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87章(1 / 1)

麦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节节拔高。

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

对作物变化最为敏锐。

不过三五日光景。

施肥与未施肥的差别。

已清淅呈现。

不仅田主看得真切。

左邻右舍也看得分明。

至此。

所有疑虑烟消云散。

眼看十二月将尽。

土地即将封冻。

留给追肥的时日所剩无几。

一夜之间,金坷垃在乡镇的代销点突然变得人山人海。

销售热度持续攀升,每天都能看到蜿蜒的长队。幸好化肥厂早有准备,备足了库存。随着首批货款回笼,工厂立即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地生产。虽然须求火爆,但供应基本能够跟上。

然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这种供需平衡很快被打破。房山、通州、大兴、顺义等地相继出现断货现象,金坷垃化肥瞬间成为最抢手的农资产品。

与此同时,国营化肥厂在政策变革前毫无准备,依然沿用老办法——只要打通公社环节就不愁销路。等他们发现公社体制失效,农民开始自主采购时,仅仅在城区增设了几个销售点,坐等顾客上门。

结果门可罗雀,这才察觉情况异常。眼看冬季追肥时节将过,化肥却无人问津。几家国营厂急忙派人调查,这才惊觉农村市场已被突然崛起的”金坷垃”品牌悄然占领。

这个发现让国营厂领导们慌了手脚,急忙采取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金坷垃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北京周边农村地区掀起金坷垃热潮,这股风潮还在快速向更远地区蔓延。

金坷垃在这个冬天彻底卖爆了!

冀州、东北、山东、河南……

韩春明早就预料到金坷垃会火。

现在的国营厂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思维里,等着客户上门,根本没跟上改革开放的变化。

韩春明抓住机会,在国营厂还没反应过来前,迅速抢占市场,硬生生从他们手里夺走份额。

等这些习惯了当大爷的国营厂回过神来,已经晚了。

金坷垃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旦站稳,凭借远超时代的肥效和韩春明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国营厂的化肥根本不是对手,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坷垃一步步吞掉他们的市场。

这就是系统和重生者的优势。

金坷垃的崛起,谁也挡不住。

至于会不会挤垮国营厂?

这是大势所趋,韩春明心里毫无负担。

就算没有他,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国营厂这种落后的模式也会被其他厂子冲击,最终衰落、倒闭、工人下岗、改制……

韩春明只是让这个时代提前了一点。

虽然短期内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看……

韩春明深刻理解社会发展与优化经济模式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己想明白了这些道理,还通过不同方式与杨老和徐仲明进行了交流。

杨老在与文家的较量中大获全胜后,反而更加低调,选择隐居生活。夏天时,他搬出天萃苑,带着夫人住进城郊的老宅,过起了养花种菜、养鸡喂鱼的悠闲日子。巧合的是,这处宅院也在房山,距离长阳不远。

一次,韩春明带着杨老夫妇来到酒罢去,与师父关老爷子小聚。四位老人早已看淡身份差异,相处融洽。这样的聚会后来成为常态。

徐仲明在文家倒台后仕途顺畅,顺利晋升为正部级,担任经委主任。这个部门在国院地位重要,改革开放后影响力更大,徐仲明因此成为部委中最受瞩目的人物。

韩春明特意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对方阐明。

一方面,能为后续行动争取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位实权人物的点拨。

事情进展顺利。谈话后不久,徐仲明便起草了一份重要调研报告,首先交给韩春明过目。经过多次深入交流,这份报告最终被选入长老会内部参考文档,获得高层领导的重点批示。

凭借这些批示,韩春明得以全力推进金坷垃的推广工作,并扩大生产规模。

寒冬时节,四九城飘起鹅毛大雪,化肥进入销售淡季。韩春明撤回了所有乡村代销点,仅在城区东南西北各保留一处门店,这些门店均毗邻维修店铺。尽管是淡季,生意依然可观——冬季仍有作物需要施肥,更有精明者已开始为来年春季备货。

趁着生产压力减轻、运营步入正轨,韩春明召集杨华健、毛地图和涛子召开会议。会上通报了两个月的经营情况:金坷垃销售额已基本复盖前期投入。得知二十多万元成本在短短两月内收回,三人激动不已——与收鸡蛋的生意相比,这项业务的收益令人振奋。

韩春明调整了生产策略,全力提升产能,为春季农资销售高峰做准备。他通过万宝阁系统再次购入一条价值120万兑换点的生产线,这笔支出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积蓄。

随着第二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化肥产量实现了翻倍增长。春节过后,仓库里堆满了金坷垃化肥成品。三月初春时节,四九城气温回升,金坷垃展开了新一轮的农村市场推广活动。

