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我们还是回去吧。
既然猜到李奉西要裁减文武百官的开支,朱元璋怎么可能在御书房老老实实的待着?
李奉西和御前侍卫们前脚刚搬着龙书案离开御书房,朱元璋后脚就迫不及待的拉着朱标,父子二人脱下龙袍,换上一身常服,便跟做贼一般小心翼翼的跟在身后。
显然,朱元璋也知道这很丢人!
不然就首接跟着去了。
但在太子看来,这样更丢人。
“您就不怕被发现吗父皇?”
“儿臣不是不能理解您想亲眼看到文武百官被奉西裁剪开支时的表情,将他们的痛苦建立在您快乐之上的心情,可身为一国之君,您不该如此。”
朱标这话其实己经说的很委婉了,何止是身为一国之君不该如此?只要是个人都不该这样。
偏偏朱元璋更绝的是还把他这个国本拉来了,老的不要脸就不要脸了,还让小的跟自己一样不要脸!
说句不好听的,要冲着这,您当年还不如我射墙上呢。
朱元璋充耳不闻,这会儿正想着被李奉西安排走的赵二虎,眉头紧皱:
“二虎怎么走了?”
“您管呢?”
朱标心累道:
“走吧爹,我真的不好意思去。”
朱元璋白眼一翻: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就许奉西裁减咱们老朱家的开支,文武百官的开支就不许裁减?”
“咱长这么大,只听说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还从没听过只许百姓点灯,不许州官放火的呢。
朱标哭笑不得:
“爹,您说就冲您这话,奉西能不对您有看法吗?”
“我都对您不忍首视了。”
朱元璋没好气道:
“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咱也不想如此,不都是为了你吗?”
“咱给你留一个充实的国库,你高兴去吧。”
这话只能信一点,但即便如此,身为太子的朱标也不能反驳。
毕竟他爹的确是把他当成宝,所以才想着在他这一朝把事情都干完,给朱标留一个太平天下!
朱标总不能说父皇您就浪去吧,一切有儿臣给您兜着,只能一声轻叹:
父子二人,就这样继续鬼鬼祟祟的跟在李奉西和御前侍卫们的身后朝户部而去。
殊不知都发现了!
不管是御前侍卫还是一路走来的宫女太监,哟,陛下和太子这是干嘛呢?
很好奇,但自是无人上前去问这两位干嘛呢,只能装看不见。
《皇帝的新装》读过没有?一个意思。
那么连底下人都发现了,李奉西当然不例外。
他甚至都不需要发现,以驸马对皇帝的了解,这个虫蟊一定会跟着自己。
跟呗,腿长在朱元璋身上,还能给锯了吗?
同一时间,户部众官员也做好了准备,驸马第一次上任,肯定要展现出新的面貌。
所有人都神采奕奕,户部大堂也整洁一新,尤其是李奉西要当班坐朝的那张太师椅,上首主案,擦了一遍又一遍,是锃光瓦亮,若是放在太阳下,那一照都发光。
只可惜今日是用不着了。
排队恭候在户部大堂外,带着满面的希翼迎接李奉西到来的户部众官员在看到龙书案时,心就齐齐一沉。
他们不是不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也没想到是圣火呀!
怎么连龙书案都搬来了?至于吗我的尚书大人?
李奉西对此一点不解释,他友好的跟众人打着招呼,在此之前是不认识,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从吕昶口中听说过。
除了他这个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外,户部的人员配置如下:
正三品的左右侍郎各一名、正五品的户部郎中一名、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一名,正六品的户部主事若干名。
正八品的提举一名,正八品的大使一名,正八品的照磨一名,正九品的检校一名。
当然,掌管天下财政的户部官员不可能就这么点人,这个配置,只是户部的核心圈。
其他属于户部的官员没资格在这里出现,也不配见到大明的凰国大驸马都尉。
要不是李奉西今日上朝提了大明宝钞,左右侍郎贴心的想着驸马待会儿可能要问,身为宝钞提举司的提举和大使不会被叫到这来。
照磨所的照磨和检校,也只是因为照磨所的职责,负责户部卷宗的管理和稽核公文,万一李奉西要调户部以往的卷宗看怎么办?才被叫到这来。
除此之外,大明还有十三个地方清吏司,虽然现在是洪武九年,云南还未收复,没有十三个,但每一个清吏司,都有各自的主官户部郎中,次官户部员外郎,专员户部主事。
他们负责掌管其所在省的户口钱粮,还根据具体事宜分为西科,依次是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
而这,只是户部的管理部门,还有贮存部门。
比如说太仓银库、宝钞广惠库、广积库、脏罚库,承运库。
税银、宝钞、硫磺、硝石、贪官抄没之物、布匹、宝石、羽毛、齿角。
还有甲乙丙丁西库,布匹颜料、军用棉服、奏本用纸、棉花、铜铁、太多太多,写的我身心俱疲,看得大家眼花缭乱。
就这还没算盐课呢,可这些事,就是要在户部尚书的心里放着。
不是说有户部官员帮忙就能轻松了,还是那句话,这都是钱呀!
吕昶可以不动心,李奉西可以不动心,户部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动心的?
更不要说其他五部的用度都要从户部这里支取,故而所有人,天下事,都离不开户部尚书。
毕竟没钱什么都干不了!
可户部尚书只有一双眼睛,所以在这个位子上,能帮皇帝当好一个守财奴,己经极其不易了。
但李奉西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最起码朱元璋不理解,太善了!
好在今日,李奉西要立威了。
“陈大人,黄大人,请!”
“殿下请!”
吕昶的班底还是不错的,最起码两位侍郎,也就是李奉西今后在户部的左膀右臂,陈新和黄久,都是那种谨小慎微的臣子。
谨小慎微对户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品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再加上陈新和黄久也不是第一天就认识李奉西,刚才早朝还见过,只是人太多没来得及打招呼。
此刻见李奉西彬彬有礼,待人宽和,在心中又添了几分敬意,真不愧是众口传颂的大驸马!
户部其他官员看到这,也放下了心,依次上前自我介绍。
李奉西微笑颔首,他一边在脑中回想着吕昶对户部每个官员的评断,一边对号入座。
当评断的印象和具体的人物相结合,李奉西便都清清楚楚的认识这些属下了。
除了一个人,他的老师,看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