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
当他用升级后的随身博物馆修复完所有藏品时。
发现账户里还剩一百多万兑换点。
想着许久未抽奖了。
便兑换了一次抽奖机会。
没想到这次竟然中了头彩。
抽到一件从未出现过的五级奖品。
一套半自动化化肥生产设备。
说明书显示这是八十年代中期国际顶尖技术。
这份意外之喜。
让韩春明灵光乍现。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来。
农村公社化模式也快走到尽头。
家庭联产承包制就要登上舞台。
今年以来韩春明清楚感受到。
政策管制正在逐步放宽。
各类食品加工作坊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这些迹象都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既然如此,化肥厂项目就该提上日程。
毕竟前期筹备就需要两个月。
再加之首批产品的生产周期。
时间应该刚刚好。
唯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缺口。
好在最烧钱的生产线已经到手。
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这些支出。
就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了。
虽然最近赚了些钱。
但现有资金还是捉襟见肘。
一来统一思想,二来拉杨华健和毛地图入伙。
第二点,就是资金和资源的筹备!
183 金坷垃高效化肥!
茶室中。
韩春明神情格外严肃。
杨华健三人也逐渐平静下来。
他们深知韩春明的为人。
经过上次收购鸡蛋的经历,
他们对韩春明充满信心。
虽然起初觉得难以置信,
但既然是韩春明提出的方案,
必然有其道理。
难道……
三人隐约猜到了什么,
心跳不由得加速。
见他们的反应,
韩春明明白他们已经有所察觉。
时机已到,
他直截了当地说道:”方案就是这样!”
”化肥厂的生产设备,我已经有渠道弄到一套!”
”技术问题也不用担心!”
”现在最关键的是两点——”
”人手!”
”资金!”
说完,他目光扫过三人:”怎么样?”
设备已经解决了?
技术也没问题?
这番话让杨华健三人震惊得说不出话。
这些原本是他们最担忧的环节,
韩春明竟然全部安排妥当。
天!
他到底用了什么办法?
三人见韩春明没有细说,
知道其中必有隐情,
不便多问。
只能顺着思路,
在脑海中快速盘算起来。
沉默良久。
涛子率先打破沉默,“大哥……我能有今天……全靠您!这化肥厂……我豁出去了!”
他掏出自己的存折,重重拍在桌上。
“这是我从去年攒到现在的积蓄,一共三万多!”
“全都投进去!”
三万多元。
韩春明不禁眯了眯眼。
好小子。
涛子可真能攒钱。
估计是把家底都掏空了,平时舍不得花一分。
另一边。
见涛子如此干脆利落。
杨华健和毛地图也坐不住了。
杨华健拍案而起,“算我一个!”
“我手头比涛子宽裕些!不够还能找老爷子支持,凑个十万没问题!”
“加我一个!”毛地图立即起身响应,“我比老杨少点,出八万!”
转眼间。
合伙的事就敲定了。
资金方面。
三人合计二十多万。
前期激活资金绰绰有馀。
后续投入。
韩春明自然没问题。
“好!”
韩春明率先伸出手。
其他三人纷纷将手叠上来。
四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化肥厂的筹备工作就此激活。
既然定了下来,四人接着商讨具体细节。
越讨论,杨华健、毛地图和涛子越是热血沸腾。
经过倒卖鸡蛋的历练。
三人早已不是当初的商场菜鸟。
提出的建议和思路都切中要害。
有些关键问题,连韩春明都没想到。
不过,这对韩春明来说并非难事。
前世能跻身商界传奇之列,
自然少不了运筹惟幄的本事。
眼前这三位尚在摸索阶段的伙伴,
应付起来简直易如反掌。
见韩春明对每个问题都成竹在胸,
杨华健三人最后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日暮时分,
四人才踏出茶室。
尽管商议了整整半天,
众人脸上不见倦色,
反倒神采飞扬。
杨华健、毛地图和涛子斗志昂扬地挥手告别,
按韩春明的安排各自筹备去了。
支开众人后,
韩春明瘫在茶室沙发上小憩。
创业初期果真劳心费力。
若在从前,
凭他亲手打造的成熟团队,
莫说区区化肥厂项目,
即便规模再大十倍,
也无需他事事躬亲。
眼下只盼这几个小子尽快独当一面。
闭目养神片刻,
他调出系统进入万宝阁,
径直点开科技分类。
先前对杨华健他们宣称技术配方俱全,
不过是权宜之计。
倒也不算全然扯谎——
那些化肥专利配方,
确实深藏在他记忆中,
随时可以提取。
只不过……
得先通过系统兑换罢了。
万宝阁的科技类目里,
可不只有尖端技术,
这类产品的专利配方同样位列其中。
韩春明早已做过初步筛选。
很快,他锁定了一份名为【金坷垃特效化肥】的配方资料。
”金坷垃”这个名称仿佛带着奇特的吸引力。
系统说明显示,这是对九十年代海外畅销化肥的改良版本,属于多功能增效肥料。
