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皇的性子,加之这件事所产生的舆论,严查是肯定的。
可查完后那些官员的处置呢?
按照往常的情况,罪名重的流放,罪名轻的则是贬官。
对于这种结果赵睿是不能接受的。
流放也好,贬官也罢。
将来还是有起复的可能。
甚至以后他登基大赦天下,这些人就在赦免的范围内。
至于说赵睿到时候不赦免,或者说把这些人排除在外,根本不现实。
首先大赦天下历朝历代都这么干,其次大赦天下也有很高的政治意义。
赵睿刚刚登基,不可能在这种事上和群臣起争执。
排除在外就更不可能了。
这针对的是官,朝中官员岂能愿意?
大宋不杀文官的规定怎么来的?
不就是这些文官集体维护所产生的么。
按说官员只要廉洁奉公,不做亏心事,有没有这项规定都不重要。
反正刀落不到自己头上。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贪官的心理就不用说了。
那种没有私心的官员一样会维护。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完全没有顾忌,朝廷才能出现更多敢于直言的人。
甚至他们自己在对抗一些奸臣权臣时,也不用担心被迫害。
将犯官排除在赦免范围内,和阻止杀文官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当然,赵睿也没想过杀文官,不说阻力,就是父皇那边也不会同意。
他之所以想要参与其中,是想在处置这些官员的时候,有一定的话语权。
流放未必比直接处死轻松,还是要看流放到哪里。
有些地方这些官员去了,和死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相比较直接处死,还要经历各种折磨,死的更痛苦。
他一个尚未参与朝政的太子,若不在这个时候争取,真正处置官员的时候,他可就没有插手的机会了。
官家闻言沉吟片刻道:“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既然如此,那就由和韩大相公一起负责监督此事。
朕会下道旨意,回头你和大相公沟通一下。”
“儿臣遵旨!”赵睿躬身道。
…………
从龙图阁出来,赵睿直接出宫回了东宫。
他回到东宫不到半个时辰,韩章就来了。
“臣拜见太子殿下!”韩章躬身行礼道。
“大相公不必多礼。”
赵睿微笑让人给韩章赐坐,道:“父皇对宁州等地之事十分愤怒,让孤同大相公一同监督此事,可孤到底年纪尚小,这件事还得大相公多多费心。”
“此乃臣之本分,有什么消息传回,臣都会第一时间禀报殿下。”韩章连忙道。
虽说赵睿说让他多费心,但他敢因为赵睿小,就不询问赵睿的意思么?
别看一些皇帝没有亲政前,朝政都是顾命大臣全权做主,无需经过皇帝的意思。
可储君跟皇帝不同,皇帝是因为年岁不到不能掌权,储君即便年幼,官家让赵睿和他一起负责,他也不能绕开赵睿。
毕竟赵睿只是储君时年幼,继位时可就不一定了。
现在他能绕开赵睿,将来赵睿登基是不是也能如此?
为什么历史上那些顾命大臣,几乎很少有好下场的,不就是因为皇帝觉得顾命大臣抢了他的权利么?
架空皇帝还能大权独揽,架空太子除了被记恨,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这也是韩章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来拜见赵睿的原因。
赵睿不置可否,微笑道:“大相公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
“臣觉得此事应该是真的,不过具体有没有那么严重,还要看调查后的结果。
毕竟那些百姓能够入京,本身就存在问题。”韩章说道。
“大相公的意思是背后有人操控?”赵睿故作惊讶。
对于幕后有人操纵,赵睿并不意外。
明朝朱元璋鼓励百姓民高官,甚至将其写入《大诰》当中,规定百姓可以把贪官抓着送入京城,沿途官府不仅不能阻拦,还要给提供路费。
即便如此,明初贪官依旧很多,但真正民告官的能有几个?
官官相护,想要暗中阻止太简单了。
另外还有百姓对官员的天然畏惧等因素在。
这次的事看似正常,百姓遭受天灾,又被逼着按照正常交税,没有办法之下,才选择入京告御状。
可大宋并没有沿途官府可以提供食宿的规定。
这些寻常百姓,能夺过当地官府的拦截,穷困潦倒还能一路到汴京,根本就不正常。
虽说大宋不限制百姓流动,但这么多人,沿途的路费吃喝的花销,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担起的。
但赵睿根本不在乎这些,捅破这件事的人有什么目的重要么?
只要确有其事,而且还把这其中的事情查清楚,没有冤情即可。
“臣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忧,已经命人调查了。”韩章说道。
“那就好好调查调查,有什么结果知会孤一声。”
赵睿说完转移话题道:“大相公觉得事情若是属实,宁州等地的官员该如何处置?”
“回殿下,目前事情尚未查清,罪名轻重都不知道,还是要等调查清楚,根据罪名轻重才能定下处罚。”韩章说道。
“大相公言之有理。”
赵睿微微点头道:“若是大相公没有别的事,便去忙吧。”
“臣告退!”
韩章闻言当即行礼,退了出去。
赵睿看着韩章离去的背影,心里冷笑。
对于韩章这个人他并不喜欢。
那句东华门唱名方为好男儿,就是他喊出来的。
不过韩章在赵宗全登基后的表现,倒是非常不错。
赵睿便以为他喊出那句话,只是文人的通病罢了。
但在奏请册封太子之事上,却让赵睿彻底认清了韩章的真面目。
父皇要册封他为太子,本身就有迹可循。
比如说对东宫的修缮。
去年开始,父皇就下令修缮东宫,任谁都知道父皇准备册封太子了。
以韩章的智慧,不可能多此一举。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象他卖好。
历史上做这种多此一举之事的人太多了。
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明朝的夺门之变了。
当时的景泰帝没有子嗣,病入膏肓。
朝臣的意见分为两种,一是让景泰帝把皇位还给他兄长,二是传位给他的大侄子。
但无论怎么选,皇位不是朱祁镇就是他儿子的。
可就有人为了拥立之功,在景泰帝快死的时候,搞出夺门之变来。
朱祁镇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等他反应过来后,也不得不封赏拥立他的人。
毕竟在外人眼里,别人拥立他复位了,他若是不赏,以后谁还敢给他卖命?
但最后那三人下场一个比一个惨,足以说明朱祁镇在报复他们了。
韩章此举用意也差不多,知道官家有意册封太子,顺势上书请立储君。
就算官家比当场答应,后面册封,只要间隔时间不长,赵睿就得承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