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昊,小昊。”
睁开眼眸的陈巧云第一件事就是呼唤自己的儿子,然而传来的却是肖羽的声音。
“你醒了。”
“肖!肖夫子!”
陈巧云躺在炕上,看着肖羽端着药碗走近,脸颊不由得微微发烫。
她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肖羽温和地制止了。
“不用起来,躺着吧,你才退烧,多躺会。”虽然陈巧云的高烧被肖羽一个灵力就弄好了,但是该做的样子还是得做,所以熬了点草药:“这碗药,喝了就好了。”
“肖夫子,真是……太麻烦您了。”
她声音细弱,带着病后的虚弱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赦,双手接过温热的药碗。
碗里是普通的草药,但经由肖羽的手端来,似乎都带上了别样的温度。
她小口喝着,苦涩的药汁仿佛也变成了甘泉。
“不用,都是一个村的。”肖羽摆了摆手。
“那个,小昊呢?”
“我让他去找老村长了,老村长会点医术。”
“恩……”陈巧云低声应着,心里既感激又有些莫名的酸涩。
自己孤儿寡母,若非肖夫子屡次相助,这日子不知要艰难多少。
她偷偷抬眼打量肖羽,他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仿佛照顾她们母子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就在这时,村里似乎传来一阵不寻常的喧闹声,隐隐夹杂着一些陌生的口音。
肖羽似乎并不意外,只是淡淡道:“好生休息,把药喝完。村里来了些外客,我出去看看。”
说完,他便转身出了屋子。
陈巧云望着他消失在门外的青色背影,听着远处渐渐清淅的、带着好奇与期盼的陌生话语声,心中恍然。
是了,土豆的消息传开了……肖夫子带来的“祥瑞”,终究是藏不住了。
她将碗里最后一点药汁饮尽,一股暖流仿佛不仅驱散了病气,也让她对未来的日子,生出了更多的期盼和勇气。
“这药有点甜?”
村口果然比平日热闹了许多。
“听说了吗?小石村得了祥瑞,一种叫土豆的粮食,亩产几千斤!”
“真的假的?吹牛吧!”
“真的!上石村、李家屯他们都拿到种薯了!还是小石村白送的!”
“白送?还有这等好事?为啥没给我们村?”
“听说要关系好才行,或者……得拿出点诚意?”
很快,更多距离较远、与小石村素无往来的村子坐不住了。
各村的话事人或是亲自出马,或是派了能说会道的代表,提着或多或少的“礼物”——可能是几只鸡蛋、一包粗盐、一小块腊肉——忐忑不安地来到小石村,希望能“取取经”,分一杯羹。
王婶,这位村里曾经的“头号媒婆”,在经历了数次给肖夫子说媒失败后,眼见“祥瑞”被证实,她的热情立刻找到了新的宣泄口。
她不再是那个执着于给肖羽找媳妇的媒婆了,她自动晋升为了“肖夫子神迹”与“祥瑞土豆”的头号宣传员兼权威解说。
“哎哟喂!你们是没看见呐!那地一刨开,好家伙!黄灿灿的全是宝贝疙瘩!一株下面能结十好几个!个个都比拳头大!”
“我就说嘛!肖夫子那是一般人吗?那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来救咱们穷苦人来的!”
“当初我就看出肖夫子不是池中之物!你们还不信!现在信了吧?”
“啥?仙缘?山脚下那帮杀才懂个屁!真正的仙缘就在咱们村!就是肖夫子和他带来的神豆!”
随着来找的人越来越多,石厚也遇到了难题。
村里的土豆种薯虽然还有,但也不能无限度地送出去。
他再次请教肖羽。
肖羽早已料到此事,淡淡道:“村长可告知他们,小石村存种亦有限,无法满足所有须求。然,推广此物,惠及乡里,亦是我等所愿。他们可派遣聪慧灵俐之人,来我村学习种植之法,我们可提供三五日食宿,并允其抄录《要略》。至于种薯,可由上石村、李家屯等已获赠之村,视情分及秋后收成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分润与其。我等不再直接干预。”
石厚一听,恍然大悟,心中对肖羽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法甚妙!
一来,限制了种薯的无序扩散,保持了小石村的内核地位和种薯的“价值”。
二来,将压力分担给了已经获得好处的上石村、李家屯等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无形中强化了以小石村为首的这个松散联盟。
三来,允许外人来学习,彰显了小石村的开放和无私,赚足了名声,也让种植技术能更广泛地传播。
四来,“视情分及收成”才分种薯,极大地激励了新来的村子会努力与首批获得好处的村子搞好关系,并精心种植,因为这将决定他们未来能否获得更多的种薯。
于是,小石村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每天都有来自外村的“留学生”在石根生的带领下,到试验田边观摩学习,提出各种问题。
石根生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土豆专家”,讲起来头头是道,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
石林则忙着重抄了一份又一份的《要略》。
肖羽偶尔会过来看看,对一些普遍性的疑问进行解答,但他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看着,让石厚和石根生去应对。
这些外村人吃住在小石村,亲眼看到了小石村村民如今相对安稳的生活,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有了血色,感受到了村里那种充满希望的氛围后对土豆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也将对小石村的感激和敬畏带了回去。
一时间,以小石村为中心,一张由技术传播、种薯分享、人情往来编织而成的网络悄然形成。
虽然尚未有明确的盟约,但一种以“土豆”为纽带,互利互助、共御外侮的共识正在这些村庄之间慢慢凝聚。
田间地头,农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内容变了。
“老张,你们村土豆垄起多高了?”
“李家屯的肥是那么配的吗?我们石老哥说稍微有点不同……”
“得赶紧学,学会了秋后好多换点种薯回来!”
“是啊,有了这土豆,娃们今年冬天就能少挨饿了!”
希望,如同春雨后蓬勃生长的土豆苗,在这片曾经被饥饿和绝望笼罩的土地上,顽强地、一片接一片地蔓延开来。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那个安静地坐在小石村学堂里,看似平凡的青衫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