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信号如同它的名字,时隐时现,诡秘莫测。
它不再仅仅是试探,开始有规律地扫描核心工地、物资囤积点以及那条被称为“生命线”的盘山运输路。
陈锋的电子对抗分队压力巨大。
对方的跳频规律难以捕捉,发射源似乎具备某种初级但有效的低可探测性技术,让传统的定向手段效果大打折扣。
“陆队,对方很狡猾,我们在被动挨打。”陈锋的眼里布满血丝,“现有的监测设备,就像用渔网去捞泥鳅。”
陆野站在沙盘前,沉默良久。沙盘上,代表“幽灵”信号出现区域的标记越来越多,像一群窥伺的苍蝇。
“被动防御,永远防不住所有漏洞。”陆野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冷峻,“既然他们喜欢看,我们就搭个戏台,请他们看一场大戏!”
他猛地转身:“启动‘海市蜃楼’计划!第一阶段,立刻执行!”
“海市蜃楼”,是陆野“信息迷雾”战术的核心。其目的,不是完全屏蔽对方的窥探,而是用精心编制的虚假信息,引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
命令下达,风啸岭的某些角落立刻“热闹”起来。
在距离真实核心阵地数公里外的一处山坳里,工程兵们连夜施工,用帆布、木架和废弃的钢材,搭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雷达基座”模型,
甚至还在旁边用雨布盖着一些拆除了关键部件的废旧卡车,伪装成“重型吊装设备”。工兵们戏称它为“好莱坞片场”。
与此同时,“织网”的电子技术人员,在这个假目标区域周围,布设了多个低功率信号发射器。它们会定时释放出模拟真实工地通讯、设备调试时产生的复杂电磁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特殊处理,其编码方式和数据流特征,都经过精心设计,夹杂着大量看似合理、实则完全错误的工程参数和进度信息——
比如,“核心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正在返工”轴承短缺,工期预计延误25”、“阵面吊装方案存在争议,专家争吵不休”。
为了增加可信度,陆野甚至命令一支巡逻队,每天“不经意”地路过假目标区域几次,并且故意在容易被观测到的位置,进行一些看似紧张的“布防调整”和“设备检查”。
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骗局,考验的是耐心和细节。
几天后,效果开始显现。
“陆队!‘幽灵’信号对‘片场’区域的扫描频率和持续时间,显着增加了!
几乎超过了真实核心区!”陈锋兴奋地汇报,监控屏幕上,代表异常信号的光点密集地汇聚在假目标区域。
“鱼闻着味儿来了。”陆野脸上没有任何笑容,“继续加料。
把‘地基出现裂缝,正在组织专家论证’、‘主要工程师因高原病减员严重’这些‘坏消息’,也给我塞进信号里去。
要让他们确信,我们这里焦头烂额,漏洞百出。”
他要让对手相信,他们不仅找到了“天眼”的“真正”位置,还掌握了其“致命”的弱点。贪婪,会让他们放松对真实目标的警惕,或者……采取更冒险的行动。
就在“海市蜃楼”计划顺利引君入瓮的同时,秦念在研究所,面临着一场关乎“天眼”能否睁开的、真正的生死之战。
“天眼”雷达阵面,对材料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它需要同时具备极高的结构强度、近乎完美的电波透波性、以及抵御风啸岭极端环境(酷寒、温差、强紫外线、湿气)的超级耐候性。
国内几家顶尖的材料研究所给出的反馈,几乎一致:以现有技术,无法在短期内研制出满足所有性能指标的材料。现有的几种备选方案,不是太重太脆,就是透波性能不达标,或者在模拟老化测试中迅速劣化。
“秦工,这是最新的协调汇总……情况不乐观。”李文军将一份报告放在秦念桌上,语气沉重。
吴思远看着报告,叹了口气:“难道……真的要因为一块‘板子’,让整个项目搁浅吗?”
