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素缟出征(1 / 1)

第369章 素缟出征

崇祯十一年九月秋,清军两路大军正式出征伐明。

根据以往入塞的经验,清军避开了重兵把守山海关防线,决定从相对薄弱的长城沿线寻隙而入。

经过一番考量,皇太极最终选择的突破口,是位于密云东北方向的墙子岭和迁安西北侧的青山关。

其中,岳托率领右路军走墙子岭,多尔衮率领左路军走青山关,准备从两面突破。

尽管八旗兵锋正盛,但作为前线统帅的岳托与多尔衮,却表现得十分谨慎。

前不久在宣大吃的亏记忆犹新,他俩生怕再撞上如同宣大明军一样死战不退、寸土不让的硬骨头。

加之此次入关地点均以险峻着称,更让清军两位主将不敢有丝毫怠慢。

尤其是岳托面对的墙子岭,素有“墙子雄关”之称。

墙子关城依山而建,墙体多以千斤巨石垒砌,高逾两丈五尺,厚达一丈三尺。

城楼砖石结构,巍然耸立,堪称固若金汤。

关隘北侧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崖壁上蜿蜒竖立着超过一里长的边墙。

城墙上雉蝶分明,黑洞洞的炮口遥指关外,烽火台高耸,俨然是一套完整而严密的防御体系。

清军之所以选择从此处入关,主要还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

只要大军能破墙而入,便能以最快速度威逼大明京师。

出于谨慎起见,岳托并未贸然发动总攻,而是先派出了几支先锋,试图查找防线弱点。

等探清了明军守备的虚实,再做打算也不迟。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探就捅了个大窟窿。

清军的先锋竟未费一兵一卒,便轻易越过了边墙,路上并没受到任何抵抗。

消息传回后方,岳托只感到难以置信,生怕中了埋伏。

于是他连忙下,让后续部队谨慎跟进,逐步扩大探查范围。

五里、十里、十五里外,无论是高山隘口还是相对平坦的谷地,清军探马竟皆如入无人之境!

预想中的激烈抵抗、烽火传讯、明军援兵————一样都没出现。

边墙内外,安静得令人心慌。

这可把岳托给搞蒙了,不敢轻举妄动:“莫非是空城计?”

“又或者明军早就得知了我大清入关的消息,此时正藏在暗处,准备发起突袭?”

无奈,岳托只能把大量塘马撒了出去,像篦子一样在周边的山岭沟壑中反复搜寻,企图找出隐藏的明军伏兵。

这一找,便是整整三天三夜。

清军探马折腾得人困马乏,却连明军的一根毛都没发现。

望着眼前这座不设防的“雄关”,岳托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守军到底去哪儿了?

按照常理,此等要冲,至少应有一位总兵或参将,率三千以上兵马驻守,严阵以待。

可如今竟空空如也,让人心里直发毛。

直到事后他才了解到,这次大清入关能如此轻松,完全是因为一个巧合。

此时,肩负守土重责的蓟镇总兵吴国俊,并不在关城之内,而是在后方大营里推杯换盏。

监军太监邓希诏正在举办寿宴,几乎整个蓟镇有头有脸的将领,正齐聚后方,为这位“邓公公”祝寿。

不仅武将如此,连身为蓟辽总督的吴阿衡也在其中。

一文一武两位蓟镇最高长官,喝得是酪酊大醉,全然不知鞑子已经摸了过来。

当听到清军破关而入的消息时,这两个蠢货依然还在醉生梦死,神志不清。

也不知道是酒壮怂人胆,还是害怕失地陷城而被皇帝砍头。

总督吴阿衡在惊慌失措中,勉强点起了六千兵马,赶往墙子岭前线支持。

可此时为时已晚,清军主力已经越过了边墙,并且还扫清了外围的堡寨。

失去了坚城依托,仓促迎战的明军毫无悬念地一触即溃,数千兵马全军复没吴阿衡本人也在乱军之中被杀,勉强算是力战殉国。

与此同时,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大军也干分顺利。

青山口原本是有守军的,但得知墙子岭失守的消息后,守军都被调往了前线增援,致使门户洞开。

多尔衮几乎是兵不血刃,便从容破关而入。

至此,被寄予厚望的长城防线再次被破,两路清军迅速在京郊的通州顺利会师。

岳托与多尔衮见面一合计,回想起在宣府的遭遇,又对比此次入关,不禁恍然大悟:

原来宣府只是个意外,大明还是那么拉胯,从未改变!

