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1990年夏天,李牧思来想去,还是把赚钱的突破口放在了稿酬上面。
而且还得拿出来名篇,才能快速奏效。
前世的李牧出生于文艺世家,外公是国家级的功勋作曲家,父亲在部队,母亲在高校,都是高知分子,他从小便饱读诗书熟稔音律。
他自身又是文科教授,可谓是涉猎甚广,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社科名着过他眼的不下三千本。
他在脑海中搜刮着这时候适合拿出来的名篇,最后把目标先放在了《活着》和《一地鸡毛》这两本。
这两本的分量自不必多说,都足以让人一作成名天下知。
当然,对李牧来说,这不是做选择题,只不过是先选哪个罢了。
毕竟这种属于掠夺气运,选谁谁倒楣的事情,总不能厚此薄彼不是?
一个个来吧。
李牧想趁着苏同还在渔村的这段时间,把第一部作品弄出来。
他仔细权衡了两本名篇的篇幅和内容。相对而言,《一地鸡毛》篇幅较短,4万馀字,可以用来先上手。
而且他前世在高校体制内工作多年,天然地契合写作《一地鸡毛》啊!
只不过现在他还是个高中生,得想个办法构建起创作背景和缘由。
常言道,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个人创作的作品,哪怕不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也得多少沾点边或者通过采风等方式来获得灵感和素材。
一旦《一地鸡毛》从他手中面世,肯定有人会问,一个偏远渔村的高中生没有城市和体制内生活经验,如何能创作出此等作品?
多年的文科教授生涯早已让李牧养成了严谨的思维,哪怕此时的他免不了有漏洞,但也不能有太多漏洞。
随后几天。
李牧去别墅时,总会抓住间隙和陈姐聊一聊这大城市里的生活。
陈姐一听李牧报考了申旦大学,虽说不太相信李牧能真的考上,但还是把她所知道的沪市生活情况用唠嗑的方式讲了出来:
“哎,大学生那都是有理想的,不过总归要面对现实的柴米油盐,听说这考上大学留了城,没甚么背景,日子也不好过。”
“我有个的同乡表妹,也到沪市给人家里做保姆,听介绍人说,那家的夫妻俩是大学生,都在单位上班,想找个人照看孩子。”
“谁料那户只是外人看着光鲜罢了,不仅给的工资低,家里饭菜差,因为一斤豆腐变馊了夫妻俩都能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李牧对于90年代的申城生活及小职员境况是了熟于心的,从陈姐嘴里得到了基础信息后,他便开始投入紧张的创作之中。
每天从别墅回来后,他便趴在土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从下午四五点一直写到深夜。
花了一周时间,他才将《一地鸡毛》的稿件写完。
而此时,他帮苏同做的文稿录入工作也结束了,这也意味着苏同在这边的旅居写作进入了尾声。
今天是李牧最后一次过来别墅,他听陈姐说三天后苏同便会离开。
“小李,也谢谢你这段时间的帮忙,这是报酬尾款。”
苏同将票子装在信封里,递给李牧。
“小李在的这段时间,我也有个人能唠唠嗑。”陈姐在一旁笑呵呵的。
“苏老师,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能否请您帮我看看稿子。”
“哦?你写的什么?”
“也是小说,叫《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这名字倒是有趣。拿过来我帮你看看吧。”
李牧见苏同答应帮忙看稿子,便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
苏同接过,翻开本子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手遒劲有力、排布工整的钢笔字。
“先不说你的文章写得怎么样,你这手钢笔字,是练过的吧?”
苏同在心里先给李牧的小说打了不少卷面分。
不等李牧回答,苏同刚读了小说的第一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便被勾起了阅读兴趣,随后直接沉浸在小说中。
李牧写了4万字,苏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读完。
“这真是你写的?讲讲你的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吧。”
苏同虽然内心惊诧万分,但面上不显分毫。
李牧拿出来的这部作品,纵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若是发表,足以让李牧收获巨大的声名。
但是这其中也有奇怪的地方。
李牧明明只是个在渔村长大的高中生,为何会对大城市生活及职员的生存境况有着此等洞察,并能鞭辟入里地给呈现出来?
对于苏同的疑问,李牧早有应对。
“这段时间我和陈姐闲聊时,了解一些农村大学生在大城市谋生的境况,尤其是小林夫妻俩因为一斤豆腐变馊了而争吵的事例,让我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加之了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创作了这部小说。”
李牧将《一地鸡毛》的内容和情节简单概述出来。
“是那户人家豆腐变瘦夫妻争吵的故事?这也能写成一部小说?”
在一旁听着两人对话的陈姐,听到李牧竟然能把闲聊时的鸡毛蒜皮都创作成一部小说,惊讶万分。
“原来你是从陈姐这里采风了。陈姐,你这几句闲聊,可是让小李创作出了一篇了不得的小说。”
苏同见事情能够解释得通,便问李牧对这部小说有什么打算:
“这部小说,我没有多少可以改动的空间了。你想发表吗?”
李牧费那么大劲儿,自然是想快点发表出名赚钱啊,于是说道:
“自然是希望能够发表到大型刊物上面,不知道苏老师有没有什么推荐?”
“要说国内目前小说这块的顶尖刊物,论起来就是《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和《当代》这四家。”
“从私心而言,我推荐你投稿给《收获》,《收获》杂志社由巴老先生创办,总部又在沪市,如果投给《收获》,我也可以帮你去杂志社那边适当争取下提高稿酬标准,要是快的话,8月刊没准就能发表了。”
“如此甚好,劳烦苏老师了。”
“小事罢了。这稿件你录一份进计算机我带走,原稿复印几份,寄一份给《收获》杂志社,等我过几天回沪市后,也会帮你去问问。”
苏同考虑到李牧是第一次发表作品,仔细交代了投稿流程和注意事项。
“你是用真名发表,还是用笔名?”苏同问。