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绕车一周后,走1号路线。”
李考官的声音在副驾响起,手里的铅笔已经抵在名单板上,笔尖对着“起步”那栏,准备记“未绕车”或“起步熄火”的扣分点。
沈墨华没多话,推开车门下车,绕着考试车走了一圈——
脚步不快不慢,走到车头时,弯腰看了眼轮胎,确认没有漏气;
走到车尾时,抬手拍了拍后备箱盖,确保关紧,动作自然得像在检查自己的奔驰车。
候考区的王师傅看到这一幕,攥着栏杆的手松了点,额头上的汗也少了些,嘴里的念叨变成了“好,绕车了,没忘”,旁边的教练拍了拍他的肩:“你这学员够仔细的,比刚才那小子强多了。”
回到驾驶座,沈墨华重新系好安全带,打左转向灯——
转向灯的“咔嗒”声很轻,刚好能听到,不会刺耳。
左手握住方向盘,右手抓住手刹柄,指尖扣住,平稳地往下放,直到手刹完全松开,没有一点卡顿。
接着,左脚踩下离合器,踩到底,右手推档杆,挂一档,动作一气呵成,没有犹豫。
“走。”
李考官的声音刚落,沈墨华就慢慢抬离合——
左脚的动作均匀,没有快一下慢一下,当离合器刚到半联动时,车身轻轻抖了一下,他立刻轻踩油门,转速表的指针稳定在1000转,没有飙升,也没有下降。
车稳稳地往前动了,没有熄火,没有顿挫,连车身都没晃一下,像被人推着走似的,平稳得不可思议。
李考官手里的铅笔顿了一下,笔尖在名单板上的“起步熄火”那栏停了停,没写下字,反而下意识地抬了抬眼皮,看了眼沈墨华的手——
他的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没有用力攥着,也没有晃动,像只是放在上面而已,可方向盘却稳得很。
车很快驶入1号路线的直线段,沈墨华把车速提到30k/h,刚好是考试要求的速度上限,仪表盘的指针稳稳地停在30,没有上下跳动。
目光平视前方,偶尔扫一眼左右后视镜,确认车后的情况,动作不快不慢,没有多余的停留。
路边的枯树往后退,寒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吹得他额前的头发轻轻动了一下,可他的身体没晃,方向盘也没动,车身始终和路边的白线保持着30厘米的距离,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像在轨道上跑的高铁,直得能当尺子用。
“嚯,这也太直了吧?”
候考区的学员忍不住小声议论,穿蓝色棉袄的学员指着沈墨华的车,“我刚才直线行驶,方向盘晃得跟筛糠似的,考官脸都黑了。”
“他手怎么这么稳啊?看着跟开了好几年似的。”
穿灰色卫衣的学员附和着,眼睛盯着那辆平稳行驶的考试车,“早知道我也找王教练学了。”
王师傅确实不怎么冒汗了,他松开攥得发白的手指,揉了揉手心,看着沈墨华的车平稳地往前开,嘴角忍不住往上翘了点——
刚才还担心他想起电击的事手抖,现在看来,这小子把“肌肉记忆”刻进骨子里了,比平时练车还稳。
他掏出兜里的保温杯,喝了口热水,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点。
副驾上的李考官更惊讶了,他原本皱着的眉头松了点,微微挑了挑眉,手里的名单板差点从腿上滑下去,他赶紧用手按住。
之前他监考过那么多学员,直线行驶时,要么车速忽快忽慢,要么方向盘晃得厉害,就算有稳的,也没这么“丝毫不差”的——
这学员的车,像是用尺子量着开的,连路边的小石子都没压到一颗。
他忍不住又看了眼沈墨华,见他神色平静,眼神专注,没有半点紧张,心里忍不住嘀咕:这小子跟之前那些“故作镇定”的可不一样,倒真有点本事。
车还在平稳地直线行驶,寒风依旧吹着,考试车的引擎声也还是那么沉闷,可候考区的焦虑淡了点,李考官的严肃也少了点,只有沈墨华的车,像一道平稳的线,在冬日的清晨里,直直地往前延伸,带着种让人意外的从容。
沈墨华眼梢扫到前方1号路线的并线路标,左手手指轻轻搭在转向灯拨杆上——
咔嗒一声,左转向灯闪起来,频率稳得像时钟滴答。
“看镜。”
李考官的声音刚飘到耳边,沈墨华已经抬眼扫过左后视镜。
镜里跟着的教练车离得不远不近,正好够并线距离,他没停,又快速扫了眼右后视镜,确认后方无车,才微微侧过身,转头看左后方盲区——
动作幅度不大不小,刚好能看清,没多浪费一秒,也没漏看死角。
候考区的穿蓝棉袄学员踮着脚喊:“他这回头角度,跟教练画的线似的!”
