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信大厦。
总裁办公室内。
冬日的阳光通过巨大的落地窗,将一室照得通透明亮。
王盛站在窗前,俯瞰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手中拿着一份刚刚送来的简报。
李婷婷安静地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等待着指示。
简报上,除了《博物馆奇妙夜》首周末狂揽4984万票房、刷新多项纪录的捷报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角落里那则关于《英雄》撤档的简短声明。
鉴于近期电影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调整公映日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王盛转过身,将简报随手丢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张伟平倒是会给自己找台阶下。”
李婷婷适时上前一步,汇报道:“王总,根据我们监测到的舆情,《英雄》撤档的消息已经引发了广泛讨论。
多数声音表示理解,认为这是避开我们《博物馆》锋芒的明智之举;但也有不少嘲讽,说他们未战先怯,尤其是前期宣传投入巨大,此刻撤档损失不小。”
王盛走到办公桌后坐下,身体微微后仰。
“明智之举?或许是。”他目光平静道:“但既然选择了退,就要有承受后果的觉悟。战场之上,岂容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李婷婷,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通知公关部,给我盯紧《英雄》。只要它敢在国内上映,无论何时何地,立刻激活一级预案,对它展开全方位的舆论围剿。”
李婷婷神色一凛,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快速记录。
王盛顿了顿,补充道,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给他们定个标准——《英雄》在国内,若是最终票房超过五千万,公关部今年年终奖金,全体减半。”
李婷婷笔尖微顿,随即重重点头:“明白了,王总。我会将您的指示原原本本传达下去。”
这个指标,看似宽松——相较于《博物馆奇妙夜》首周末就逼近五千万的势头,五千万似乎只是个零头。
但王盛和公关部的人都清楚,在盛影传媒全力狙击、且《英雄》自身口碑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要想突破这个数字,绝非易事。
这既是压力,也是警告:必须将《英雄》彻底压制在萌芽状态,不能给它任何翻身的机会。
命令迅速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下达到了盛影传媒公关部。
……
部门总监接到来自顶层的直接指令,尤其是听到“奖金减半”的附加条件时,瞬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激发起了强烈的斗志。
盛影的薪资和奖金体系在业内是出了名的高效和丰厚,没人愿意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
“全体都有,紧急会议!”总监一声令下,公关部所有内核骨干,包括媒体关系组、舆情监测组、内容策划组、网络引导组的负责人,迅速聚集到了会议室。
没有多馀的寒喧,总监直接将王盛的指令复述了一遍。
“王总的意思很明确,《英雄》这部电影,必须把它按死在国内市场。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它任何可能上映的时间点,发动一切资源,让它寸步难行!”总监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五千万票房,是我们的红线,也是我们的耻辱线!能不能守住,就看各位的本事了!”
会议室内气氛瞬间凝重,随即转为亢奋。
能在盛影公关部立足的,无一不是嗅觉敏锐、手段老辣的干将。
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舆论战。
“总监,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资料储备。”内容策划组的组长立刻打开投影仪,“针对《英雄》可能存在的弱点,我们梳理了几个主要的攻击方向。”
屏幕上列出了几个关键词:
“申奥片”定位与国内市场脱节
形式大于内容,叙事空洞
模仿《卧虎藏龙》,缺乏原创性
导演张亿某文艺片惯性,与商业大片不适配
“很好!”总监点头,“尤其是第三点,‘模仿《卧虎藏龙》’,要作为内核攻击点来打!我们要给观众植入一个观念——《英雄》不过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者,而且是拙劣的模仿者!”
“明白!”。
这说明,这类旨在迎合海外评委和观众东方想象、风格偏文艺抽象的武侠片,并不符合内地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情感须求。”
“对!就拿这个做文章!”总监一拍桌子,“我们要反复强调,《卧虎藏龙》在内地就不卖座!它的成功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猎奇心理下的产物,不可复制!《英雄》想走它的老路,注定在国内行不通!”
