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带着两人走入大殿,殿内安静的士子连忙躬身而立。
走到殿台前,顾廷烨和齐衡停了下来,赵睿一人踩着台阶上了殿台,来到座位后坐了下来。
“拜!”胡闵扯着嗓子喊道。
“臣等拜见殿下!”
近百人齐声参拜之声,在大殿内回荡。
赵睿看着底下躬身行礼的士子,心中莫名的有些激动,好一会才平息下来,抬手道:“平身!”
“谢殿下!”
众人闻言直起身子,保持微躬的姿态。
赵睿在众人身上打量了一眼,淡淡道:“如今外界都传闻,朝廷之所以没有给新科进士授官,是因为想从中挑选一些人到东宫任职。”
众人听到这里,有人面色依旧平淡,有人则忍不住露出喜色。
若不是还有些理智,怕是要议论出声了。
赵睿顿了顿继续道:“按照父皇的准备,是打算从一甲和二甲中挑人。
可孤却想唯才是举,于是求了父皇,要亲自选人。
尔等都是这次科举选拔出来的精英,国之栋梁。
可术业有专攻,正所谓物尽其用,人才亦是如此。
然不管是会试还是殿试,题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是为何有人会试名次很高,但殿试名次却很一般。
其中固然有其他因素在,但也有很多是因为对于殿试考题并不擅长。
孤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让尔等写一片文章,文章不设题目,也没有任何要求。
尔等根据自己所长,想写什么都可以,三日后将文章送到东宫,孤会从其中挑选一部分人,进入东宫任职。”
此言一出,那些自感才能不凡,却在会试和殿试没有发挥好的人激动不已。
而那些性格沉稳,对自己有着自信的人,则在思考赵睿这么做的目的。
不过赵睿并不管他们所想,摆手道:“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众人连忙行礼,在内侍的引领下退出了大殿。
“仲怀,元若,你们觉得孤如此安排如何?”赵睿看向顾廷烨和齐衡问道。
“殿下,臣认为此举存在很大的弊端。”
齐衡躬身一礼,道:“殿下不拘一格选人,固然是好事。
可让新科进士回去写文章,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找人请教,最终即便文章写的再好,却也不是其本人所写。
而且殿下选的是官,若不规范考题,未必能从文章看出其能力。
臣担心选出的皆是阿腴奉承之人。”
赵睿微微点头,齐衡说的也在理。
有监督的考试,才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才学底蕴和知识的运用。
有具体的题目也能对答题的方向有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岳阳楼记》写的好么?
那自然是非常好的,但表达了什么治国的理念和思想么?
并没有。
只是借着文章在舒展胸襟,展现自己的抱负。
若是没有考题限制,大多数人估计都会写这种文章。
毕竟为君者看到他们有胸襟有抱负,自然心生欢喜。
哪个皇帝储君看到臣子写出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来能不迷糊?
当然这些人未必有那个水平,但文章中只要表现自己忠君爱国,再堆砌一些华丽词藻,展现自己的才学就够了。
不一定非要写出什么千古名句来。
这样选出来的不是虚伪之人,就是马屁精。
不过赵睿并没有回应齐衡的话,而是看向顾廷烨道:“仲坏你怎么看?”
“臣和元若看法不一样,臣认为殿下此举非常英明。”
顾廷烨说道:“不设考题,才能让士子们一展所长,元若说的那种情况或许有,但这些士子都是选拔出来的精英。
其中自然有很多有理想抱负之人,在答题时自然会侧重于国事。
而因为没有考题的局限,必然会写自己所擅长的方向。
至于那些阿腴奉承之人,殿下又岂能分辨不出?自然不会受其蒙骗。”
“我看你才象阿腴奉承之人。”赵睿笑骂道。
“殿下冤枉臣了,臣所言皆是肺腑之言!”顾廷烨正色道。
“好了。”
赵睿摆了摆手,看向齐衡道:“这些人已经都是官了,只是没有正式授职罢了。
可如何做好官,圣贤书中却没有教。
治理一方最常见的便是安民了。元若也读了不少圣贤书,孤且问你,若你为一县县令出现天灾,百姓流离失所,该如何安民?”
齐衡闻言思索片刻道:“开仓放粮安定民心,然后要看具体是什么天灾,若是水患则组织人排水,等洪水泄去,便安排百姓归乡。
若是旱灾,便引水灌溉。若因为旱情严重,无水可引,就祭祀求雨。”
“那若是无粮可放,亦或者灾民太多,粮食不足呢?
要是出现大的洪灾,朝廷就算调拨粮食,也难以运抵灾区,又该如何应对?”赵睿反问。
“这…”
齐衡被问懵了,他之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很多史书上对于一些官员赈灾的记载。
大多数都是官员开仓放粮,然后根据灾情来想办法缓解灾情。
可具体怎么做的,史书上并未有太详细的记载。
更别说赵睿所说的,因为洪水太大,朝廷无法把粮食运到灾区了。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遇到那种情况,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赵睿也没责怪他,说道:“孤要选的便是能处理国事的官员,而非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官员。
他们可以找人询问,但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父皇每天都要召朝中忠臣商议国家大事,地方官员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是,也会和底下的官员商讨,群策群力。
而且孤选出的人,是要留在东宫的,就算他们真是找人代写,得以留了下来,将来有他们侧重的事情发生,孤找他们询问,还是会暴露的,又有什么影响?”
“臣明白了。”齐衡恍然大悟,神色有些惭愧。
“明白就好。”
赵睿微笑安慰道:“你也不必因此感到羞愧,圣人之言固然是好的,但圣人留下的书籍,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了,那时候春秋混战,天下都没有一统,所面临的情况和如今并不相同。
读书不能死读书,需要结合当下的情况,来思考问题。
光是知还不够,得结合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对先贤之言有更深的体悟,而不是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