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扬州?”
赵睿微微一怔,也没太在意,道:“仔细说说这个大明寺。”
“大明寺始建南朝宋孝武帝时期,距今已有六百年左右。唐朝东渡扶桑的高僧鉴真大师,便是在大明寺出家的。”
付培中说道:“如今的大明寺虽然没有唐朝时期的兴盛,但在天下寺庙中名气也不低,据臣这段时间大明寺规矩还算森严,并没有做什么藏污纳垢之事。”
赵睿沉吟片刻道:“你做的不错,辛苦了。”
“臣只是尽些本分,不辛苦。”付培中听到赵睿的夸赞,内心很是激动。
“你的功劳孤记下了。”
赵睿说道:“你派人去宁远侯府一趟,看看顾廷烨走没走。若是他还未动身,便告诉他,让他到扬州后,去大明寺拜访一下。
告诉大明寺住持,孤对佛法很感兴趣,想请大明寺的住持和方丈来京给孤讲讲佛法。”
“是!”
付培中应了一声,见赵睿没有别的吩咐,便行礼退下了。
赵睿轻敲桌面,思索了片刻,没有发现什么疏漏,便继续看起了扎子。
…………
龙图阁
官家正在批阅扎子,司殿太监走了进来,行礼道:“禀陛下,登闻鼓院判官求见!”
“传!”
官家眉头微皱,登闻鼓院是受理官吏、士民申诉冤屈的机构。
直白点说就是告御状的一个途径。
朝廷在汴京各处设立了登闻鼓,由登闻鼓司管理。
不管是任何人,但凡有冤屈,都可以击鼓鸣冤。
一旦有人击鼓,登闻鼓院就必须受理,然后核实情况,做出处理,并定期把受理的案子和处理结果上报给官家过目。
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有人告御状,皇帝就会直接受理。
皇帝那么忙,不可能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亲自管。
只有那些登闻鼓司拿不定主意,或者非常棘手的事,才会请示官家。
如今登闻鼓院判官求见,显然是出了什么大事。
内侍闻言退下,不一会领着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走了进来。
“臣拜见陛下!”登闻鼓司判官行礼道。
“免礼!”
官家摆手问道:“爱卿前来见朕,所为何事?”
“回陛下!”
登闻鼓司判官躬身道:“今日有宁州乾州等地的百姓击鼓鸣冤,状告当地官员隐瞒灾情,当地干旱数月,粮食减产严重,不足往年的三成。
当地官员强逼百姓正常纳税,致使当地百姓民不聊生。
为了隐瞒消息,当地官员还封锁入京道路,百姓都是绕路入京的。”
“什么!”
官家闻言雷霆震怒,道:“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情况可曾核查清楚?”
“因为距离太远,核查也需要时间,兹事体大,臣只能先来禀报陛下了!”登闻鼓院判官说道。
“此事朕会安排专人调查,你安置好那些百姓即可。”官家压下心里的怒气道。
“是!”
登闻鼓院判官闻言松了一口气。
他来禀报官家,除了兹事体大外,其实也不愿意掺和这种事。
隐瞒灾情在官场中并不少见,不过大多数都是隐瞒那种不严重的灾情。
毕竟官员隐瞒灾情为的是自己的政绩好看。
虽说天灾不是人祸,怪不到官员头上。
但在天灾期间官员的应对措施,却关乎到他们的考评。
而且出现天灾,和任期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特别是赶上三年考评的节点,本来正常能升迁的,因为天灾的原因,朝廷也不会对当地官员做出调动。
他们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好的安民。
若是换个不熟悉的官员去,很容易出问题。
但宁州和乾州等地,粮食减产七成,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天灾了。
连这种天灾都敢隐瞒,可不是胆大包天么。
可这种事牵扯数州,之前一点风声没有,显然当地官员都参与其中。
牵涉的太广了,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官家可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把人打发走后,就派人召几位相公前来议事。
…………
登闻鼓都立在闹市局域,那些衣衫褴缕,瘦骨嶙峋的百姓敲响登闻鼓,引得许多人围观。
在官家得知消息时,这个消息已经在汴京传开了。
“砰!”
赵睿得知消息后,气的将桌上的镇纸摔了出去。
“殿下息怒!”
胡闵还是第一次见赵睿发这么大的火,连忙跪下劝道。
“息怒?”
赵睿脸色铁青道:“隐瞒灾情,还逼迫百姓正常纳税,他们这是要逼死百姓啊?
而且那边靠近西北边境,大宋的脸都被他们丢尽了。”
胡闵看着赵睿怒不可遏,心里暗暗叫苦。
“备车,孤要入宫!”赵睿冷冷道。
他之前就听闻,北方边境人烟稀少,大量百姓逃往了辽国。
百姓最容易满足,却也是最现实的。
赵睿原本只以为是因为大宋赋税太重,加之面对辽国处于弱势,百姓觉得辽国更有安全感,所以才逃去辽国。
如今看来,边境的百姓往辽国逃,是因为大宋对待百姓还不如辽国。
汉家王朝对待百姓还不如他们眼中的蛮夷,这是何等的讽刺?
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这些蠢官干的好事。
赵睿乘坐马车来到皇宫,入宫后又换乘步辇。
等他来到龙图阁外,官家刚刚和几位宰相商量完没多久。
得知赵睿求见,便传他进了大殿。
“儿臣拜见父皇!”赵睿躬身道。
官家看着脸上挂着馀怒的儿子,道:“你是因为宁州等地,官员隐瞒灾情之事来的?”
“回父皇,正是!”
赵睿问道:“不知父皇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朕已经命大相公亲自督促此事,由礼部、吏部、刑部和大理寺抽调官员前往宁州等地严查此事,一旦确认属实,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官家说道。
赵睿深吸了一口气道:“儿臣想亲自参与监督此事!”
“恩?”
官家眉头一蹙,沉吟道:“你还小,这种事不可儿戏,由大相公亲自督促,必然没有人敢包庇那些人!”
“父皇,儿臣不是担心有人包庇,这么做表面的是朝廷的态度!”
赵睿沉声道:“此事已经传遍汴京了,百姓议论纷纷。
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天下。儿臣身为储君,由儿臣亲自督促,才能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