会议室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息。这道“材料之墙”,仿佛比风啸岭的花岗岩还要坚硬。
秦念闭上眼,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启动虚境实验室,推演目标:基于当前时代可获取的化工原料及基础工业能力,逆向推导符合‘天眼’阵面要求的复合材料配方及制备工艺。重点优化:强度-透波率-耐候性三角平衡。】
虚境之中,分子链断裂又重组,纤维网格以无数种方式排列,固化反应在模拟的极端环境下反复进行……时间在加速流逝,失败的数据如同雪片般累积。秦念的精神力在急速消耗,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不知过了多久,她猛地睁开眼,瞳孔深处闪烁着过度运算后的疲惫与一丝突破的锐光。
“有一个方案。”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拿起粉笔,在会议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一连串复杂的化学式和工艺参数,“……关键在于,在环氧树脂改性过程中,引入一种特殊的纳米级增韧剂,并采用‘石英纤维/高强度玻纤’混杂编织作为增强体。
最核心的,是固化阶段的三段式变温变压工艺,以及最后一道兼具透波和防护功能的特种涂层。”
她描述的方案,涉及多个前所未闻的化工概念和精细到苛刻的工艺控制点。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材料工程师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这不可能”。
“秦工,”一位资深材料工程师忍不住开口,“您这个纳米增韧剂……国内根本没有生产概念。三段式固化,对设备控温精度要求是±05摄氏度,我们现有的热压罐根本做不到!这……这太理想化了。”
“没有概念,我们就创造概念!设备达不到精度,我们就改造设备!”秦念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这是目前理论上唯一可行的路径。所有责任,我来承担!”
“星火”研究所的潜力被压榨到极限。机械车间在总工黄瑜的带领下,开始对老旧的热压罐进行“魔改”,加装高精度传感器和新型加热元件。化学实验室里,秦念亲自带队,如同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在无数刺鼻的气味中,反复合成、测试着那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纳米增韧剂”和特种涂层配方。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不是增韧剂分散不均导致材料内部产生缺陷,就是涂层附着力不够,在模拟风沙实验中成片剥落。
实验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团队成员眼中开始出现怀疑和沮丧。
“念工,我们已经失败了四十九次了……”一个年轻的实验员看着又一次失败的涂层样本,声音带着哭腔。
秦念的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坚定。她拿起那块失败的样本,仔细观察着剥落的痕迹:“失败告诉我们,之前的分散工艺和基底处理都不对。调整超声波分散参数,并且,在喷涂涂层前,增加一道等离子体表面活化处理。”
“可是……等离子设备我们也没有啊!”
“那就自己做!”
秦念的声音带着一丝嘶哑,“用高频高压放电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常压等离子体喷枪!吴工,这个交给你,三天内我要看到原型机!”
所有人都被她的执着和近乎疯狂的投入震撼了。没有人再抱怨,只能咬着牙,跟着她继续冲向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第五十七次试验。
当那块经过等离子处理、喷涂了新型配方涂层的复合材料测试板,从模拟了风啸岭极端环境的老化试验箱中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测试员将板子固定在力学性能试验机上,数据开始跳动……强度,超标百分之十八!
接着是透波测试室……透波率,优于设计要求百分之三点五!
最后是耐候性检测报告……各项指标衰减,均在允许范围内!
成功了!
短暂的死寂之后,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有人甚至激动地抱在一起,流下了眼泪。
这块看似普通的灰黑色板材,其意义无比重大。它意味着,“天眼”拥有了完全自主的“中国视网膜”!
消息传到风啸岭,正在与严酷自然和无形敌人搏斗的建设者们,士气大振。
老马抚摸着那块紧急送来做示范的样品,感受着那光滑而坚韧的质感,咧开嘴,露出被风沙磨损的牙齿:“嘿!这玩意儿,带劲!咱们这‘眼睛’,肯定能看得倍儿清楚!”
然而,陆野接到这个消息时,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他看着地图上依旧活跃的“幽灵”信号标记,眼神冰冷。
材料的突破,意味着“天眼”即将进入最关键的阵面吊装阶段。
敌人,绝不会坐视。
“织网”,必须张得更开,收得更紧。
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