舆情监测组组长补充道:“根据鹏城试映后的反馈,很多评论都提到《英雄》故事薄弱,人物符号化。
我们可以将这一点放大,与《卧虎藏龙》进行类比,指责张亿某为了冲奖、为了所谓的‘国际审美’,牺牲了电影最根本的叙事功能,背离了国产商业大片服务本土观众的初衷。”
“还有张亿某导演本人,”媒体关系组组长接口,“他去年执导的《幸福时光》,试图在贺岁档分一杯羹,结果票房口碑双失利。
我们可以借此质疑他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认为他骨子里还是拍冲奖文艺片的那套思维,眼看《卧虎藏龙》在海外获得成功,就急不可耐地模仿,这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跟风之作,怎么可能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大片?”
思路迅速统一,攻击策略清淅成型。
会议结束后,盛影公关部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立刻开动起来。
数小时内,一批精心炮制、角度刁钻的评论文章和论坛帖子,开始通过合作的媒体渠道、雇佣的知名影评人以及掌控的网络水军账号,悄然投放至各大门户网站娱乐版、影视论坛、高校bbs以及刚刚兴起不久的博客平台。
这些文章的标题和内核论点极具煽动性和攻击性:
《〈英雄〉撤档真相:非惧市场,实乃心虚!》
——文章犀利指出,《英雄》临阵脱逃,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质量的不自信。
它试图复制《卧虎藏龙》“墙外开花”的路径,却忽略了那部电影在内地市场的惨淡表现。这种旨在取悦海外评委、充满东方主义猎奇色彩的武侠片,在日益成熟的内地观众面前,注定水土不服。
《剖析〈英雄〉:一场大型的〈卧虎藏龙〉模仿秀》
——详细对比了《英雄》与《卧虎藏龙》在美学风格、叙事结构甚至主题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指责张亿某缺乏原创精神,只是拙劣地模仿成功者的外壳,却丢失了电影的灵魂。
文章质问:“当我们拥有《绣春刀》这样筋骨强劲、血肉饱满的新武侠,为何还要去看一部亦步亦趋的仿制品?”
《从〈幸福时光〉到〈英雄〉:张亿某的商业片迷思》
——回顾张亿某去年折戟贺岁档的《幸福时光》,批评他将拍文艺片的那股“故作深沉”、“节奏拖沓”的毛病带入了商业片创作。
文章认为,张亿某根本不懂如何讲一个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英雄》不过是他凭借《卧虎藏龙》的成功,进行的一次盲目跟风,其内核依旧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片思维,与市场脱节。
《文化自信何在?——评〈英雄〉的自我定位困境》
——将矛头指向更深层的文化层面,评击《英雄》为了迎合所谓的“国际口味”,刻意营造一种抽离历史真实、充满符号堆砌的“东方奇观”,缺乏真正的文化根基和自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物馆奇妙夜》那种根植华夏文明、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从容与自信。
这些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看似充分(尤其是引用了《卧虎藏龙》内地票房惨淡的真实数据),文笔犀利,甚至带着几分泼辣和嘲讽。
它们迅速在网络上载播开来,被大量转载、评论。
在《博物馆奇妙夜》气势如虹、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的当下,这种“批判跟风者、力挺原创者”、“质疑迎合海外、赞扬文化自信”的论调,极易引发共鸣。
无数被《博物馆》点燃热情的观众和网民,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这些观点,并添加到对《英雄》的口诛笔伐之中。
“说得太对了!《卧虎藏龙》我就看不懂,闷得要死,果然在国内就不卖座!”
“还是《绣春刀》、《博物馆奇妙夜》这种片子看着带劲!有自己的味道!”
“张亿某还是回去拍他的农村文艺片吧,大片他真的玩不转!”
“还没上映就撤档,看来自己也知道片子不行啊!”
“支持盛影!支持王盛!这才是我们想看的中国电影!”
舆论的风向,在盛影公关部有意识的引导和大众情绪的推动下,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英雄》尚未正式上映,其“模仿者”、“脱离群众”、“缺乏自信”的负面标签,已经被牢牢粘贴。
张亿某“文艺片大师”的光环,在如潮的批判声中,似乎也黯淡了几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