那还说啥呢,抄起袖子干呗。

再无顾忌的清军,彻底放开了手脚。

为了把皇太极的放血战术贯彻到底,会师后的清军又迅速分为八路,向南席卷而去。

其中,右翼军沿漕运命脉大运河一路向南,左翼军则沿着太行山麓烧杀抢掠;

中间六路则铺开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纵横弛骋,狂飙突进。

清军铁蹄所至,烽烟四起,无数城乡惨遭蹂,财物人口尽数被掳。

十月,良乡、涿州陷落;十二月,平乡、沙河等八座城池接连被克————

直到此时,被打懵了的朱由检才如梦初醒,连忙下旨京师戒严,并火速传令天下兵马入京勤王。

他下令征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关,命巡抚方一藻、朱国栋、陈祖苞等人分守关外;

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猛如虎即刻率部驰援;

另调青州、登州、莱州、天津等处水陆兵马,包抄清军右翼;

命总兵刘泽清率山东兵阻击清军前锋;太监高起潜领兵支持各战场。

可天下兵马看似云集京畿,但诸军互不统属,号令各自不一。

烽火照京师,还需帅臣砥柱中流。

如此规模的勤王大军,急需一位能威服众将、统筹全局的帅才。

危难之际,朱由检又想起了他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一卢象升。

可眼下却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卢象升此时已经卸任了宣大总督。

早在今年四月,其父卢国霖远赴阳和探视儿子后,于返乡途中不幸去世。

五月,噩耗传至军中,卢象升如遭雷击,悲痛欲绝。

他连续上呈七道奏疏,恳请辞去所有官职,回家丁忧,为父守孝三年。

接替他位置的,则是前任宣府巡抚陈新甲。

巧合的是,陈新甲此时正因为母丧,同样处于丁忧期间。

因为杨嗣昌举荐了陈新甲,于是朱由检便下旨,命陈新甲夺情起复,并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

卢象升这边刚刚与陈新甲办完交接,换上了粗麻丧服,正准备踏上回乡之路。

可偏偏就在此时,清军入寇的消息传来了。

陈新甲的军事能力朝野皆知,当年大凌河之战惨败,他便是责任者之一,还因此被革职。

后来全靠监军太监保举,才得以复起,并一路升至宣府巡抚。

让这样一位素有“败绩”前科的官员,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无疑是将社稷安危置于险地。

万般无奈下,朱由检只好再次下旨,强令一身素缟的卢象升暂时留任,并火速率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入卫京师。

为了表示隆宠,他再次赐给了卢象升尚方宝剑,并命其总督天下援兵。

但卢象升去意已决,他接连上疏,无论如何也要回乡为父守制。

他在奏疏中痛陈:“臣本非统军之才,只是凭一颗忠心办事,也从不推辞危难。”

“但自臣父猝然离世,长途奔丧,悲痛已极,致使精神涣散,身体状况早已大不如前。”

“更何况,臣如今还在身披重孝的守制之期。”

“以此不祥之身高居三军统帅,不仅观瞻不雅,更唯恐导致军令不灵,士气不振。”

言语间字字血泪,情理交至。

卢象升并非畏战,而是朝廷规矩本就如此,亲人离丧就得丁忧。

再加之以“哀毁之躯”统帅大军,于礼不合,于军不利。

可对于卢象的恳求,朱由检的态度只有一个:

置之不理,留中不发。

君父君父,君还在父之前,为了抵御外侮,只能牺牲一下臣子的孝心与个人名誉了。

为了防止卢象升被逼急了带兵哗变,崇祯又安排了杨嗣昌居中统筹,严格控制卢象升军队的粮饷供应,并派遣高起潜为监军,在军中盯住卢象升。

君命难违,父丧未葬。

卢象升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矛盾之中,他甚至还一反常态,对身旁的亲信抱怨了起来。

“某与高监军、杨本兵三人家中皆有丧事,具为不祥之身也。”

“为人子者,若不能尽孝,又何谈忠君?”

“高起潜可以暂且不谈,可杨嗣昌身为枢辅,非但不丁忧守制,反而稳坐中枢。”

“他如今举荐我,不过是想让我来分担舆论指责罢了!”

“他日见之,必定当面责之!”

可抱怨归抱怨,皇帝的命令还是不能违背的。

卢象升别无选择,只能穿着一身素缟,踏上了勤王之路。

十月初四,随着清军主力纷纷南下劫掠,京师压力骤减。

朱由检立刻在建极殿的平台上召见了卢象升。

时值深秋,紫禁城内早已是朔风凛冽,草枯霜白。

卢象升一身缟素,在秋风中显得十分疲惫。

看着眼前面容憔瘁、眼带血丝的臣子,皇帝不禁有些动容。

他先是温言慰勉了几句,肯定了卢象升的忠勇之心,随后又话锋一转,透露了自己的内心倾向。

他希望能与清军议和,并嘱托卢象升护卫京师,等东虏自退即可,切勿轻易与鞑子主力决战。

卢象升闻言心中一惊,立刻从这番话中嗅到了危险的信号。

眼下鞑子正在北直隶肆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要是此时朝廷与清军达成和议,那么战败失地、纵敌蹂的罪责,将由谁来承担?

