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
外头等着十几个人,站的笔挺,一点声音也没发出来,让不知情的人见了,绝不会想到几天前,这些还是街面上耍凶斗狠的混混。
“苏小姐,车已经准备好了。”
打头的人长相清俊,扬起笑飞快迎了上来,自然又妥帖的接过她手中的包,小声的说起情况来:
“路面的冰都清的差不多了,沿路都是北平各家的路祭棚子,按照您的吩咐,接三的仪式一刻钟前已经开始。”
接三,就是为亡魂准备去阴间的引路仪式,“苏淮山”死在国外,算是客死他乡,这个仪式必定要大办特办。
苏宁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从进城开始,每个路口都安排好了,成车的纸人纸马接引,还有名僧名道诵经引路。
说起来简单又不简单。
要在固定的时间,统一焚烧纸人纸马,僧道诵经,有一处出了差错就毁了,还要兼顾打点上下,不让路人冲了仪式……
种种事情,繁琐难办。
主导者若非有超强的统筹调度能力,绝不能仓促间办好,苏宁满意点头,对眼前人露出一个浅淡的笑容:
“事情办的不错。”
简单的几个字,其他人听到却好象天上下红雨一样不可置信——这是苏宁第一次表扬手底下的人。
何况这个人前儿才来,算是新人,来路还那么尴尬,却把他们这些先到苏小姐手底下的人比下去了,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纷纷忍不住投以各色目光。
“您谬赞了,都是卑下该做的……”
“我说不错就是不错,记住了,我不喜欢别人反驳我,不管你是谦虚还是什么,念在初犯,下不为例。”
苏宁声音冷淡下来,打断了他的话。
“……卑下明白了。”
新人,不,林森脸上连尴尬都没有好象一点也没放在心上,系统冒出来的奖励提示却让苏宁知道并非如此。
喜怒不形于色。
不愧是原着中被描写为天生的政治高手。
他当主角的篇章也是原着最爽的部分。
年纪轻轻,起点低,却能在民国风云变幻的官场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春风得意步步高升。
能做到这般,他当然有两把刷子,原着中好几次写他化腐朽为神奇,将不可能办到的事硬生生办到。
这么强的办事能力。
苏宁几乎没怎么尤豫,就决定把人收下来干活。
还有一点,最恨老板的就是员工,他连特意为富不仁都省了,根本不怕他爆不出奖励——一箭双雕。
想想都美得很。
捞到这个主角的经历还很戏剧化,上次从苏家回来,路遇一群假警察查车。
假李逵撞见真李逵。
结果自然不用说,一个都没跑掉全被抓进了牢里吃牢饭。
三拳两棍下去全都招了。
这么想到这个法子的,骗了几个人,领头的是谁,还有没有遗漏的同伙,一五一十秃噜了个干净。
林森也是倒楣,本来待在老巢也不至于被一网打尽,谁让简局长发了真火,底下人前所未有的卖力。
硬是把人从被窝里逮出来。
苏宁见到他的时候,大冷天的穿着单衣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流,双手反剪在后头被吊在房梁上,脚尖虚虚点着地。
被放下来的时候瞬间就瘫了。
可想而知,要不是苏宁次日听简仁说起给团伙出这个缺德主意的人叫林森,想起这位原着某卷主角来,他是死是活都不一定。
民国的警察局可不是善地!
确定没找错人,苏宁打了声招呼就把他带走。
在旁人看来,就是这小瘪三祖坟也不知道埋在什么风水宝地,冒犯了苏小姐得罪了简局长,不仅没事儿还他娘的因祸得福了?
一飞冲天成了苏小姐的下属,还把丧礼上一些重要的事交给他去办,根本不怕他办砸似的。
让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这小子凭什么?
其实,林森本人也搞不清楚,直到现在他脑子还发懵呢,走路都轻飘飘的,心中百般不解。
虽然他素来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只差伯乐赏识就能飞黄腾达,苏小姐眼光超群选中了他是理所当然。
可也太快了点。
稍微愣神,苏宁已经快到车边了,他连忙快走几步抢先到车前,右手拉开车门,左手挡着上方,弯腰道:
“您请上车。”
见此,其他人暗骂谄媚,又懊悔自己没能抢先一步去做,有心些的则牢牢记住林森的举动——
以后也要这么讨好苏小姐。
苏宁优雅上车,林森无比自然的跟着上了副驾驶,拉低车窗吩咐道:
“这辆人已经够了,你们都去后面的车吧,别愣着了。”
其馀人:……好会争的贱人。
…………
拐过弯,到了外面大路上。
震天的哀乐和诵经声远远传来,随处都飘荡着烧纸钱的烟火味儿,冲天的烟柱让人以为是哪里着火了。
可粗略一数,天上足有几十上百道烟柱,笼罩北平城各个地界儿。
总不可能全烧起来了?
答案不远,苏宁随意往外一看,映入眼帘的是巨大三层纸扎西洋公馆,里头还有丫鬟、管家,面目栩栩如生,几乎让人看不出是纸人。
有房子当然少不了车。
马车、小汽车、黄包车……古今中外的车辆一应俱全。
这些纸扎的玩意儿堆在一起,随着和尚道士的念经声丢入火中,飞速燃烧化成灰烬,浓烟冲天而起。
不时有人用盆往外丢白米、红枣、豆子,用苏宁听不懂的声音喊着什么,还有人拢起小火圈烧“金条、银条”。
“这是在唤魂。”
林森察觉到苏宁的好奇,解释起来:
“不仅是唤苏先生的魂回来,还是让地府的引魂使们知道,有亡人要接引了,这些米粮金条,便是准备的路费。”
“路费给的越多,亡魂去地府的这段路就越好过。”
言下之意,不给钱的就不好过。
苏宁心中感叹,这地府和人间怎么都一个样,有钱就什么都好办,没钱的只能苦哈哈。
很快到了地方。
胡同口开始用白绸子、竹子扎了一整条丧棚,上头写着丧主,各处送来的挽联迎风招展、遮天蔽日。
上头俱是当世名家的真迹。
苏宁的车才停下,各处打听的人飞速跑回去报信——丧主终于到了,要吊唁的客人可以上场了。
不多时。
办丧宅子的不远处车流成群,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