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戊寅之变
对于江瀚而言,控扼长江固然重要,但这却不是主要目的。
他真正的目标,始终还是在广袤的北方。
熟读史书的人都应该明白,凭借南方地利割据一方容易,但想挥师北上,问鼎天下,却是难如登天。
千百年来,也有明太祖这等雄主,才真正做到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完成了由南向北的统一大业。
江瀚虽然自忖有几分胆气谋略,但也不敢妄自尊大,与布衣起家的洪武皇帝比肩。
在北方,不仅有大明最后的精锐边军,更有如狼似虎、磨刀霍霍的八旗劲旅。
如果不能提前布局,趁乱占领北方要地,等天下格局一定,再想有所作为,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因此,争夺北方才是重中之重。
他之所以摆出一副顺流而下、争夺江南财赋重地的姿态,主要就是为了施放烟雾,以便声东击西。
汉军只要东进湖广,必定会吸引明军注意力,进而将其防御重心放在长江沿线。
汉中、关中秦岭巍巍、践道险峻,处处都是易守难攻的天险。
无论是谁,想要从四川一路攻城拔寨、打穿蜀道,都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更何况如今坐镇陕西的,还是以知兵善战、治军严明着称的孙传庭。
本来江瀚早已在汉中埋在下了暗棋,届时可以里应外和,一举打通入陕门户。
但问题是,邓阳的敌后工作做得有点太过出色了,眼看着价值与日俱增。
要是仅仅为了夺取一个汉中就让邓阳暴露,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了。
因此,他才把主攻方向选在了湖广。
本来吧,江瀚也可以趁着清军入关的当口出兵。
在他的印象里,崇祯十一年清军将会第五次入关,史称“戊寅之变”。
这是个绝佳的时机,朝廷一定会把山、陕两地的明军调往京师勤王。
届时北方防务空虚,汉军便可以趁机北上,从容地夺取汉中、关中,横扫四方。
又或者再耐心等上几年,等到松锦之战爆发,明军精锐尽丧于关外时,他再顺势接过抗清的大旗,收拾旧山河。
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次清军入关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远比他记忆中更猛烈。
也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才迫使江瀚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决定提前出兵。
这场变故的源头,还得从卢象升经营宣大防线说起。
当初卢象升临危受命出任宣大总督后,便大力整饬军备,汰弱留强,使得宣大明军的战斗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不仅如此,他又利用宣大地处前沿的优势,重开互市,并从蒙古喀尔喀部手中,先后购置了两万多匹战马,极大地增强了明军骑兵的实力。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动作。
暗地里,卢象升又提出了“因卜联哈,用哈制奴”的方略。
他试图通过扶持前来互市的喀尔喀部,逐步在漠南蒙古扩大影响力,企图拆散后金与蒙古各部的联盟。
这一招,可谓是打到了皇太极的痛处。
在皇太极看来,满蒙联合是他定下的国策,也是让大清能与大明抗衡的基石,决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和破坏。
于是皇太极迅速点齐兵马,决定亲自率军征讨胆敢骚扰归化城的喀尔喀部。
当初在皇太极征讨林丹汗时,归化城便归顺了后金,成为了后金在宣大地区的前沿哨站。
而喀尔喀部这次进攻归化城,也正是得到了卢象升的暗中授意与支持,企图拔掉这个“女真走狗,蒙古叛徒”创建的据点,从而正式归附大明。
为了给蒙古盟友撑腰,皇太极可谓是下了血本,他亲率八万精骑,气势汹汹地杀向了喀尔喀部。
喀尔喀部见清军势大,不敢力敌,于是便带着部众牲畜远遁漠北,让皇太极扑了个空。
皇太极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气无处使,心中憋闷可想而知。
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他望着南方绵延的明长城,顿时恶向胆边生。
贼不走空,这是八旗劲旅历来的“传统”。
既然喀尔喀部跑了,他自然不能白跑一趟,于是便将目光再次投向了熟悉的宣大地区。
皇太极打算像前几次一样,在宣大防在线撕开缺口,入关劫掠一番,也算不虚此行。
然而这一次,他却一脚踢在了铁板上。
皇太极惊讶地发现,曾经在他眼里处处漏风、可以随意出入的宣大防线,如今竟变得如同铁桶一般!
