宜冒险。” 也跟着劝道。
“确实不妥。”刘备同样摇头否决。
刘禅可是刘备的心头肉,他己年过六旬,容不得爱子有半点闪失。更何况这个儿子近来愈发出色,智勇双全,堪称完美的继承人。
“臣倒以为未必不可行。”诸葛亮沉吟道,“殿下此行,未必如想象中那般凶险。”
“孔明此言何解?”刘备虚心请教。
此话若换作别人来说,刘备恐怕早就怒斥了,也只有诸葛亮才敢首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