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极为隆重盛大,整个北平城都为此赞叹,可想而知,几十年以后,依旧会有人说起苏家这场丧礼。
现在更是热度空前。
大冷天的,也不待在家里猫冬了。
各处茶馆、酒楼,甚至是路边,都挤满了凑热闹的人,嘴边里,舌头上说的都是关于苏家,关于丧礼,关于苏宁的话。
一会儿讨论这场丧礼花了多少大洋。
延伸到谁家运气好,一整年的存货都被买空了,发了一笔大财。
下一瞬,又神神秘秘的谈起那位苏淮山苏先生在国外到底干的什么,几十年就发达成这样。
又给他独女苏宁留下了多少家底。
有猜百万家产的。
很快被其他人嘘了,城东的傻子都能看的出来,光这场丧礼的置办就少说就花了几十万大洋。
苏小姐又不是傻子,会倾家荡产去办一场丧礼。
也有猜两百万、三百万的,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最大胆的那个说有千万家产,自个儿说完都摇头笑了。
这么多,怎么可能呢?
…………
对这些八卦,街边的路人关心,苏宁面前形形色色的达官贵人们面上没显露,其实更加关心。
面对这些打量和话里话外的试探,苏宁只有一个感觉——
累,心累,身体也很累。
作为“苏淮山”的女儿,她必须在灵柩前接受吊唁客人的致哀,即便只有够分量的客人才能到她面前。
其馀由苏家人代为致意。
可顶不住来的人太多,北平城的达官显贵也太多,民国的丧礼也太折磨死人的子女了。
一个上午,苏宁数不清自己鞠躬了多少次,又和多少大人物说了话,只觉得腰腰断掉了,喉咙也干的不行,脑子也要炸了。
偏偏场合还不允许她休息喝水!
无奈之下,她开启了“省电模式”,神情冷淡肃穆——俗称板着脸,不管那些人说什么,话中有什么深意。
一概当做不知。
只鞠躬以示回礼,其他什么也不说。
不得不说苏家人也很给力,对这些人歉意满满的解释:“谢您屈尊莅临,家中侄女/堂姐实在过于哀痛,以至于难以回话,我在此代为还礼了。”
话说到这份上了,就算有不满的也不好说什么了。
本来,此时就极为推崇孝子孝女,人家父女情深,丧礼上悲痛到顾不上他们好象也正常哈……
正常个屁。
这些大人物,日常都是被捧着,何曾受过这样冷落。
有些人性子宽宏能理解,有些不能理解的,明面上不说背地里也说小话呢,和熟人凑到一起私底下说话。
大多是说苏宁太过冷傲,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殊不知,强龙不压地头蛇,以后定会有亏吃。
不过,也有人反驳。
比如大厅左边一个戴帽子的中年人,摇着头对刚批判苏宁的友人道:
“且不说这是她亲父的葬礼,哪有在丧礼上热情的,那才是不孝顺,再说了,就算这位真是性格太傲气,也有的是傲气的资本。”
“哼,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这年头可不是光有钱就能吃得开的。”
“谁说她只是有钱……”停顿了下:“她是大大的有钱。”
耍了个俏皮,才解释道:
“你说的也没错,光有钱吃不开,还容易被当政的盯上,可妙就妙在,这位苏小姐不光有钱,她的钱和关系还都在国外!”
“她敢这么嚣张,这么砸钱,最重要的是连汇丰都配合着帮忙,谁知道在国外这位有多大能量?”
旁听的人也点头。
心中生涩,是啊,这年头谁不怕外国人呢,他们怕,当权的那些人更怕。
又怕又倚仗,一个个都想和外国拉上关系。
苏宁手上有大量外汇,还能指挥得动高傲的汇丰,场上十有八九的客人都晓得这些消息,多半也是冲着这个来的。
为了赚钱,为了好处。
区区几个冷脸又算得了什么?
这时,戴帽子的那个又说了:“当然,现在还没人和苏小姐搭上关系,是否能借到国外的力也是未知数。”
“所以说这位聪明,聪明就聪明在来北平没多久,地方还没踩热呢,就下手柄简局长给用钱砸的死心塌地了。”
提起这茬,人人都心领神会。
谁不知道简仁前段时间的狼狈,都知道他是个倒楣的替罪羊,脖子都绕了半圈绳子了,生生碰到了苏宁。
一下子峰回路转。
不仅不用死了,有了苏小姐大笔的银子开道,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当然,苏宁也不亏。
没简仁这个警察局长的震慑,她露富没多久,城里那些小偷小摸,亡命之徒,就该成群结队的找上来了。
“一个警察局长也不算太大的官儿,她初来乍到的,和气些才能搭上更多关系。”
话听起来酸酸的。
闻言,戴帽子的来劲儿了:
“谁说苏小姐没其他关系了,她家老辈子就是北平的,几十年前的苏家也是赫赫有名,世交、老亲也有些还在呢。”
伸手点了点苏宁后头的苏家一家人。
“诺,这几个就是苏家留在北平的那一支。”
“之前落魄的不成样子,那些老关系自然不搭理,听说连女孩定下的未婚夫家方家都不冷不热的……”
不怪他偏题了,实在是感慨。
说实话,苏家他是不嫉妒的,血脉天生的,要嫉妒也嫉妒不来不是,可方家本该要落魄了的,偏偏运气这么好!
物以稀为贵。
苏小姐就这么一个堂妹,看在她的面子上也少不了拉拔方家吧。
该死的,那得多少好处啊。
其他人也想到这里——能来这的都消息灵通,至少知道方家这桩美事,为此说的话也酸溜溜的。
“方家生意是不成了,方家少爷听说是在国外留学的才俊,勉强也算配得上苏小姐的堂妹。”
“哼,他算什么才俊。”
这人知道的更多,爆料道:“又不是公费留学,听说是搭上了外国人的关系,走门路去上的大学,就这还在预科读了两年才跟上进度呢?”
“这是真是假,你怎么知道的?”
“我堂姑姑家的孙子公费留的学,和他一个学校,怎么不知道?”
都是熟人,记得他是好象有个亲戚在国外留学,于是点头默认了他话的真实度,却又有一人提出质疑:
“方家都快不行了,要真有外国的硬关系能推荐留学,他们还能为着几万外币上蹿下跳?”
“我看,不知道有什么鬼祟勾当!”
在场人一呆,觉得很有道理。
此时,还是那个戴帽子的人果断拉回了话题:
“好了,管方家怎么样呢,又不关我们的事,想这么多干什么。”等真有事了他们再来落井下石嘛:
“还是说回苏小姐的事儿,总之,你们都瞧着吧,苏家曾经的那些人脉老亲会自动找上来的。”
许是为他的话作证,苏宁那边情况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