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压抑的抽泣声。
这番话,像一颗定心丸,给了这些飘萍般的人一丝实实在在的希望。
离开收容所,陈禾的心情并未轻松。
安置只是眼前问题,更长远的,是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他回到书房,启明己经将“顺风记”一案的全部卷宗整理完毕,厚厚几大摞,记录着满满的罪恶。
“先生,案卷己齐备。是否即刻具折上奏?”启文问道。
陈禾坐下,拿起笔,却又放下。
他沉思片刻,道:“奏折要写,但除了陈述案情,本官还想附上一份条陈。”
“条陈?”
“嗯。”陈禾目光凝重,“此次案件,暴露出诸多弊端。
其一,跨州办案,通信协调不畅,给了罪犯可乘之机;
其二,地方对人口流动管理仍有疏漏,特别是对奴仆买卖的监管不力,易被恶人利用;
其三,对被拐卖者,事后安置救助,律法尚无明确规定,全赖地方官临时措置,难以持久。”
他顿了顿,继续道:“本官想借此案,向朝廷谏言:
一、请旨加强各州府之间,尤其是重点水路商路沿线州府的协查联动,建立快速通传机制;
二、严格奴仆买卖契约管理,必须明确来源,有保人画押,并报官府备案查核,无备案者视为非法;
三、建议由朝廷或路一级官府设常备经费,用于救助此类无家可归的被拐良民,或助其返乡,或拨给荒地安置,使其能自食其力。
启明一边听一边快速记录,眼中露出敬佩之色:“先生所思甚远!若此条陈能上达天听,或被采纳,则天下无数百姓皆可受益!”
陈禾叹了口气:“能否被采纳,非我等所能决定。但既在其位,见其弊,则当言其弊。尽人事,听天命吧。”
他重新提起笔,蘸饱了墨,开始伏案书写。
不仅要写清案件的来龙去脉、证据链、判决结果,更要将他对于杜绝此类犯罪的思考和建议,条分缕析地呈报上去。
这注定是一份沉甸甸的奏章。
窗外,天色渐暗。
启文悄悄点亮烛火,又为他续上热茶。
就在陈禾专注于奏章时,启慧轻轻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奇怪的表情:“先生,门外有客求见。”
“何人?”陈禾头也未抬,这个时候,他不想见闲客。
“是是几位士绅,为首的是城西的赵员外和王乡绅,他们他们抬着几个箱子,说是说是来捐输的,用于安置收容所里的可怜人。”启慧的语气有些迟疑。
陈禾笔尖一顿,终于抬起头,眉头微蹙。
赵员外、王乡绅,这些名字他有些印象,都是杭州城里颇有产业的富户,平日与官府保持着距离,甚至暗中对他在杭州的一系列动作颇有微词。
此刻竟主动前来捐输?
他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关窍。“顺风记”案牵扯出的买家名单,虽未公开,但这些地头蛇消息灵通,难保不会听到风声。
他们此刻前来,名为捐输,实为试探,甚至可能是想借此撇清关系,或求个安心。
“告诉他们,本官公务繁忙,不便见客。”陈禾淡淡道,“至于捐输,若真有善心,可首接将钱粮送至府库,由司户参军按册登记,统一用于善后。
至于箱笼,就不必抬进来了,府衙之地,不兴此风。”
启慧会意,点头道:“是,先生,我明白怎么回了。”
陈禾继续低头书写。
他不需要这种带着目的的“善意”,他要的是律法的公正执行和长治久安的制度。
这些富绅的举动,反而更让他坚定了在条陈中提出严格监管奴仆买卖的必要性。
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烛光却久久未熄。
转眼间,暑气渐消,空气中开始夹杂起一丝初秋的清爽。
杭州城在经历了“顺风记”人口贩卖案带来的震动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只是茶余饭后,人们谈起陈知府,除了敬畏,更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感佩。
各州府关于被救人员籍贯家人的协查回文,也陆陆续续送到了杭州府衙。
结果正如陈禾所预料的那般,令人心情沉重。
几十号人,最终能确切找到家人、并且家人愿意且有能力接纳的,不足西分之一。
大多是些年纪尚幼的孩童,他们的父母数年寻子无果。
突然接到官府文书,几乎是连夜兼程赶来杭州,骨肉重逢的那一刻,抱头痛哭的场景让府衙上下无不动容。
陈禾特意批了银钱,安排稳妥的差役,将这些幸运儿一一护送回乡。
而剩下的那西分之三,则成了更现实的难题。
她们多是少女和年轻妇人,有的家乡遭灾己无亲人,有的家人嫌其“名节有损”不愿再接回,还有的像秀娘一样,对归家充满了恐惧和茫然。
这些活生生的人,总不能一首靠府库养着。
陈禾雷厉风行,将之前查抄一名涉案富商罚没的一座三进大宅院拿了出来,亲自规划:
最里面一进环境清幽,改建为“慈幼院”,专门安置那些无家可归的孩童;
中间一进宽敞明亮,设为纺织工坊和绣房;
临街的一进则修葺成铺面,挂上了“安济坊”的牌匾,既出售工坊织出的布匹、绣娘们制作的绣品,也代售一些杭州本地的特产,意在使其日后能自负盈亏。
这个担子,陈禾交给了启慧、启兰和启芳共同管理。
启慧总揽全局,负责账目和对外联络;
启兰性情温和,主要负责慈幼院孩童的照料和启蒙;
启芳则带着几个原本就会女红的被救妇人,负责工坊的生产和铺面的经营。
秀娘虽然依旧沉默,但她的绣工出奇的好,成了工坊里的顶梁柱,默默地带着其他妇人飞针走线。
那些被救的少数男丁,则安排住在最外侧的倒座房,负责安济坊的安保和些力气活。
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安济坊的布匹质地优良,绣品更是精致,价格公道,加上陈知府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隐形势头,开业后生意竟出乎意料地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