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阁、各部堂官、科道俱在。
户部尚书钱谦益垂丧着脸,一个劲的诉苦。
“皇上,根据朝廷定下的兵额,京营六万,勇卫营一万,长江水师一万。以上,共计八万。”
“南兵,多着轻甲或是无甲,因此,南京兵部、工部,并无铁甲存储。”
“根据京营迁安伯所述,三万野战兵每人铁甲一副。根据勇卫营新乐侯所述,需要铁甲一万副。”
“仅仅是京营和勇卫营,今年的军饷、军需、军械等各项开支,是一百万两都止不住。”
“馀者,还有凤阳兴济伯高杰部、安庐靖南侯黄得功部、徐州金声桓部、九江杜弘域部、太平黄蜚部、镇江郑鸿奎部、狼山王佐才部、江南刘肇基部。”
“此外,还有各地的督标、抚标。”
“供应庞大的军费开支,户部已经是左支右绌,有心而无力。”
“如今,宁南侯左良玉部,竟索要军饷八十万两。户部,实在拿不出。”
八十万两军饷,朝廷肯定不会给。
钱谦益也知道朝廷不会给,但是,这个苦,他必须要诉。
随着钱谦益的声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还是首辅史可法怕气氛尴尬,出声应和。
“八十万两军饷,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朝廷因为有朝廷的难处,是否可以先行调拨一部分,馀下的慢慢筹措。”
“相信宁南侯,也会理解朝廷的难处。”
左良玉会理解朝廷的难处?
除非母猪能上树。
要是左良玉真的是那么通情达理的人,他就不会狮子大开口。
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看了皇帝一眼,而后问道:
“宁南侯索要八十万两军饷,户部,能拿出多少?”
钱谦益顿了一下,象是在计算,“很少。”
“很少?”韩赞周很不满这个笼统的说法。
“钱尚书,就算是再少,也总该有一个数字吧?”
“主要是各笔款项都有用途,不好挪用。就算是从其他地方筹措,也不会很多,最多不过有个五六万两。”
“相去甚远也。”龙椅上有声音响起。
“朝廷的田地就这么多,收上来的田赋是有数的。唯一没有定数的,就是盐了。”
“盐是人工制成,每年的产量可增可减。看看能不能让各地运司督促盐户,增加盐产,多征一点盐税,也好解朝廷之匮。”
钱谦益已经猜到了皇帝想要什么了,“臣稍后就向各地运司、盐课提举司行文。”
“对了,盐两淮盐税能收多少?”
钱谦益这个户部尚书也是做了功课的,当即就回答出来。
“回禀皇上,崇祯六年以前,两淮之盐亏损达二百馀万两。”
“先帝在位时,曾大力整顿淮盐,于崇祯六年时盐税最高,达一百五十万两。”
“但是,由于各地战乱,两淮食盐运送不畅,严重滞销。盐税,恐怕只能收得半数,七十五万两。”
两淮盐税只有七十五万两,搁这糊弄谁呢。
朱慈烺不动声色,“加之浙江等地的盐税呢?”
钱谦益:“大概在一百万两左右。”
“钞关所收的商税呢?”朱慈烺问道。
“回禀皇上,战乱导致商旅受阻,如临清、九江等的钞关根本无税可收。”
“先帝亦曾大力整顿钞关,崇祯十三年时,钞关可收税八十万两。如今,怕是连半数都达不到。”
朱慈烺又问:“各地官府,可还有拖欠税款之事发生?”
“回禀皇上,不少官府都说有难处,百姓生活不易,就还是有所拖欠。”
“各有各的难处,真是难为钱尚书了。”
钱谦益躬下身子,“臣不敢。”
朱慈烺提高了音量,“难处谁都有,”接着又降了音量,“可大家不能总是勉为其难的过日子吧。”
“这样吧,朕给户部分一分工。”
“左侍郎周堪赓,专职负责度支。哪笔钱该花,哪笔钱不该花,替朝廷看紧钱袋子。”
“右侍郎何楷,专职负责税务。”
“为了确保税收,允许户部组建一支军队,用以收税。兵额暂定为三千,名字就叫,税警总团。”
“总督仓场尚书张有誉,仍总督仓场。”
“钱尚书,你统筹户部全局,兼管户册、土地。”
众人听着皇帝对户部的调整,并没有感到太多新意。
本质上同宋朝的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制没有太多区别。
唯一出乎意料的,就是那三千人的税警总团。
户部的四位堂官,左侍郎周堪赓、右侍郎何楷,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总督仓场的户部尚书张有誉,则是没变。
倒是正牌户部尚书钱谦益有些担心,这么一分工,自己要是压不住下面的人,很容易被架空。
朱慈烺又说:“另外,各地的起运比例,尤其是南畿周边的省份,该提高的也要酌情、适当的提高。”
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分为起运、存留两部分。
起运,就是上交中枢的部分。
存留,就是存留地方的部分,以供应地方官府开支。
受限于通信案、交通等手段的落后,地方发生灾情等情况,中枢很难及时反应。
所以,明代地方官府的存留比率很高,就是为了地方官府拥有抗风险能力。
有些地方的存留比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即税收全部存留地方,不用上交中枢。
正是由于地方官府税收存留率普遍在百分之五十甚至以上,明代赈灾,地方官府能解决的,绝不麻烦中枢。
不然,天下那么大,靠中枢调拨钱粮赈灾,灾民早饿死了。
在崇祯朝财政状况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崇祯皇帝酌情的将部分地方官府的存留赋税,征调中枢,即地税改国税。
朱慈烺的意思是继续沿用崇祯皇帝的思路,从地方官府身上,收点钱上来。
但是,也不能象清朝那样竭泽而渔的提高起运比例,不给地方官府留有财政款项。
钱谦益想了想,如今的大明朝就南方几个省的地盘。
四川、湖广正在作战,是不行的。
云南、贵州、广西不算富裕,收也收不太多。
也就是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这四个省了。
这几个省没什么灾情,相对也太平,是合适的。
不过,无论是让哪个省份增加起运赋税的份额,这几个省份的官员不得背地里骂我吗?
可户部是真的缺钱,在不额外增加赋税的情况下,这是最优解,身为户部尚书的钱谦益没有办法说不。
“启禀皇上,湖广、四川正值用兵之际,军需开额大,是否当不在此列?”
“自然。”
“臣明白。”
“盐税是朝廷的重中之重,虽说如今战乱不止,可江南毕竟太平。两淮盐税不足崇祯时的半数,未免太过令人心寒。”
朱慈烺还是又说回了盐政。
“内阁同户部、科道,重新梳理天下盐政,并派专员到地方整顿淮盐、浙盐、闽盐。”
“臣等遵旨。”
“为保军队训练,令诚意伯刘孔照督饷。”
刘孔照闻言一愣,接着便明白了,“臣遵旨。”
“至于宁南侯所需军饷,遵化伯马上就要回来了,湖广巡按御史黄澍、监军太监何志孔也要回京述职。”
“先听听他们怎么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行酌定。”
钱谦益则心头一紧,整顿盐政?
我是户部尚书,整顿盐政,这不把我推到风口浪尖了?
————
ps:本书数据不尽人意,收藏涨幅尤为一言难尽。
在这里想厚着脸皮麻烦读者老爷们,如果觉得本书写的还可以的话,能不能投张月票支持一下。
抱拳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