其特点是适用性广——无论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是蔬菜种植,都能显著提升产量。同时生产工艺简单,环保指标优异。
综合考量后,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唯一的缺点是价格高昂——单是专利配方就标价80万兑换点。
但想到投产后既能盈利又能持续获取兑换点,韩春明便不再尤豫,当即完成了交易。
获得配方后,厂房问题提上日程。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杨华健——因其父在商业系统任职,想必有人脉资源。
事情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不到一周,杨华健就传来好消息:在四九城郊的大兴镇,恰逢一家国营化肥厂濒临倒闭。
该厂主要生产设备已移交第三化肥厂,剩馀空置厂房和下岗工人成为当地 的负担,涉及数十个家庭的生计问题。
得知有人愿意接手,尽管政策尚不明朗,但考虑到近年来的宽松趋势,当地负责人当机立断达成了协议。
韩春明签下一份长达二十年的厂房租贷协议。
不过对方提出必须接收原有员工的条件。
对于这些工人,韩春明起初并不想全部留下。
如今吃大锅饭的制度容易养懒汉。
但经过调查,他发现这家工厂早已停产多时。
这些工人也是苦日子过怕了。
既然知道怕——
事情就好办了。
管理本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
权衡利弊后,韩春明最终点了头。
至此,场地、设备、技术、人力全部到位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184 改革春雷炸响,金坷垃供不应求!
东风来得比预期更快。
十一月。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
金坷垃化肥厂正式挂牌投产。
碍于政策尚未明朗。
所有工作都在低调推进。
受限于单条生产线和资金短缺。
在韩春明眼中产能实在有限。
开足马力生产整月。
库存也不过几百吨规模。
这些产品全部被囤进仓库。
十二月。
随着重要会议落幕。
仿佛一夜之间。
改革春风席卷全国。
作为首都的四九城。
自然成为政策落地最快的地区。
最显著的变化是——
农村包产到户如火如荼展开。
家庭联产承包制正式登场。
虽值寒冬腊月。
却挡不住农民空前的生产热情。
市场上,一片喧嚣混乱的景象。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
金坷垃化肥在条件成熟后,正式上市销售。
起初,销量并不理想。
但韩春明针对农村市场制定的销售策略开始发力。
凭借之前在维修铺锻炼出来的宣传团队,
在gg宣传方面,
整个四九城无人能及。
这支队伍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农村,
gg内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比如“用了金坷垃,亩产一千八!”、“买金坷垃,一袋顶两袋!”、“没有金坷垃,种地都白搭!”
甚至还有各种改编的童谣……
……
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刚开始时,
差点让杨华健他们看傻眼。
恨不得撬开韩春明的脑袋瞧瞧,
里面到底装了什么,
竟能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却又效果拔群的招数。
对此,韩春明只是淡然一笑。
这些宣传手法,
再过十几年,就会成为农村最常见的营销方式。
至于那些gg词,
则是韩春明借鉴了前世正版“金坷垃”
只不过,前世的那些gg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而他手里的金坷垃是系统出品,
效果货真价实。
所以,韩春明才敢放心使用这些gg语。
这些标语一经推出,
果然引发了热议狂潮,
迅速在农民群体中传播开来。
在全面宣传铺开两天后,
金坷垃化肥正式投放市场。
韩春明采取店铺直销与乡村代销点结合的策略。
原先组建的运输车队此时派上大用场。
一车车货物持续不断地送往各个村级代销站。
这种直达田间地头的供货方式。
完全超出许多农户的想象。
国营化肥厂面对这种新型销售模式措手不及。
他们仍固守公社统一采购的老观念。
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公社早顾不上这些事务。
眼看冬小麦已冒出嫩绿新芽。
正是首次追肥的关键时节。
虽然农民对金坷垃化肥仍存疑虑。
但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
不少人开始动摇。
何况。
现在送货到村。
价格比国营厂更实惠。
先少买点试试。
首批尝试者购肥施肥后。
尽管冬季作物生长缓慢。
但多年集体耕作透支的地力。
此刻如饥似渴地吸收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