清军的前锋部队每攻打一个边堡、一座墩台,都会遭到守军的拼死抵抗。
这些守军仿佛脱胎换骨一样,不仅战术运用得当,而且作战意志也十分顽强。
狼烟烽火次第升起,明军的援军总能及时赶到,使得清军无法象过去那样轻易攻破一点,长驱直入。
不仅如此,宣大明军的夜不收们变得异常活跃,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精锐哨探多次利用夜色和地形掩护,潜伏到清军大营附近,甚至还摸清了其营寨布置、兵力虚实。
消息传回卢象升手中,他果断派出多股精锐部队,趁夜对清军大营发起突袭。
明军骑兵衔枚裹蹄,神出鬼没,每一次夜袭都精准狠辣,斩获了不少首级。
屡遭夜袭,清军上下被搅得夜不能寐,士气大跌。
皇太极囤兵宣大近一个月,愣是没捞到半点好处,反而还折损了不少人马。
眼见宣大固若金汤,无奈之下,皇太极也只能悻悻的带兵返回沉阳。
回到盛京之后,皇太极是越想越气,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怎么才一年光景,宣大这个曾经的“软柿子”就变得如此难啃了?俨然一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样子。
经过多方打探,他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这一切变化,都源于那个新上任的宣大总督—卢象升。
这其实是皇太极第二次听到卢象升这个名字了。
当年卢象升出任七省总理,专职剿匪时,后金的探子就曾回报,说是此人治军有方、文武双全。
只是当时卢象升主要对付的是流寇,与后金并无直接冲突,皇太极虽然有关注,但却并未将其放在心上。
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此人竟调到了宣大,还给了自己这么大一个“惊喜”。
在赞叹卢象升能力超群的同时,皇太极也感到了深深地不安和紧迫。
大明这艘破船眼看着已经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偏偏就是不沉。
关键时刻,总能冒出一批像卢象升这种能臣干吏。
他们如同一颗钉子,牢牢卡在关键位置上,让满清前进的脚步屡屡受挫。
说实话,皇太极在面对大明时,内心深处总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自卑。
这里所说的自卑并不是人格上的,而是满清与大明国力之间的自卑。
自从老野猪皮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后金满打满算也才二十年光景,可大明却已经享国两百馀年。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庞大的疆域人口,都是偏居辽东一隅的满清难以望其项背的。
八旗劲旅虽然骁勇善战,可大明的战争潜力同样也不容小觑。
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任谁来都会自卑。
“若是大明再多几个能臣干吏,将各处边防都整饬得如同宣大一般
”
“届时,我大清别说是入主中原,哪怕象以前一样入关劫掠,恐怕都将有去无回。”
皇太极端坐于龙椅上,脸色阴晴不定。
良久后,他猛地一拍桌案,总算是下定了决心。
“不行!绝不能给大明任何一丝喘息之机!”
必须加快伐明的脚步,要更坚决、更彻底地贯彻“放血”战略,不断消耗大明国力,才能使其最终崩溃。
他命人找来舆图,不断在长城沿线摸索,最终看向了熟悉的蓟镇地区。
“传令下去,召集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议事!”
心中的紧迫感让皇太极决定,要发动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入塞行动,给大明君臣来一次伤筋动骨的重击!
崇祯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布伐明令,以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为副将,统领左翼兵;
以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杜度为副将,统右翼兵,分两路袭扰大明。
而他自己则是坐镇盛京,防备祖大寿麾下的关宁军。
为了最大程度毁伤大明根基,皇太极一口出动了近十万兵马。
其中,满洲八旗出动了一百五十个牛录,共计约四万五千人。
蒙古八旗出动约两万人,担任前锋;汉军八旗出动两万馀人,负责远程火力掩护。
三顺王部队约有一万五千人,装备大量火器,甚至还带了五十门大炮用于攻城拔寨。
皇太极这次可是下了血本。
要知道,整个满洲八旗也才三百多个牛录,他几乎调走了一半的兵力。
这是他继位后第五次对大明发动入侵,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皇太极选定的入关地点还是在蓟镇,打算像崇祯二年一样,摆出一副威逼大明京师的架势。
但这次入关却与己巳之变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当时的清军入关,是带着豪赌性质入关劫掠,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彼时朝鲜还是大明藩属,察哈尔蒙古也没有真正归附,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但也正是这次入关,皇太极意外的抓住了朱由检的卵子,大明京师。
他发现,只要大明京师被围,皇帝就会发疯失智,并下达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命令。
如今大清后路无忧,有朝鲜源源不断的粮草兵甲,更有三顺王带来的先进火器。
只要再围一次京师,皇帝必定会召集天下兵马勤王。
届时,八旗劲旅便可利用机动优势,逐一歼灭来援的明军,上演一次关内的萨尔浒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