王师傅攥着栏杆的手松了,指尖搓了搓,嘴角忍不住往上翘,旁边教练拍他肩:“你这学员,藏拙了啊!”
沈墨华右手轻打方向盘,幅度小得几乎看不见——
车头像被磁石吸着似的,慢慢往左侧车道靠,没晃一下,也没蹭到旁边的线。
等车身完全并入新车道,他立刻回正方向盘,左手再拨一下拨杆,左转向灯灭了,整个过程连五秒都不到,流畅得像流水过石头。
李考官手里的铅笔尖在“变更车道”那栏顿了顿,没划扣分,反而抬头多看了沈墨华一眼——
这并线时机,比他上周监考的老司机还准,那老司机并线时还蹭了点车道线,这小子倒好,连轮胎印都没偏。
车往前开了百来米,前方路口红灯亮了。
沈墨华轻踩刹车,脚腕发力均匀,车速慢慢降下来,没顿没冲,直到车头正好停在停止线后——
不多出一厘米,也没离太远,像用尺子量过。
李考官低头看了眼车头和线的距离,又抬头看沈墨华,眼神里多了点好奇。
“我上次红灯停超了线,扣了10分。”
穿灰卫衣学员凑到蓝棉袄旁边,声音发虚,“他这停得也太齐了,跟钉在那儿似的。”
王师傅笑着掏出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口,手不抖了,连之前冒的汗都干了,嘴里念叨:“稳,太稳了!”
绿灯亮了。
沈墨华没急着走,先左右各看了一眼——
头转的幅度刚好,左边看两秒,右边看两秒,不多不少,正好能看清路口行人,李考官心里嘀咕:“这观察幅度,比教材上写的还标准。”
确认没行人,沈墨华才抬离合、给油,车稳稳起步,往右转。
转弯时,他打方向盘的角度刚合适——
车身贴着路口边线转,没压内轮,也没占对向车道,路权判断得清清楚楚。
旁边有辆自行车窜过来,他没慌,轻轻点了下刹车,等自行车过去再加速,动作从容,李考官手里的名单板往旁边挪了挪,没再捏那么紧。
“他连路权都懂这么清?”
蓝棉袄学员咋舌,“我上次转弯占了对向车道,直接挂了。”
王师傅激动得拍了下栏杆,保温杯差点脱手:“这路权判断,比我教的还明白!”
接下来是侧方停车。。
打右转向灯,挂倒档,右手打方向盘——
打死的时机正好,车后轮刚过库线,立刻回正,再往左打,动作衔接得没一点空隙。
候考区的人都凑过来看,连之前聊天的学员都忘了说话,眼睛盯着车。
“看,他没调整!”
灰卫衣学员指着车,声音都高了,“我上次调了三次才进去!”
车稳稳停进库位,沈墨华熄了火,李考官推开车门,走过去弯腰看车轮与边线的距离——
用手量了下,正好10厘米,不多不少。
他抬头对沈墨华说:“可以啊,这距离。”
沈墨华没多话,只是点了点头。
倒车入库更顺。
沈墨华打左灯,挂倒档,看右后视镜找库角——
找到的瞬间,右手打方向盘,力度刚好,车像被牵引着往库里走,没压线,没碰桩桶,一次就停到位。
李考官走过去看了圈,车身正,轮直,距离边线还是10厘米,他手里的铅笔终于放下了,名单板上“倒车入库”那栏画了个勾。
候考区爆了声喝彩,王师傅激动得跳了下,保温杯里的水洒了点都没察觉:“过了!肯定过了!”
蓝棉袄学员叹口气:“这哪是考试啊,这是表演吧?”
沈墨华坐在驾驶座上,轻轻舒了口气——
手腕没抖,动作没乱,比平时练车还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