这么多身首异处的百姓,这么多损失惨重的权贵,他们的气该往哪儿撒?

皇帝是君父,无人敢指摘;朝廷代表国家体面,亦不可轻侮。

算来算去,唯有他这个手握重兵的“总督天下援兵”,正是最理想的替罪羔羊。

“此非袁督师旧事乎?!”

一个可怖的念头瞬间闪过脑海。

再看看身处环境,脚下的建极殿平台,不正是当年袁崇焕耻夺官服,锁拿下狱的平台吗?

强烈的危机感与剿贼安民的信念交织在一起,促使卢象升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虽然有些颤斗,但却无比坚定:“陛下,臣主战!”

“建虏猖獗,视我天朝如无物,铁蹄践踏京畿,屠戮百姓,此乃国耻!”

“堂堂大明,岂可向此等跳梁小丑屈膝议和?”

“臣恳请陛下,激励将士,与东虏决一死战,以雪国耻!”

卢象升早就想好了对敌方案。

他认为鞑子虽然势大,但只要集中兵力先把宁武镇、龙固关、紫白关等口子堵住,便能切断其后路。

趁此机会,再由几路勤王军齐头并进,将其前锋拦下,彻底困死在关内。

等到关宁、宣大的精锐集结完毕,便可合力把清军部队逐个击破。

卢象升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皇帝一心只想着议和,保存兵力。

朱由检闻言脸色骤变,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含糊其辞地辩解道:“剿抚都可称为御侮,和议之说,乃是诸臣所议。”

“爱卿可再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仔细商议,务求稳妥。”

不粘锅的技能再次发动,崇祯说罢便挥了挥袖子,径直离开了平台。

次日,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以及一众朝臣,在安定门召开军事会议。

会上,他再次慷慨陈词,力主抗战。

卢象升表示,清军已经凌犯天朝,为了保全天朝大国威严,大明绝不能讲和。

他言辞激烈,将主和的论调批驳得体无完肤。

眼看卢象升已经定下了基调,还站在了维护国体的道德制高点上。

在场的众人也只能点头符合,找不出任何理由反驳。

见此情形,朱由检也只能下旨,让卢象升领兵到昌平一带,准备与清军交战。

崇祯十一年十月十四,卢象升总算是领到了兵马,准备出征。

他在誓师大会上表现得非常激动,慷慨陈词,泪如雨下。

可结果没多久,杨嗣昌就亲自出城来到了军营里。

杨嗣昌开门见山,劝卢象升不要与清军激战,免得影响了议和大计。

两人随即爆发了剧烈的争吵,卢象升痛斥杨嗣昌:“文弱,岂不闻城下之盟耻之?”

“你天天想着议和,朝廷里流言蜚语如刀似剑,袁崇焕之祸岂能免乎?”

杨思昌听完脸当时就红了,他不知道该如何辩解,竟然耍起了无赖:“议计已定,朝廷人心所向。”

“公直大可以学袁崇焕,也使尚方宝剑砍我!”

卢象升听闻后更加悲愤,一把扯下头上的丧巾:“你们既不让我回家丁忧,又不让我上阵抗敌,究竟欲意何为?”

“想必日后该受剑刃之刑的是我自己,又怎么会加罪于别人?”

两人随即不欢而散。

可得罪了中枢,卢象升又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

几天后,他发现自己麾下的两万人马,陆陆续续的开始被调走。

监军太监高起潜临阵拆台,把不少官军调给了新来昌平的陈新甲。

与此同时,杨嗣昌还下令停了卢象升的粮饷供应。

事已至此,卢象升哪还能不明白,这背后到底是谁的主意?

杨嗣昌一个宠臣,高起潜一个内臣,自己只不过是来背锅的。

“既手书相阻,复调散我兵;”

“剑、印在我,咎将安归?”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斗罗:武魂蓝银草,先天魂力半级 人在奥特:开局顺走扎基人偶 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 重生之从赛伊德开始升级 龙珠:布罗利有亿点点猛 呆女觉醒阴阳眼,捉鬼续命闯阴间 柯南世界的恶魔侦探事务所 三国:一代谋圣陈渡 锦甲红颜:庶女谋凰路 重生校花的鸟,凤凰大帝涅槃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