今年的营销策略基本延续去年模式,仅增加了一项优惠政策:老客户凭旧包装袋可享受九折优惠。此前在冬季受挫的国营化肥厂都摩拳擦掌,准备复制金坷垃的营销模式展开反击。

然而当销售旺季真正来临时,这些国营厂再次遭遇滑铁卢。金坷垃在各个销售网点都排起长队,而模仿者的门店却门可罗雀。这一局面让国营厂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

金坷垃的市场成功为韩春明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通过销售获得的系统兑换点也在持续增加。

金坷垃公司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张。

最初的两条生产线已增至三条,同时增设了冀州与豫州两处分厂,分别由毛地图和涛子管理。主厂区仍由杨华健统筹运营。

维修业务方面,韩春燕、蔡晓丽和王路共同负责。维修网点虽维持四家,但规模较初期扩大超一倍,单店维修人员超十人,总团队突破五十人。业务范围从收音机、电视拓展至钟表、电路及各类交通工具维修,基本复盖四九城高端维修市场。

技术团队在行业领先优势下快速成长。超越维修铺的内核竞争力始终聚焦于改装升级——从收音机信号增强、电视天线改造,到韩春明通过系统获取的显象管优化与信号稳定技术,持续推动业务转型。

与此同时,韩春明正推进电子厂筹建计划,实现从维修到制造的战略升级。这一布局早在其规划之中,维修业务实则为技术积累的关键阶段。

随着新型外置天线的普及,维修铺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长期维修各类设备,他们对结构和原理了如指掌。

短短两年间,维修铺已具备转型生产的基础条件。

韩春明迅速锁定了目标产品——电视机。

这是必然的选择。

在维修铺积累的技术中,收音机和电视机最为成熟。

但韩春明清楚,收音机的市场虽仍有一段繁荣期,

可随着经济开放和科技进步,

它终将被电视机取代。

而电视机的黄金期,还将持续近三十年。

面临的阻力不容小觑。

首要难题便是官方审批。

尽管市场逐步放开,

但工业领域的准入仍受严格管控。

此前,化肥厂因农业领域监管模糊,

让韩春明找到了突破口。

但金坷垃化肥厂的崛起,

冲击了四九城及周边国营化肥厂的生存,

引发大量投诉。

虽因徐仲明的调研文章,

这些投诉被平息,

却也引起官方对其他领域的警觉。

改革势在必行,

但步伐过大,

难免引发顾虑。

毕竟,这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

更牵涉多方利益的平衡。

维修铺转型生产电视机的计划,牵涉到社会公平、民生保障和国营体制等复杂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推进过程困难重重。

工商部门的审批手续成为首要障碍。尽管有经委主任徐仲明从中协调,工商部门仍持谨慎态度,迟迟未对超越维修铺提交的申请作出明确答复。既不批准也不否决,只是表示需要内部讨论。

韩春明对此表示理解。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尤其是在强调集体决策的国内。但时间紧迫,徐仲明已经尽力斡旋,杨老这条线看来也走不通了。

这时韩春明想到了军方。此前他为军方设计的信号增强器方案,不仅创建了合作关系,更赢得了军方的高度重视。根据他的设计方案,军方成功研制出多种信号增强模块,并邀请他参与测试。建议均被采纳,使军方在、卫星及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升了近十年。

这个突破性的成果,或许能为当前的审批困境找到新的突破口。

韩春明在军界声名鹊起。

尽管再三婉拒,军方仍授予他研究所客座教导员的头衔。

不是研究员,而是教导员。

这一细节,足见军方的器重。

尤其那位被称为”三老”的军政元老,得知韩春明志在商界后,

直接向他表态:日后若遇难题,可随时寻求帮助。

既有这般承诺,

韩春明自然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位贵人。

不过,

虽得对方首肯,

空手登门终究不妥。

毕竟对方是位传奇人物。

思忖再三,

韩春明决定备份薄礼。

至于礼物内容,

他很快有了主意。

再次踏入万宝阁,点开科技板块,

购置一项技术专利后,

韩春明胸有成竹地退出系统。

这份礼物呈上时,

想必又会在军方研究所引发轰动吧。

187 超高温特种涂料技术!

数日后,

军方内核研究所会议室内,

所有重要成员悉数到场。

众人神情肃穆,

主持会议的正是当初力邀韩春明入所的老专家。

其身旁端坐着那位白发长者,

众人目光触及这位”三老”之一的军政元老时,

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敬意。

这位戎马倥偬的传奇,

早已成为军方的精神象征。

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主持会议的长者轻咳一声,开始发言。

他并未直接说明议题。

而是以异常郑重的口吻,重申了军队的保密条例。

字字铿锵,将保密条例逐条宣读完毕。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离石游记 大荒:神途 开局凡品灵根,我的修仙开挂啦 一亩仙田百倍速,我从杂役苟成仙 误嫁豪门:总裁的复仇工具 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 快穿:万人迷又被病娇强取豪夺 四合院:我的媳妇酷似刘天仙 逆断星河 穿进ABO后,我成了大佬心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